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上海士人家族人口与身份认同研究》建立在一种新拓展的微观历史人口资料一一墓志文献的基础上,在此研究中,墓志并非作为简单的辅助资料,而是跃升至研究的中心位置。作者将人口研究与墓志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所搜集的明清上海士人家族墓志为基础,一方面,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士人家族人口的平均死亡年龄、生育子女数、初婚年龄、葬期以及籍贯分布等相关人口学指标;另一方面,运用后现代史学中常见的文本解构方法——深入墓志的撰刻收藏过程中,以揭橥士人家族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
墓志铭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民俗事象。墓志铭早期称为诔碑,刘勰《文心雕龙》列有专篇讨论。“诔”最初就相当于墓志一类的文本。刘勰说:“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显然这是一种对于亡者的纪念与颂赞的文体。由于这种文字往往勒于石碑,故也称碑文,所以诔文与碑文往往相关联。只是碑文涉及面更广,墓碑或者诔碑只是碑文之一种而已。碑文因铭于石,也称铭。当然铭文也不仅仅是墓铭。但诔、碑、铭与记述亡者的故事相关,所以刘勰这样总结:“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必见峻伟之烈:此碑之制也。夫碑实铭器,铭实碑文,因器立名,事先于诔。是以勒石赞勋者,入铭之域;树碑述亡者,同诔之区焉。”刘勰很好地表达了这些文体名称的相关性及其区别。不管是碑、铭,还是诔,都是叙述墓主的功业。在南北朝的时候,“墓志”这个名称就有了,如《昭明文选》选录了“诔”“碑”,也选录了一篇“墓志”——《刘先生夫人墓志》,这是当时就称“墓志”的证据。
至于我们现在把汉代碑铭称墓志,那只是以后来的名称去称谓古时的墓碑文字,而在当时一般是不这么叫的。但北魏的墓志丰富起来了,有的就直接叫墓志铭了。如《魏代扬州长史南梁郡太守宜阳子司马景和妻墓志铭》就把“墓志铭”三个字直接写在墓志之首,还有《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也是把“墓志”写在碑上。到了唐代,称“墓志”就成了一种惯例。至于墓志、墓碑、碑铭,各种称谓及其各种差异,古人分得细微,但是最为本质的是:这些碑志类文字是对亡者的颂赞与生平历史的记录的一种文体。
李宏利,男,1972年5月生,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在《社会科学》、《史林》、《浙江学刊》、《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关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撰写专报获得中央领导、上海市领导的重要批示;主持、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 墓志概念及其发展
二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三 数据来源与研究内容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文献述评
二 相关理论
第三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 研究特色
二 创新研究
第一章 士人概述
第一节 士人的组成
一 士人身份的获得
二 士人特定的称谓
三 其他知识群体
第二节 上海士人家族来源
一 样本人口籍贯分析
二 移居上海原因分析
小结 士人家族身份的终极标志——墓志
第二章 士人家族人口
第一节 墓志与家族人口记录
一 上海地区墓志特征
二 墓志人口资料及其对人口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死亡年龄分析与死亡观念及行为
一 死亡年龄统计与分析
二 死亡观念及行为
第三节 生育状况与生育、性别观念及行为
一 生育数统计与分析
二 生育数分析
三 生育观念及行为
四 性别观念及行为
第四节 婚姻状况分析
一 婚姻形式
二 士人家族联姻
三 士人家族初婚年龄
第五节 丧葬观念及葬期分析
一 丧葬观念及行为
二 葬期统计与分析
小结 士人家族认同的表现——观念与行为
第三章 不同士人特征分析
第一节 普通士人家族
一 普通士人的特权
二 普通士人的治生方式
三 相关人口及身份特征
第二节 官宦士人家族
一 官宦士人及其家属的称谓
二 著姓望族
三 相关人口及身份特征
第三节 方外人士
一 僧人墓志
二 道士墓志
小结 士人认同的两重性——文与官
……
第四章 典型士人家族案例
结论与讨论
附录一 明代墓志列表
附录二 清代墓志列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