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为何停滞不前”“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是国际共运研究领域的“钱学森之问”。对于这一如此庞杂的历史课题,《威廉·福斯特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选择美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威廉·福斯特作为切入点进行了探讨。威廉·福斯特作为美国共产党的资深领袖,在美共党内具有别人难以比拟的地位与威望,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对美共的方针、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有时候能够决定美共的方位转换。《威廉·福斯特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梳理分析了福斯特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史论相结合,探究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自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在全国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学术交流争鸣更加频繁,学术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学术成果迅猛增长。在此大背景下,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决定推出马克思主义“牧野论丛”,以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河南师范大学坐落于广袤的牧野大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河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1986年改设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2001年与学校德育教研室合并,更名为社会科学教学部,2011年正式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主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独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17人,其中专职教师72人,校内兼职教师4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6人,副教授4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8人。拥有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2人、河南省百名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4人;1人人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杰出青年人才”培育计划;1人入选2015年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被评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1名教师获“全国高校教学能手”;1名教师获得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多位教师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河南省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硕士点,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3个二级硕士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三个国家级学科平台以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中原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
2011年建院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6项,横向课题28项,各项科研经费累计678万元。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项。出版学术著作21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权威期刊发表高层次学术论文30余篇,在CSSCI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0多篇,一批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摘编,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院还积极致力于社会服务,在政府决策咨询、理论政策宣讲、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教师研修培训、横向项目协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服务社会的功能有效彰显。
李东明,男,1986年生,河南辉县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研究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持、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参著2部,在《中共党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求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光明网转载多篇。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福斯特的生平及主要政治观点
第一节 早期生活经历对福斯特政治观念的影响
一 家庭贫困对福斯特性格的影响
二 童工经历对福斯特阶级观念的塑造
三 工人生活与福斯特阶级斗争意识的觉醒
四 福斯特对革命与阶级对抗的初步体验
第二节 福斯特早期的政治思想与实践
一 曾受劳工党社会主义的影响
二 曾受工团主义的影响
三 早期领导工人大罢工
第三节 福斯特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一 十月革命的影响
二 列宁理论的影响
三 共产主义理想的吸引
四 走进莫斯科与加入美国共产党
第四节 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重要政治实践
一 领导美共践行阶级对抗的路线
二 统一战线工作
三 在反共狂潮中的斗争
四 著书立说
第五节 福斯特的基本政治观点
一 对阶级斗争的认识
二 对党与工会关系的认识
三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四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二章 福斯特关于阶级斗争的思考与探索
第一节 福斯特关于阶级斗争的基本思想
一 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二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形式
三 强调暴力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
第二节 “第三时期”理论与福斯特的阶级对抗思想
一 “第三时期”理论与“阶级对抗阶级”政策
二 “第三时期”理论对福斯特时势观的影响
三 “第三时期”理论对福斯特阶级观的影响
第三节 福斯特关于阶级斗争路线的实践
一 领导民众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
二 建立新的战斗型工会
三 宣传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原则
四 颂扬苏联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四节 福斯特阶级斗争思想与实践的局限性
一 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能力
二 高估了民众的革命性
三 将暴力革命绝对化的教条主义
四 缺乏现实可行性
第三章 福斯特关于统一战线的思考与探索
第一节 福斯特关于“打入内部”的思考与实践
一 福斯特关于“打入内部”的思考
二 福斯特对“打入内部”政策的实践
三 “打入内部”政策的失败
四 “打入内部”政策评析
第二节 福斯特关于人民统一战线的认识与实践
一 人民统一战线的提出
二 福斯特对人民统一战线的初步态度
三 身份转换与福斯特政治思维的僵化
四 福斯特在人民统一战线后期的主张
第三节 福斯特关于第三党联盟的探索与反思
一 福斯特关于建立第三党联盟的探索
二 福斯特对第三党策略的反思
第四节 福斯特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局限性
一 盲目跟从莫斯科的路线
二 未能契合美国民众的实际需求
三 未能契合美国的政治社会环境
第四章 福斯特与党内“修正主义”派别的斗争及影响
第一节 福斯特与党内各种“修正主义”派别的斗争
一 与佩帕尔派的斗争
二 与坎农派的斗争
三 与洛夫斯东派的斗争
四 与白劳德主义的斗争
五 与盖茨派的斗争
第二节 福斯特与党内“修正主义”派别斗争的起因
一 苏联政治对美共的影响
二 党内分歧与党权
第三节 福斯特与党内“修正主义”派别斗争的影响
一 致使美共组织力量衰弱
二 对美共的工作造成了损失
三 错失了探索美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机会
第五章 福斯特对“美国例外论”的思考与批判
第一节 福斯特对“美国例外论”的基本思考
一 福斯特对美国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展望
二 福斯特对“美国例外论”的系统批判
第二节 福斯特与洛夫斯东关于“美国例外论”的争论
一 关于美国资本主义及其命运问题
二 关于美国工人阶级的激进程度
三 关于美共的实际工作方面的问题
第三节 福斯特与白劳德关于“美国例外论”的争论
一 如何看待共产主义运动“美国化”
二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前景
三 关于美共的改组问题
四 关于美国的社会主义问题
五 关于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四节 重评福斯特对“美国例外论”的批判
第六章 福斯特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
第一节 反思的历史背景
一 美共实践的频频受挫与反思的开启
二 国际共运重大事件与反思的推进
第二节 福斯特对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反思
一 关于美共工作的失误
二 关于美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
三 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问题
四 关于马列主义与美国实际的结合问题
第三节 福斯特与激进反思派的主要分歧
一 如何看待斯大林的错误
二 如何看待美共与苏联的关系
三 如何看待美共工作的错误
四 如何看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节 福斯特与激进反思派产生分歧的原因探析
一 维护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信仰的需要
二 维护个人权威的需要
第五节 各派代表人物的个人特点及局限性
结束语 多维视阈下的福斯特及美国共产主义运动
一 激进主义视阈下的福斯特及共产主义
二 国际共运视阈下的福斯特及共产主义
三 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福斯特及共产主义
四 经验教训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