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150 元
丛书名:中国石油科技进展丛书(2006-2015年)
- 作者:陈和平,李星民,黄文松,杨朝蓬 编
- 出版时间:2019/6/1
- ISBN:9787518332687
- 出 版 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E34
- 页码:27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超重油油藏冷采开发理论与技术》系统地论述和总结了中国石油自“十一五”以来,在超重油泡沫油开发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开发实践等方面的新进展,从超重油资源分布、石油地质特征、冷采开发机理、开发特征与评价方法、油藏工程设计、钻采工艺与地面工程配套技术和提高采收率技术展望等方面加以阐述,并通过大型超重油油田开发实例对相关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综合应用分析。
《超重油油藏冷采开发理论与技术》可供油藏工程专业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超重油系指15.6℃及大气压下密度大于1.000g/cm3(API重度小于10°API),但在原始油藏条件下黏度小于10000mPa·s、具有就地流动性的原油。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超重油富集带位于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Orinoco)重油带,该重油带超重油储量和开发潜力巨大。与国内稠油相比,重油带超重油具有“四高一低”(原油密度高、沥青质含量高、硫含量高、重金属含量高、原油黏度相对低)可流动的特性;冷采过程中一定条件下可就地形成泡沫油流,具有一定冷采产能。重油带超重油地层条件下的黏度为1000-10000mPa·s,相对低黏度指的是和国内稠油相比,在相同的原油密度条件下,国内稠油的黏度要比重油带超重油的黏度高5-10倍,这主要是由于后者沥青质含量较高而胶质含量相对较低造成的。
中国石油在重油带的合作开发项目包括MPE3和胡宁4两个项目,地质储量近100×l08t。重油带超重油油藏与国内稠油具有截然不同的油藏地质特征,国内成熟的稠油热采开发技术并不完全适用于海外作业背景下超重油的经济有效开发,国内外亦缺乏对这类油藏开发机理、开发特征、开发配套技术以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的系统研究与总结。自“十一五”以来,中国石油依托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委内瑞拉超重油油藏经济高效开发技术”“重油油藏和油砂经济高效开发技术”课题和“奥里诺科大型重油油田开发示范工程”的攻关以及在重油带的开发生产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在这类超重油开发方面的理论认识,并集成创新形成了超重油油藏冷采经济高效开发技术,包括超重油油藏储层表征、泡沫油物理模拟、泡沫油冷采开发特征评价、整体丛式水平井开发设计、钻采工艺和地面工程集输技术以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等方面。理论与技术的进展成功指导了MPE3项目的经济高效开发,并已建成年产千万吨级产能,有力提升了中国石油在油气开发领域中的国际竞争力。本书既是对上述科技攻关成果和生产实践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又反映了中国石油“十一五”以来,在超重油油藏冷采开发方面的最新理论与技术研究和开发实践进展。
全书共分为九章,整体结构框架、编写思路和理论要点及技术系列由陈和平教授提出。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超重油资源分布、流体特征与分布规律以及开采概况,主要由陈和平、李星民、刘章聪执笔。第二章阐述了重油带区域地质特征、典型超重油油藏的沉积与储层特征、地质建模,主要由黄文松、孟征、陈和平、徐芳执笔。第三章分析了超重油油藏的冷采开发特征与影响因素,主要由杨朝蓬执笔。第四章阐述了超重油泡沫油微观形成机制、稳定性影响因素、非常规PVT特征、流变特征、驱替特征与渗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由李星民、杨朝蓬执笔。第五章介绍了超重油油藏冷采特征评价方法,主要由杨朝蓬、刘章聪、李星民执笔。第六章对比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的重油油藏开发模式,阐述了超重油油藏水平井冷采开发油藏工程优化设计,主要由李星民、陈长春、史晓星执笔。第七章介绍了具有超重油油藏特色的冷采钻采工艺及地面工程集输配套技术,主要由刘翔、孔璐琳、李星民执笔。第八章介绍了重油带大型超重油油田开发实例,主要由沈杨、李星民执笔。第九章阐述了超重油油藏在提高采收率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主要由包宇、吴永彬执笔。全书由陈和平、李星民、杨朝蓬统稿。
因篇幅所限,本书引用的部分参考文献未能列出,望作者海涵,并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欠妥和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重油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第二节 重油资源及开采概况
第三节 奥里诺科重油带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地质油藏特征及表征技术
第一节 奥里诺科重油带区域地质特征
第二节 构造及地层特征
第三节 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
第四节 储层特征评价
第五节 隔夹层类型及成因
第六节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超重油冷采特征
第一节 超重油泡沫油携砂冷采特征及矿场实例
第二节 超重油泡沫油水平井冷采特征
第四章 超重油泡沫油开采机理
第一节 泡沫油微观形成机制
第二节 泡沫油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泡沫油非常规PVT特征
第四节 泡沫油流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五节 泡沫油驱替特征及影响因素
第六节 泡沫油油气相对渗透率特征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超熏油油藏水平井冷采特征评价方法
第一节 泡沫油非常规溶解气驱物质平衡方程
第二节 泡沫油冷采数值模拟方法
第三节 水平井泡沫油冷采产能评价方法
第四节 水平井泡沫油非常规溶解气驱流人动态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超重油油藏冷采开发设计
第一节 国内外不同类型重油油藏开发模式
第二节 水平井开发优化设计概述
第三节 中深层超重油油藏冷采油藏工程优化设计
第四节 浅层超重油油藏冷采油藏工程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超重油油藏水平井冷采开发配套工程技术
第一节 三维水平井钻井工程技术
第二节 采油工程技术
第三节 上下游一体化地面配套工程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超重油油藏水平井冷采开发实践
第一节 油藏地质概况
第二节 油藏开发部署
第三节 油田开发特征
第九章 超重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国内外重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
第二节 非热力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
第三节 热力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