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传统剧目是一座储藏丰富的文化宝库。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是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昆曲的抢救、保护、传承而言,这项工作甚至比新起炉灶的创作更有必要。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仅仅是对原有剧本的剪裁和组合,而是必须要有新的创造,目的是让它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有人把这种工作叫作“活态传承”。
张烈先生撰写的昆剧剧本即将结集出版。他要我做一篇序言,我很忐忑。因为自知鉴赏能力有限,写作经验更等于零。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几句话说。
人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确实如此。没有一个好的剧本,任凭演员有多大本领,导演有多少智慧,恐怕终难做出精妙的好戏来。所以,剧团都很迫切地募求优秀的剧作。可是,放眼当今海内剧坛,真正用心地为戏曲剧团写作的剧作家不多,写出应有的水准的剧作家更少。张烈先生算得上是出色的一家。
张烈先生写剧本并非专业出身,可说是半路出家。一旦涉足此道,却是一鸣惊人。张烈先生年近知命才真正动手为戏曲剧团写剧本,他写过越剧,也写过瓯剧,但最为业界称道的却是昆剧。
张烈先生是温州人。温州是南戏的故乡。温州还有一路永嘉昆剧。20世纪以来,永嘉昆剧一直在十分艰难的环境里挣扎存活。到了20世纪90年代,永嘉昆剧的处境依然十分艰难。如何能把这一路昆剧救活,而且能使她迈开健康的步伐继续前进,这是当代文化人应该回答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文化担当的使命感的催动下,张烈先生拿起笔来为永嘉昆剧写作。从此一发难收,成了一位著名的昆剧作家。
收集在这本《张烈昆剧剧本选》里的剧本有九部。这九部昆剧的演出,我都看过。我觉得张烈先生写的昆曲剧本,大都是在做“给植物人恢复神智和生命力”的工作。有些剧目在数百年前曾经很流行,但是,随着文化生态的变化,她们逐渐地退出了舞台,成了戏剧的“植物人”。如今有幸遇上了张烈先生这位回春妙手,沉睡多年的“植物人”一下子又回复了神智,而且重新在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恢复了青春。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的抢救保护传承而言,张烈先生功莫大焉。
《张协状元》《小孙屠》《杀狗记》都是宋元南戏的旧篇,至少沉睡了七百年,只有剧本传世。《金印记》《比目鱼》《赠书记》是昆曲传奇,大概也有三百年不能全身登台了。经过张烈的一番整理和改编,这些戏不仅重新出台,而且受到了当代观众的热烈欢迎。有人说《张协状元》是“一部戏救活了一个剧团”,此言并不夸张。正是《张协状元》的成功演出,才使永嘉昆剧团稳定地活了下来。
中国戏曲传统剧目是一座储藏丰富的文化宝库。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是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昆曲的抢救、保护、传承而言,这项工作甚至比新起炉灶的创作更有必要。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不仅仅是对原有剧本的剪裁和组合,而是必须要有新的创造,目的是让它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有人把这种工作叫作“活态传承”。
上述这几部沉睡的剧本,要想在现代舞台上重新演出,必须有一番研究的功夫。因为传世的这几个剧本,毕竟是有毛病的。有的情节并不完整,有的人物不合情理,剧作者必须对它们做彻底的清理,需要做必要的手术,要输人新鲜血液。对剧中角色要重新解释,开掘舞台亮点,而且还要自铸新词,还要把剧情重新缝合。既做到“修旧如故”,保持原作提供的舞台精神;又不失新意,让当代观众承认和接受。这并非易事,张烈先生做得很成功。经他重新制作过的几本昆曲大戏,主题深化了,人物改善了,都成了富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好戏。
还有几部戏,原先可能并不是昆曲的代表作,经过张烈先生的重新创作,一个个都焕发出新的光彩,如《公孙子都》《红泥关》。至于《湘水郎中》,那是张烈把他早年写作的越剧《寒江雪》改编而成的。
我所认识的张烈同志(代序)
序
张协状元
杀狗记
小孙屠
湘水郎中
公孙子都
红泥关
比目鱼
金印记
赠书记
尝过人生百味,戏写百味人生——国家一级编剧张烈访谈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