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武陵地区的民族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
《武陵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研究》充分利用文献材料,以武陵地区三大主体民族——土家族、苗族、汉族的互动关系为纲,历时性地重构本地区民族关系的历史进程。分析影响民族关系的核心要素,探讨民族关系与民族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同时,对“民族”、“族群”、“国族”及“认同”等近年来民族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析,以期能为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化尽到绵薄之力。
湖北民族学院地处神奇美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所湖北省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学科建设形成了特色,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2003年,学校“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批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此为依托,该校以“大民族学”学科视域开展科学研究,建设了多个科研平台,如“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武陵山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民族研究所”等。2012年,由湖北民族学院牵头,协同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等高校,联合恩施州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武陵山片区旅游企业共同组建了“武陵山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学校以民族学学科为主干学科,以法学、经济学等为支撑学科,获得了“民族社会发展”省级学科群建设项目,同年还获得了“武陵山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博士点建设对口支持项目。近年来,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学科团队直接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发掘和整理研究武陵山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民族区域治理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受到学术界以及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陈心林,湖北安陆人,法学博士,现为湖北民族大学教授、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首批中青年优秀专家。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宗教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一 主要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案
第三节 本课题田野工作简介
一 选择田野工作点的原则
二 主要田野工作点简介
第一章 武陵地区的社会、人文与生态:“历史冰箱”与开发热土
第一节 文化富矿与“历史冰箱
一 文化富矿
二 “历史冰箱”
第二节 避秦渊薮与开发热土
一 避秦渊薮:武陵地区的历史记忆
二 开发热土:武陵地区的当代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先秦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 “廪君”巴人在武陵地区的发展
二 三苗民族在武陵地区的繁衍
三 盘瓠蛮夷在武陵地区的生息
第二节 秦汉至隋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 中央王朝对武陵地区各民族的怀柔招徕
二 中央王朝对武陵地区各民族的征讨招抚
第三节 唐、五代十国至宋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 武陵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发展,民族特征日益彰显
二 族际互动规模不断扩大,族际交流程度日益深化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 土司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 改土归流与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 “民族”理念的嬗递与民族政策的演变对武陵地区民族关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 西南民族研究的筚路蓝缕与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 国家体制的变革与“文化革命”的实施对武陵地区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
四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武陵地区的斗争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内地机关人员大规模地迁入对本地区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 民族识别工作在武陵地区的开展
二 民族区域自治在武陵地区的实施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层面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四章 社会交往层面民族关系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