在近代东亚世界,西学东渐,凡是有心知晓世事,探究世变由来,思考因应之道,共向同循的,乃是可以名之曰追求世界知识 的思想道路。毕竟,在时人具体身处的生活世界里,确实存在着前所未知的知识天地,或是寰宇情势,或为新兴学问,乃至于新式传播媒介提供的讯息,好似广袤无涯,总可吸引有心好奇之士探其究竟,明其奥妙。他们就像是进入了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仓库 ,只要愿意信步直入,披卷展读,随意阅览,各色信息、思想与观念,斑斓眩目,应接不暇,迎面扑来:或是前所未晓的异域风土人情,或是从未得闻的他国体制伦常,或是向不得见的外邦奇技妙器,或是令人惊异不置,或是令人叹为观止,或是令人掩卷深思,或是令人摇头叹息,览卷所及,总可撼动挑拨观奇揽胜者的心怀意念,进而汲引足可激荡多样思考想象的思想资源。这部书,就是以具体的个案,阐释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如何被创造生产,从而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世界的洪流,提供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和理解。
自 序
或许因为父亲在眷村里是邻长的关系,家里总有免费的《中央日报》可看。在1970年代的台湾,《中央日报》当然不会出现忤逆党国意识形态框框的言论;想要看刺激一点的政论,只能看别家报纸。可是,我还是舍不得不看《中央日报》,因为它每周四(还是周五?)固定出刊的《地图周刊》,寓时事报道与评论于地图之中,立体化地展现了国际现实局势的变迁。还只是小学生的我,即便搞不清楚究竟乌拉圭与巴拉圭有什么差别,却早就从《地图周刊》知道,它们绝对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回想起这段人生故事,感喟万千。即使在文网严密的时代里,有心之士还是愿意竭尽其能,要让读者知道天下之广,沧海之奇,眼光千万别被天然的地理环境给限制住,绝对应该放眼世界,洞悉世局。他们打开的窗口,正是这部小书的主题:我们的前行者,究竟如何试图突破既存的知识囚牢,眼观寰宇,为追觅世界知识奋力以行?史学工作者与青史故迹的对话,不是不能和自己的生命经验结合在一起的。
当然,史学工作者的观照所及,可能引发的感触回响,绝对无从逆料;倘能严谨而为,创生的成果,多少能对厚积人类的学术/知识板块,供应些许原料。本书所录文稿,固为旧年积存,个人仍愿尽力整合,增补删汰。惟限于时日,知闻不广,力不从心,谬误仍多,敬望史林博雅同仁,多所批判教正。
本书的出版,是章清教授积极鼓动的结果;各篇文稿之撰写,屡蒙史学前辈张灏、狭间直树、陈永发、王汎森、罗志田、桑兵、黄自进、黄克武、王宏志、村田雄二郎、沙培德(Peter Zarrow)等教授的指教;共步史林论学辩难的薛化元、刘季伦、林富士、陈力卫、孙江、水羽信男、石川祯浩、川尻文彦与箱田恵子等教授,开我智窍,惠赐史料,恩谊所在,尤须感念。全书定稿工作,完成于日本京都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特别感谢刘建辉教授的帮助。定稿工作期间,突闻挚友孙善豪教授英年早去,壮志未酬之噩耗,戚悲无已。在个人知识成长......
潘光哲,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专业研究领域为晚清史、中国近代史与当代台湾史。著有《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2006)、《天方夜谭中研院:现代学术社群史话》(2008)、《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2014,本书获得2015年度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中山学术著作奖)等专书及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新版《殷海光全集》(2009)、《容忍与自由:胡适思想精选》(2009)、《傅正<自由中国>时期日记选编》(2011)、新版《胡适全集》(2019)等书。
自序/ⅰ
导论/001
第一章 近代东亚报刊与世界知识的互动空间/018
第二章 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039
第三章 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国的创发与建设(1845~1895)/095
第四章 创造革命想象的知识文本:以章士钊译录的《孙逸仙》为中心/191
第五章 世界史地与国际法知识和近代东亚地理想象的生产、流通与嬗变:回顾与思考/222
第六章 中国近代转型时代的地理想象(1895~1925)/243
参考文献/283
索引/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