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扣课堂教学实际,结合丰富的案例或教学片段,从课程改革与教学理论方面阐释名师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背后的教学思想,使评课具有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内涵,对提升一线教师的教研水平和学科思维很有帮助。
写 在 前 面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会有一些精彩的教学环节令人赏心悦目。比如出人意料令人叫绝的教学引入,或是生动有趣又有实效的练习设计,或是富有创意非常出彩的文本解读,或是妙语连珠、趣味横生的师生对话,等等。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展示出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学智慧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往往凝聚着执教者对语文教育的深入思考和良好的教学素养,能够带给广大教师极大的启示。当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更多的是一些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语文课,有时甚至可以看到一些不成功或者被认为是失败的语文课。这些语文课为何不那么成功,可能是因为教师缺乏教学理论素养,可能是因为教师缺乏应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也可能是因为教师教学设计的技术存在着某些缺陷……这样的语文课往往遭遇选择性遗忘,因为人们大多认为不值得学习,没有研究的价值。其实这样的语文课里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研究内容,如果对其中的一些典型的教学环节进行细细解剖或深入分析,发现症结所在,并且进一步寻找到改进的措施或完善的方法,其研究价值绝对不会低于那些精彩的成功的语文课。因为对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而言,可能更需要的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或途径。
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四十多年,因为工作的需要,每年都有大量的时间深入课堂听课评课,与一线语文教师备课磨课,并且经常研读各类书籍刊物上发表的教学案例。在我的听课记录和学习笔记中,保存着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当然更多的是一些不那么出彩的甚至是失败的教学案例。这些来自于课堂的第一手资料,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各个时期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非常珍贵且难以复制。如果花时间加以整理,并且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那么这份资料对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都极具参考价值。几年前遇到福建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成知辛先生,告诉我福建教育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教育教学细节丛书广受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建议我也能够写一本类似的著作,对一些有研究价值的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评析,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和研究工作者分享研究成果。这个建议与我原来计划中准备编写的正好不谋而合,于是我爬梳整理了近年来的听课笔记,从中精选出几十个自以为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按照自己对当下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进行研究,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写成了这本小书。书中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阐述了近年来我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些理论思考,也对如何改进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例子说在理论上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将课文当成主要教学内容的现象仍然顽固地存在。书中通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两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比较,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什么是教课文,怎样才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书中还引用了袁瑢老师《颗粒归公》《纺纱比赛》等精彩的教学片段,说明老一代名师如何扣住语文课程性质任务,抓住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目标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深入阅读这些案例,可以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使大家对语文课要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的观点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所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是小学语文课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书中列举了《九寨沟》《荷花》《挑山工》等一系列课文,介绍了语文教师如何结合课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平时习惯使用的口头语言与课文中书面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作者丰富的词语运用和有新鲜感的句子组织,从中汲取丰富的书面语言表达的营养,熟悉书面语言遣词造句的规则。语文课要改变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一定要从内容解读和知识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将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当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如果读者能够接受这些观点,并敢于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那么就有可能占据语文教学改革制高点,教学改革步子会领先于身边的同事。
现代语文课程把四分之三时间用于讲读课文,专门用于学生书面表达训练的习作课时间只占四分之一。表达是一项专门的技能,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表达实践才能真正熟练掌握。我国语文课程结构中读写严重失衡,导致了学生母语能力特别是作文能力不过关。因此语文课利用课文情境设计口头、书面表达练习,增加学生表达实践的机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弥补课程结构上的不足。书中读写结合这一部分,通过多个教学案例,对怎样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设计表达练习提出了可供操作的建议。认真研读这些案例,对如何结合课文设计表达练习,或许会获得新的启发。
现代语文课程强调方法规律指导,相比传统的语文教学,这是一大进步。但必须警惕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或学习方法指导课,这样会将语文教学导入另一个误区。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领悟语文应用规律,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主动建构的知识才真正是有意义的生命体验。现在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把语文知识教学和读写方法指导放在突出位置,花费了大量时间,挤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这是违反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书中方法指导这部分,通过一连串的教学案例,说明无论是质疑提问写批注,还是概括段落大意学习写作方法,都应该强调学生的实践。习作指导中的《作中指导比作前指导更有效》这一篇,通过学生当场写出的文章来说明,在学生习作实践之后教师进行指导更省时、更有针对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读过这些案例,你会对语文课如何有效进行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指导,如何处理好学生的语文实践与语文知识教学的关系,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书收入的课例大多来自小学语文名师课堂,这些名师有上一世纪被称为小学语文教师三面旗帜之一的袁瑢老师;有在世纪之交语文教坛享有盛誉的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顾家漳、徐鹄等老师;更多的是本世纪初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名师,如薛法根、阮美好、诸向阳、王林琳、杨煜婷、谭珊珊等。当然也有部分课例出自于一些默默无闻的一般教师的课堂。正是这些长期在一线课堂辛勤耕耘的语文教师的努力,我才有可能奉献出这些鲜活的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深刻启示的有研究价值的课例。在此,向这些课例的创造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感谢。
吴忠豪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原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小学语文示范性培训项目首席专家。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编著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外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概述》《吴忠豪与小学语文名师磨课》《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中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研究》等三十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