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中医学如何诊病》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为基础,开篇介绍中医基础知识,再分别从四诊、八纲、辨证一一介绍中医诊病的方法、过程与思维,着重于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让更多的读者能从中学习到中医诊病的精髓,最后将辨证思维与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对临床常见病的的辨证得以实践。人人学会诊断思维与方法,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的苗头,及早治疗,甚至可将疾病的苗头掐死在“摇篮”中,起到防治未病的效果。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以及生活中各种就诊经验的积累,我们开始学习和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治疗,令人满意的疗效更是无从谈起。
传统中医学将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概括为望、闻、问、切,简称为四诊。四诊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医生感官进行望、闻、问、切,从而收集患者的病史、病情、症状和体征,为辨证论治打下基础。而辨证则是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资料,以辨别疾病的证候。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与疾病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证”的产生标志着健康状态的反常,疾病的形成也就是机体内外环境失去正常的关系。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诊法合参,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病证结合,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疾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要想早期或正确地认识疾病,单靠某一种诊断方法是不可能的,必须把各种诊疗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才行。因此,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四诊合参,正确运用辨证,才能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
为了方便有志于中医事业或对中医学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能较系统地学习中医诊断,我们将中医诊断基础知识及一些临床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整理成册,作为学习中医诊断的入门阶梯。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诊断的四大方法——望、闻、问、切,八纲辨证的知识及内科、男科妇科、儿科、五官皮肤疾病的诊断。本书采用大量图表形式详细讲解中医诊断知识,以消除或减弱中医专业术语的枯燥乏味,增强阅读的理解性,方便记忆,并在阐述理论的同时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内容实用,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学生和自学中医者作为参考,对于临床中医师也可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梁振钰,女,2010年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现任职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高级实验师,至今已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的著作有《中医学理论与实训教材》《中医肝胆病学》《相类中药功用鉴别与应用》《艾灸五十病》。
第一章 中医入门,打好基础
中医基本特点之整体观念
什么是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与疾病诊断
“有名而无形”的阴阳
阳虚体寒的3个层次
阴阳与人体病理变化
阴阳与疾病诊断
图解五行学说
五行的医学含义
五行调节机制之相生相克
五行与疾病诊断
脏象学说识五脏六腑
脏象学说与脏腑
心
肺
肝
脾
肾
六腑
奇恒之府
人体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
精的含义与功能
气的含义与功能
血的含义与功能
津液的含义与功能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
人体经络与经络系统
何谓经络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与疾病诊断
第二章 诊病基础,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诊病有理有据
四诊不能互相取代
四诊各有独立性和片面性
望诊:察“颜\"观色晓健康
观神色形态辨病
观头面探病
视目诊病
观鼻识病
望耳察病
视口唇辨病
察颈项部诊病
望齿察龈诊病
看胸腹识病
望肩背腰识病
观四肢辨病
观皮肤辨病
排出物辨病
观舌诊病
小儿指纹诊病
闻诊:闻声知味巧识人
听声音诊病
嗅气昧诊病
问诊:十问歌来助诊断
问过去一家族病史与既往病史
问现在——主诉与就诊时症状
切诊:脉诊按诊不可少
诊三寸之脉,察一身之疾
以手按体,诊身体疾病
第三章 诊病核心,八纲辨证
辨证与诊病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辨证是诊病的主要内容
病证结合是诊病的基本原则
辨表里,察病位
辨寒热,察病性
辨虚实,察病势
辨阴阳,察病类
病因辨证,看疾病的病理本质
外来的致病邪气——六淫与疫疠
来自情志的致病因素——七情内伤
来自生活的致病因素——饮食与劳逸
来自意外伤害的致病因素——外伤与染毒
气血津液辨证,辨疾病的病理性质
气病辨证
血病辨证
气血同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脏腑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肝与胆病辨证
脾与胃病辨证
肾与膀胱病辨证
脏腑兼病辨证
经络辨证
第四章 诊病实践,辨内科常见病
咳嗽
喘病
便秘
糖尿病
水肿
中风
心悸
黄疸
第五章 诊病实践,辨男科妇科疾病
遗精
阳痿
慢性前列腺炎
子宫脱垂
崩漏
闭经
痛经
缺乳
第六章 诊病实践,辨儿科常见病
泄泻
肺炎喘嗽
疳证
惊风
遗尿
五迟、五软
第七章 诊病实践,辨五官皮肤科疾病
湿疹
荨麻疹
痤疮
痔疮
中耳炎
红眼病
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