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故事集/走向经典》是70后作家李浩的自选集,包括八则中短篇小说。故事大都发生在外国村庄或城镇、虚构的国度及森林中,并将大量文学家的名字(例如托马斯·曼、斯蒂芬·茨威格、沙尔·贝洛等)乃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博闻强记的富内斯等)放在小说中作为出场人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戏仿和再创造,也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卡夫卡、塞缪尔·贝克特等人进行了模仿与致敬。
70后作家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文学界,到现在已经20年了。20年间,他们从当初文学的“新生力量”,到现在已经成长为文坛的“中坚力量”。现在70后作家已经占据了重要文学刊物的半壁江山,也有一些70后作家推出了重要的长篇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与此同时,他们置身其中的中国文学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为他们的成长与“经典化”带来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
变化之一是网络文学的崛起。20年间网络文学从无到有,到蔚为大观,已经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但70后作家大多没有加入网络文学创作,而仍延续着“新文学”或“纯文学”的传统,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他们的创作在网络文学的视野中被称为“传统文学”,这固然有着轻蔑与意图超越的因素,但如果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70后作家可以说是处于“纯文学”与“网络文学”夹缝中的最初一批作家,他们的理想主义让他们的坚守带有悲剧色彩。
变化之二是市场机制的出现。市场经济在90年代初出现,对于中国是一个新事物,也对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市场机制不仅影响着文学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外部环境,也影响到文学的内在评价标准。什么是文学,什么是好的文学?在单纯的市场逻辑中,只有能够畅销的文学才是好的文学,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异军突起便借助了无坚不摧的市场逻辑。但文学作品不是简单的商品,而是一种带有审美意味的精神产品,这样特殊的商品如何进入市场?可以说至今我们仍在探索之中。但70后的创作处于市场机制带来的最初震荡时期,这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变化之三是文学位置的改变。在80年代,中国文学在社会领域中处于先锋位置,那时文学一方面通过率先提出并讨论社会与精神议题,引领社会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也对文学自身的形式、语言、叙述方式进行探索,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力。但进入90年代之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学在整体社会领域中的位置迅速边缘化,在影视、网络等强势媒体的压力之下,文学只能固守一隅,这为70后作家的成长造成了重重阻碍。
作者:李浩,1971生于河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为河北省作协专业作家。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父亲,镜子和树》《告密者》,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阅读颂,虚构颂》等。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庄重文文学奖等。
等待莫根斯坦恩的遗产
自我,镜子,与图书馆
告密者札记
夸夸其谈的人
会飞的父亲
拉拉国,拉拉布
一次计划中的月球旅行
黑森林
主要创作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