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波图》又称《熬波图咏》,源自清代《四库全书》,分上、下卷,早编入明代《永乐大典》中。作者是元代浙江天台人陈椿,时任下砂(即今上海下沙)盐场的盐司。
《<熬波图>探解》从工程文化的角度,以盐场建设全过程为主线,以熬波技术为核心,参照《熬波图》模式,采用图文并茂方式,对原图、图说、图咏进行译释和解说。《<熬波图>探解》重点突出挖掘整理的、独特的“淋煎法”工艺,力求使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海水煮盐技术,并向读者展现元代下砂盐场的熬波盛景和盐民们的生活状况。
《<熬波图>探解》可供古籍研究人员及爱好者、盐业专业和工程管理人员使用,但也兼顾一般读者需要,尤其为使作品通俗化和一目了然,在绘图解说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本人偶然得知《熬波图》中淋煎法发源地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古下砂盐场,之后就想一探究竟。通过研读原著与踏勘遗址,深感《熬波图》内容丰富、内涵精深,故想将探究的收获整理出来与读者分享。
“熬波”也称“煮海”或“煮水”,是我国最古老的海水煎盐手工业技术。有关“熬波”的解释见《西溪丛语》:“盖自岱山及二天富,皆取海水炼盐,所谓熬波也。”(《西溪丛语·卷上》(宋·姚宽))《熬波图》是现存的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总结海盐生产全过程的专门著作,堪称“盐业版”的《天工开物》,也是最早反映盐民生活劳作的盐业“史诗”。作品以图绘其景、图说其事、图咏其情“三位一体”的形式,记载元代上海地区熬波生产全过程,同时兼述盐户们的生活状况。《熬波图》全卷有图47幅(其中原第7、9、10、13和15图,共5幅佚失),每一幅图都附有图说和图咏。对于原卷所缺的5幅图,本书采用《上海掌故丛书》(上海通社辑,1935年)中《熬波图咏》的附图补充。为尊重原著,在本书仅对原图进行拼接而无补绘,故部分图拼接连贯性稍差,请读者谅解。
熬波的盐民称“灶丁”“盐丁”或“煎丁”,盐户称为“亭户”或“灶户”。下砂盐场以其熬波煮盐技术先进、生产海盐质量高而著称。下砂在唐代开始有煮海熬波制盐业,五代已成盐场,是华亭五场之一。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下砂盐场设盐监,是管理盐税、盐业的机构,其长官称“监”,《熬波图》作者陈椿时任监司。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下砂盐场统领下砂南场、下砂北场、大门场、杜浦场、南跄场、江湾场等六场,是当时东南沿海34个大盐场之一。元代至明中叶鼎盛时期,下砂盐场定额6 683吨,占华亭五场总额量3. 12万吨的21. 4%,为浙西27个盐场之冠(《下沙盐场与<熬波图>》汪欣)。
本书着重阐述从《熬波图》中挖掘、归纳、整理的“淋煎法”技艺。“淋煎法”是“淋灰取卤上盘煎盐法”技艺的简称。“淋”指用海水浇淋经过摊晒吸盐的草灰,“煎”则是将淋灰后得到的卤水上盘煎煮制盐。之所以命名“淋煎法”而不是“淋煮法”,是因为使用的煎煮工具是铁盘而不是铁锅,在民间都习惯说“用盘煎”“用锅煮”。“淋煎法”包含了七大主要技法,有裹筑灰淋、月河截潮、淋灰取卤、莲管秤试、铁盘铸造、茒灰勾缝和捞洒撩盐法等。除铁盘铸造法外,其余六项是元代下砂盐场独特而精湛的技法,是古代中国制盐手工艺的重要成果,为古代盐业科技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书还从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原著进行探究,分析元代盐场的监管体系和组织构架,研究盐场从选址布局、规划建设、生产运作、仓储运输和运营监管等全过程的管理,以窥见古代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此外,在严谨的工程技术论述中,也闲笔插述盐民的劳作与生活景况。
本书既挖掘整理《熬波图》中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如“淋煎法”手工艺技术,也展示了古代上海的一些文化遗产内容,如古海塘及古运盐河等。希望《(熬波图>探解》的推出,能对进一步挖掘上海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上海故事尽点绵薄之力。
陈小明,笔名“辰阳”,男,广东省潮阳市人。毕业于东南大学,管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化工、环保及化工矿山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工作,研究方向为建设工程管理与工程文化。
一、《各团灶座》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古代食盐的管制
二、《筑垒围墙》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古城墙与灶团围墙对比
三、《起盖灶舍》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灶舍建造工序
四、《团内便仓》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便仓与总仓
五、《裹筑灰淋》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裹筑灰淋法
六、《筑垒池井》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卤水池井类型
七、《盖池井屋》
原图(补)、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经济实用的池井屋
八、《开河通海》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月河截潮法
九、《坝堰蓄水》
原图(补)、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从“西头坝”及“东头堰”推测下砂盐场方位
十、《就海引潮》
原图(补)、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熬波是多工种、多人员协作的系统工程
十一、《筑护海岸》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护岸与海塘
十二、《车接海潮》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水车
十三、《疏浚潮沟》
原图(补)、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通潮河道的演变
十四、《开辟摊场》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晒灰摊场
十五、《车水耕平》
原图(补)、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人力、畜力和水力的使用
十六、《敲泥拾草》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工丁们的艰辛劳累
十七、《海潮浸灌》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淋灰取卤法中草木灰的五大性能
十八、《削土取平》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摊场修筑繁琐且工程量大
十九、《棹水泼水》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工丁们艰辛繁忙也连累到孩童
二十、《担灰摊晒》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字里行间辨知摊场方位
二十一、《筱灰取匀》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筱灰是项技术活
二十二、《筛水晒灰》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晒灰亦有高低手
二十三、《扒扫聚灰》
原图、图说及图咏
图说与图咏译释
解说:淋灰取卤法
二十四、《担灰入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