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分析》以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前网络社会的现状,从阐述舆情、舆论的源起、概念和发展等理论着手,在论述网络舆情产生、演化和兴起的基础上,探讨了作为网络舆情分析工具基础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面向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对网络舆情报告进行了论述,最后从网络舆情与社会的角度,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等实务。
《网络舆情分析》在兼顾理论深度和思想高度的同时,又涉及现实层面和实务层面,完整展示了近期网络舆情的研究进展,充分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图为促进阿络舆情研究在学界的深入开展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在业界和政界的具体实施,提供较为综合全面的切实参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设备成本的降低,互联网生活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深,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甚至社会发展的第四种大众媒体,当今社会也已经全面进入卡斯特所描述的网络社会,信息的来源由之前的单一由媒体机构固定时间集中发布把控转变为所有网民随时随地分散发布,信息的传播由之前的单向灌输式转变为双向互动式,整个媒介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处于不断地演化之中。随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转变,舆情的存在形式也从传统舆情的单一形式转换为传统舆情与网络舆情并存的新阶段。
面对这样的事实,近些年从学术界、商界到政商界,都对网络舆情产生了很大兴趣,投入了大量热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图探究网络舆情的内在本质,以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充分发挥其正面引导作用,规避负面影响。在信息化为标志的网络社会情境下,传统舆情仍然存在的同时,网络舆情因网络技术的传播特性而呈现出迥异的特点。互联网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带来了信息传播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变革,更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并促成了网络化生存的基本态势。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人们发布信息或发表意见提供了几乎零门槛的广泛场所,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介入公共政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参与之道,从而在互联网上释放出来了空前巨大的能量,在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各类风险问题,放大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政府和公众都在这个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及其所引起的影响中经受着历练。互联网消除了广大公众政治参与的技术障碍,激发了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多元化思潮导致的网络舆情激增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舆情事件接连不断,大量舆论热点通过互联网折射出不同层次的社会问题,在改变了信息的占有与分配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政治参与的方式和人们的互动结构,为民意的有效表达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舆情业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也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和治国理政的新平台,各级政府对网络舆情高度重视。
舆情源于舆论,在西方,与之密切相关的英文为Public Opinion,字面意思即公众意见,但舆情与舆论不同,舆情不仅包含已经形成的多数人的意见,还涵盖了民众对于某个议题的所有情绪、意见、看法和态度及其交错的总和,从而演化为一个中国式的概念。要将网络舆情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际有机结合,就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应用的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将网络舆情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有机整合,网络舆情理论才能更符合国情实际,才能真正解决舆情管理问题。
互联网作为人类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党和国家历来重视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势态,及时加强了我国互联网发展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确立了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在当前的历史发展阶段,党中央也对新闻舆论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党中央在多次会议上均作出了重要论断。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改进创新网上宣传,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赵磊,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2005-2017年,任教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并被CSSCI、EI和CPCI/ISTP检索。主持及参与出版新媒体传播领域专著和教材多部。
第一章 网络舆情总论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研究背景
一 互联网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媒介
二 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日渐增大
三 网络舆情研究的必要性不断增强
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
一 舆情概念研究述评
二 舆情、舆情信息与网络舆情
三 舆情、舆论与民意
第三节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
一 网民
二 公共事务
三 时间和空间因素
四 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五 网络舆情的强度
六 网络舆情的质和量
第四节 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 自由性与可控性
二 即时性与交互性
三 隐匿性与外显性
四 情绪化与非理性
五 丰富性与多元性
六 公开性与特殊性
第五节 网络舆情的形态
一 网络言论及其分类
二 网络行为
第六节 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
一 网站
二 电子邮件
三 即时通信
四 电子公告板
五 博客
六 维客
七 播客
八 跟帖
九 微博
十 QQ空间
十一 微信朋友圈
十二 搜索引擎
十三 移动客户端
十四 社会性软件
……
第二章 网络舆情分析概述
第三章 网络舆情分析技术
第四章 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
第五章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第六章 网络舆情与社会
第七章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