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基于大数据的京津冀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及扩散效应研究 市群创新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载体,京津冀正处于协同创新的关键时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需要,也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本研究从两个维度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一是对京津冀企业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评估。二是针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及评价。 前言 创新驱动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优化创新扩散机制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必然要求,企业科技创新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也是引领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城市群创新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载体,京津冀正处于协同创新的关键时期,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需要,也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本书的研究项目时间段为20002015年。 一、研究思路 本书从两个维度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第一,对京津冀企业综合发展能力进行评估。这个维度的研究是基于全样本的企业大数据,将京津冀45个市、区本书出版时,京津所有县都完成撤县设区,故本书均用最新名称。(北京16个区 亦庄开发区、天津16个区 自贸区、河北11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指数评价和趋势分析两个角度展开研究,构建包括企业实力企业活力企业创新力三个层面的指标分析体系。一方面摸清京津冀内部不同区域企业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找到不同地区企业发展的优势及短板,发现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为提升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找到切入点和着力点。第二,针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及评价。将企业大数据与统计数据结合,构建基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三个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从指数评价的角度,对京津冀区域内部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同时把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城市群作对比,从而更加合理、全面地了解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及水平。另一方面,从行业判断、产业发展的角度,聚焦企业创新力指标层面,对京津冀45个市、区的企业创新在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及现状水平进行梳理,同时运用耦合机制原理,对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互作用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基本结论。 二、基本结论 (一)京津冀企业综合发展能力呈逐年提升态势 从综合发展的角度来看,京津冀企业整体向好趋势明显,在企业实力、活力、创新力等方面,各指标年均增幅均为10%以上,部分指标甚至达30%。企业实力方面:20002015年京津冀三地企业存续数量基本保持快速上升态势,增长率保持在10%~20%,天津相较于北京和河北,增长率稍显缓慢;20002015年京津冀三地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基本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增长率维持在10%~15%。 企业活力方面:20002015年京津冀三地企业对外投资金额增长率总体波动较大,北京虽然波动明显但总体占比水平最高,天津居于第二位,河北相对靠后。20002015年京津冀三地现代服务企业数量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各年份增长率的平均值均在20%左右。 企业创新力方面:20082015年京津冀三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保持上升态势,增长率大体相当。除2009年三地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都有较大降幅以外,其余各年份基本保持在20%~30%的增长率,且河北地区平均增长率最高,其次为天津,北京居后。20002015年京津冀三地企业新增专利数量年增长率总体波动较大,但大体保持上升趋势。 (二)北京企业综合实力最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很好的支撑 从企业综合发展来看,北京企业发展稳健性较强,具有很强的资本配置能力。综合指数排名,前10名中北京有8名,前4强都属于北京,分别是海淀区(第1名)、西城区(第2名)、朝阳区(第3名)、东城区(第4名)、丰台区(第7名)、开发区(第8名)、昌平区(第9名)、通州区(第10名)。企业实力指标,北京优势明显,其存续企业数量占京津冀地区总量的4984%,占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6643%。从企业活力指标来看,2015年北京企业对外投资金额210万亿元,占三地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9336%,较2014年增长了92%;北京现代服务企业数量占京津冀总量的60%左右,2015年北京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为1 112 823家,占比为5834%。从企业创新力指标来看,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优势突出,新增专利数量占比基本维持在65%左右,2015年新增专利数量占比为6539%,是天津的2~3倍,河北的4~5倍。 从企业创新发展来看,北京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产出水平较高,企业创新具有良好的环境支撑。创新能力指数排名,北京在京津冀范围内得分为97280 1,在三大城市群范围内得分为91458 7,均排在首位。从创新投入指标来看,2015年北京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50 773人·年,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为2 440 875万元,R&D经费投入强度方面北京为601%,各项创新投入指标都排在前列;从创新产出指标来看,2015年北京企业新增专利数量为101 302件,三项专利数为429 499件,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总量为10 580项,与天津、上海等地相比具有很强的规模优势;从创新环境来看,2015年北京市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总额为28780亿元,占比511%,在东部三大城市群内排首位,其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总量为92 262家,同样远高于其他地区。 从行业发展来看,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为实现区域创新驱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存续企业方面,北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最高,对将北京打造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批发和零售业占比较高,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仍然艰巨;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大行业实力雄厚,为北京未来现代服务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较快,体现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先行;制造业对外投资额增加,说明北京对外疏解力度加大;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体上进入成熟期,对外输出速度加快。企业创新方面,北京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优势显著,近年来,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创新能力提升较快。 (三)天津各区企业综合能力悬殊较大,研发转发优势明显 从企业综合发展来看,天津滨海新区企业发展整体较好,但天津各区水平差距悬殊。在综合指数排名方面,京津冀企业综合能力前10名中天津只有1名,即滨海新区排第5名,在后10名中天津有7名,分别是蓟州区(倒数第1名)、红桥区(倒数第2名)、宁河区(倒数第3名)、河北区(倒数第5名)、河北区(倒数第6名)、静海区(倒数第9名)、河西区(倒数第10名)。在企业实力方面,天津相对于北京和河北,虽然存续企业数量保持增长,但占比水平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3203%下降至2015年的1434%;其企业注册资本总额在京津冀三地中的占比有所上升,从2000年的1111%上升为2015年的1472%。在企业活力方面,天津的企业对外投资金额下降幅度较大,从2000年的1339%下降为2015年的201%。在企业创新力方面,2015年天津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 460家,是2008年394家的62倍,地区占比为1402%;企业新增专利数量上天津在区域内占比水平略有上升,从2000年的1738%上升为2015年的2201%。 从企业创新发展来看,天津企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投入水平领先,但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还有一定的提升和改善空间。在创新能力指数排名方面,天津在京津冀范围内得分为77016 2,在三大城市群范围内得分为68321 1,均排第二名。在创新投入方面,2015年天津的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84 291人·年,是同年北京企业的166倍;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为3 526 700万元,规模方面高于北京;有R&D活动的企业数量为2 084家,在三大城市群内居首位。在创新产出方面,2015年,天津企业新增专利数量为31 989件,在新增专利规模上,北京优势明显,从平均数量来看,北京企业平均新增专利数为0083 9件,天津为0096 4件,二者水平接近,天津略高;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总量为9 800项,低于北京及上海两市。在创新环境方面,2015年,天津财政科技支出总额为12082亿元,占比374%;其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总量为28 149家,与上海水平相当,但与北京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行业发展来看,天津的制造业和科学技术服务业基础良好,创新能力突出。制造业和一般性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是天津市目前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制造业各项指标排名较为靠前,但均呈现出下滑趋势;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总体呈上升态势;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天津在制造、研发、转化方面优势明显,但天津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同时,企业对外投资金额下降幅度较大,意味着天津的经济发展还处于集聚阶段,尚未达到对外辐射阶段;企业新增专利数量在区域内占比水平略有上升,说明天津在打造现代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且天津正处在工业化后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其正逐步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天津发展的主旋律。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天津在制造、研发、转化方面优势明显,而北京则主要应发挥创新中心的职能。 (四)河北是提升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制造业基础扎实 从企业综合发展来看,河北各地级市与京津优势区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逐年上升态势明显。在综合指数排名方面,河北位居中游,在前10名中河北占1位,石家庄排第6名,居于中间水平的第16至25名中河北有7名,分别是保定市(第16名)、唐山市(第17名)、邯郸市(第18名)、廊坊市(第21名)、邢台市(第22名)、沧州市(第23名)、秦皇岛市(第25名),后10名中河北占1位,即承德市(倒数第8名)。在企业实力方面,河北存续企业数量占比在京津冀地区基本维持在30%~35%,其中2015年占比为3582%;其企业注册资本占比在区域内呈下降态势,从2000年的2245%下降为2015年的1456%。在企业活力方面,河北企业对外投资额在区域内占比从2000年的260%上升到2015年的463%,高于天津;河北现代服务企业占比约为25%,高于天津的15%。在企业创新力方面,河北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少,但增速最高,从2008年的152家上升为2015年的1 551家;河北企业新增专利数量呈增长态势,但地区占比水平有所下降。 从企业创新发展来看,石家庄相对较好,但整体与京津地区差距较大,是未来京津冀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地区。在创新能力指数排名方面,河北省的各地级市在京津冀范围内得分最高为33893 2,最低为14841 9,在三大城市群范围内其整体得分为2069,均排名最末位,与其他地区得分差距悬殊。在创新投入方面,河北的企业在人员及经费投入上与京津相比差距较大,其中石家庄、保定相对较好,2015年河北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79 452人·年,全省11个地级市平均为7 223人·年,不足天津市的十分之一;R&D经费总量为28581亿元,全省11个地级市平均为2598亿元,约是北京市的十分之一。在创新产出方面,2015年,河北的企业新增专利总量为19 516件,约是北京的五分之一,天津的五分之三,其中石家庄数量最多,达到4 920件,张家口和承德两地新增专利数量最少,不足1 000件,分别为548件和304件;河北省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无论从总量还是平均量来看,均与其他地区差异显著,分别为7 489项、211项,从地级市平均来看仅为019项。在创新环境投资额方面,河北省财政科技支出总量为4540亿元,占比水平为081%,远不及京津两地,其中石家庄、唐山财政科技支出分别为905亿元和642亿元,占比水平为133%和108%,其余9个地级市科技支出占比均不足1%;河北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企业数为19 371家,11个地级市平均为1 761家,排在末位。 从行业发展来看,制造业是河北省的优势行业,其创新能力相对突出,综合实力较强。综合行业发展来看,制造业是目前河北企业发展相对强势的行业,不论是实力、活力,还是创新能力都较为突出;近年来,批发和零售业与农林牧渔业存续企业数量占比较高,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占比较高,而农林牧渔业占比增速较快,农业正逐步向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发展;河北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处于弱势,水平不高,离创新驱动发展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河北行业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整体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创新水平不足,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具有打造商贸物流基地的基础,具备科技成果落地的条件。 (五)京津冀不同区域的企业创新能力优势及禀赋有所不同 综合京津冀地区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及水平,不同区域创新优势点有所不同,大致呈现以下情况:一是首都功能核心区(西城区、东城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最高,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新增专利数量中占比最大,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地区存续企业中排名靠前。二是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海淀区、朝阳区和丰台区)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最高,但也有所区别:海淀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增专利数量、存续企业数量三方面均占绝对优势;朝阳区制造业的新增专利数量占比最大;丰台区批发和零售业在地区存续企业中具有绝对优势,制造业的新增专利数量占比具有明显优势。三是城市发展新区(亦庄开发区、昌平区、滨海新区)也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最高,但亦庄开发区和滨海新区制造业具有优势,而昌平区的批发和零售业具有优势。四是省会核心城市(石家庄)的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占比较高但波动明显,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在新增专利数量方面占比水平靠前,批发和零售业在存续企业数量方面占比最高。 (六)创新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短板 一是北京对区域发展具有核心辐射带动作用,但仍有上升空间。北京在京津冀地区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其不光承担着区域联系的核心枢纽职责,也在区域合作中扮演着领头羊角色。但北京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仍有上升空间,尤其在带动张家口、承德等地,空间巨大。二是石家庄、唐山等地有望成为京津冀地区加强联系的重要节点。三是京津冀三地创新方面差距显著,北京创新基础实力雄厚而河北相对不足。 (七)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创新扩散机制与扩散效应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京津冀与长三角的创新扩散环境与扩散方式各异。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城市群的创新投入环境存在空间差异。在创新研发投入环节中,京津冀R&D人员研发当量的空间差异程度低于长三角地区,但在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研发机构数量方面的空间差异高于长三角地区。在吸收及转化投入环节中,京津冀在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这两方面的空间关联度高于长三角,而在消化吸收和引进技术经费支出这两方面的空间关联度差距不显著。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城市群的扩散方式各有偏重但各具优势。京津冀各地间从创新研发投入到吸收及转化投入的各类经费投入(资本)对区域整体的创新产出促进效果显著,但人员研发当量(人员)投入的作用效果与长三角差距较大。京津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弱于长三角。 二是京津冀与长三角创新扩散机制中各环节作用成效存在显著差异。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机构设置对创新产出的促进效果显著;京津冀的人员研发当量投入和新产品开发投入相对不足;京津冀的创新成果推广中介空间布局较为合理。 三是创新扩散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群内产业升级。高效的创新扩散机制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互动融合需依托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研发吸收及转化投入环节发展相对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促进区域内企业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应通过将中心城区的非首都功能尤其是企业向外疏解,实现企业空间布局优化,缩小京津冀区域内企业的发展落差,从而推动京津冀企业的协同发展。具体为:一是强化疏解政策,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二是优化企业在区域内的空间布局;三是强调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功能定位的相互衔接。 (二)推动京津冀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充分均衡地发展 一是推动京津冀地区充分均衡发展。以北京南部地区振兴为抓手促进区域充分均衡发展;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河北非首都功能承载地。二是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北京应提升首都功能,建设好四个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河北应推进生产过剩领域去产能,高质量承接非首都功能。三是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疏解是实现北京市去中心化和去功能化的重要举措,缓解北京在区域内的单中心集聚效应,破解北京看病中心上学中心等魔咒,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对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疏解有助于提高河北的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并集聚高端人才,真正实现高端人才聚得拢立得稳留得下,并为其他功能疏解和产业疏解提供基础和可能。 (三)完善京津冀创新扩散机制,促进创新在区域内扩散 一是围绕高技术产业布局创新链,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二是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区域内各主体间的利益融合;三是结合创新城市建设提升重点城市的研发转化能力,构建区域创新扩散枢纽。 (四)北京:优化企业空间布局,打造创新策源地 强化功能分区定位,在企业空间布局上应实现内外有别;依托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和重大战略价值的前沿领域,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 (五)天津:推动各区间均衡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 避免滨海新区一枝独大,加快实现各区间相对均衡发展;面向国际、借势北京、立足自身,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 (六)河北: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实施三大重点战略,实现企业发展的提质增效。一是除旧布新战略,即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二是筑巢引凤战略,即承接非首都功能,尽快形成新的增长点;三是借势发展战略,即利用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给河北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高起点、高水平建设雄安新区;二是依托现有优势产业,承接非首都功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经济、都市农业。获省部级二等奖一项,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2005学年、2005-2006学年及2007-2008学年考核优秀。近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3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框架
一、创新理论基础 二、 国际借鉴
一、构建原则 二、研究思路 三、指标体系 四、研究方法与测度模型
一、京津冀企业综合发展能力测度 二、京津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三、基于三度融合的测度分析 四、京津冀企业创新扩散效应评价 五、研究结论与基本判断
一、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促进区域内企业协同发展 二、推动京津冀高水平、高质量、高层次充分均衡发展 三、完善京津冀创新扩散机制,促进创新在区域内扩散 四、优化北京企业空间布局,打造创新策源地 五、推动天津各区间均衡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 六、发挥河北现有产业优势,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附录 附录一课题组近年来出版的主要专著 附录二近年来笔者主持或参与的课题情况 附录三本书部分成果应用转化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