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户外新时空:城市公共大屏场景论》全面描述了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历史流变,在对马克思感性学、场景理论以及媒介情境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城市大屏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内容生产与传播”、“美学特征与价值”等问题,揭示了这一媒介现象因技术引发的感性及其审美的变革,并系统地提出了城市公共大屏场景设计理念及效果评价体系。
吴雁博士的著作即将问世。首先,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要向这部著作的出版表示热烈的祝贺。吴雁的这部著作是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完成的,以城市大屏幕作为研究论题,并以专著的形式出版,这或许是该领域比较少有的代表性著作。这不仅是对于吴雁本人,而且对于整个传媒艺术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城市大屏幕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主要是出于多个维度的考量。‘客观地说,城市大屏的存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一些重要的城市和生活区域的标志性载体。城市大屏不仅扮靓着都市,创造着人类生活的新景观,而且寄予着当代人类文明和文化创造的诸多崭新的成就和内涵。城市大屏是人类创造的城市新空间,在这个空间展开着现实与超现实的体验与想象。它连接着政治、社会、文化;它寄予着情感、想象与审美。因此,城市大屏绝非单一的一个屏幕,而是衍生着人类身体和情感、现实利益诉求和超越现实的种种想象的一个结合。对于城市大屏的研究,此前尽管也有相关的理论和学科有所触及,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完整系统的予以探究,这部著作应当是具有相当前瞻性。从这点来看,这部著作的出版,无论是对于相关经济、文化、社会、审美的研究;还是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景观以及情感、心理等诸多元素的探究和满足,都正当其时。尤其在当代社会生活向都市化、城镇化迈进过程中,城市大屏的是与非,肯定与否定,现实与未来,都带有不确定性因素,同时也都有着巨大的可能性,对它展开的深入研究,无疑是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2011年起,我开始招收传媒艺术学的博士生,吴雁就是第二批传媒艺术学博士生。作为最早的传媒艺术学年轻的学者,准确地说,我们不是在已经现成的理论框架中自然延伸的,而是在一起创建这个学科。在此之前,并没有现成的相关理论的沉淀。因此,当吴雁进入我的门下开始做传媒艺术的研究时,我们不再是简单的传受关系,而是共建合作的关系,大家需要在新的空间里做更多新的探索,而不是找现成的材料去做相对简单的一个延伸。这自然就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吴雁来自南方,家在广州,且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就更加困难。
在城市大屏这个题目确定之前,我跟吴雁有过多次的交流和沟通,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首先是基于传媒艺术学科自身建构的需要。因为在我们初步确定的传媒艺术学的研究框架中,从摄影、电影到广播电视、数字媒体艺术,基本上都是沿着视觉体系或者听觉体系来延伸的。
吴雁,湖南人,土家族,致公党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主要从事视觉传播研究。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全媒体传播实验室主任。主讲课程“新闻摄影”、“视觉传播”等。在CSSCI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作品2部,专著1部,参与国家重点课题及一般课题2项。新闻摄影报道在《人民摄影》《人民日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发表。作品入选美国摄影学会(PSA)新闻摄影国际摄影展、瑞士达沃斯“摄影艺术家”国际摄影展等。
序言
绪论
第一节 缘起:非所见,非所不见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大屏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理论解读
第四节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
理论篇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理论建构
第一章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内涵与阐释
第一节 城市公共大屏的界定
第二节 场景的概念
第三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内涵
第二章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城市公共大屏的萌芽:古代城市的风俗画卷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大屏的形成:近代城市的都市霓虹
第三节 城市公共大屏的成熟:现代城市的电子奇观
第四节 城市公共大屏的发展:后现代虚拟现实场景
第三章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功能阐释
第四章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美学特征与价值
第一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美学空间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美学特征
第三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美学价值
运用篇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实践运用
第五章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设计理念与内容
第一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设计理念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设计内容
第六章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传播与效果评价
第一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传播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传播的途径
第三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效果评价
第七章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本土案例及其策略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对象
第二节 研究设计和方法
第三节 研究发现
第四节 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策略与建议
结语 重塑户外新时空
——关于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想象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