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抉原 经学导言》收录蒙文通先生经学著作两种及单篇文章、论学书札九篇。其中《经学导言》原题《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分九节论述经学的相关问题,即绪论、今学、古学、鲁学、齐学、晋学、王伯、诸子、结语等。在此基础上,蒙文通先生又写成《经学抉原》,该书为先生经学代表作,分旧史、焚书、传记、今学、古学、南学北学、内学、鲁学齐学、晋学楚学、文字等十节,详细论述经学的相关问题,极具学术价值。附录文章九篇,皆与经学有关,足见蒙文通先生早年的经学思想。
自井研廖先生据礼数以判今、古学之异同,而二学如冰炭之不可同器,乃大显白。谓二学之殊,为孔子初年、晚年立说之不同者,此廖师说之最早者也。以为先秦师法与刘歆伪作之异者,廖师说之又一变也。以《大戴》《管子》之故,而断为孔子小统与大统之异者,廖师说之三变也。仪征刘先生著论,以为东西二周,疆理则殊,雒邑、镐京,礼文复判,此刘师释今、古学之微意,而未大畅其说者也。四说虽立意不同,而判今、古为不可相通之二学则一也。文通于壬子、癸丑间,学经于国学院,时廖、刘两师及名山吴师并在讲席,或崇今,或尊古,或会而通之,持各有故,言各成理。朝夕所闻,无非矛盾,惊骇无已,几历岁年,口诵心维而莫敢发一问。虽无日不疑,而疑终莫解。然依礼数以判家法,此两师之所同;吴师亦日“五经皆以礼为断”,是固师门之绪论谨守而勿敢失者也。廖师日: “齐、鲁为今学,燕、赵为古学。鲁为今学正宗,齐学则消息于今古之间。壁中书鲁学也,鲁学今文也。”刘师则日: “壁中书鲁学也,鲁学古文也,而齐学为今文。”两先生言齐、鲁学虽不同,其舍今、古而进谈齐、鲁又一也。廖师又日:“今学统乎王,古学帅乎霸。”此皆足导余以先路而启其造说之端。壬戌秋初适渝,身陷匪窟,稽滞峡中,凡所闻见,心惊魄悸,寝不寐食不饱者殆月有余。忧患之际,思若纯一。绎寻旧义,时有所开。推本礼数,佐以史文,乃确信今文为齐、鲁之学,而古文乃梁、赵之学也。古文固与今文不同,齐学亦与鲁学差异。鲁学为孔、孟之正宗,而齐、晋则已离失道本。齐学尚与邹、鲁为近,而三晋史说动与经违,然后知梁、赵古文,固非孔学,邹、鲁所述,斯为嫡传。及脱险抵渝,走笔追述所得,尽三日之力乃已。爰益以旧稿,著论九章,以赞师门之旨。稿既脱,乃南走吴越,博求幽异,期观同光以来经学之流变。而戎马生郊,故老潜遁,群凶塞路,讲贯奚由。遂从宜黄欧阳大师问成唯识义以归。丁卯春初,山居多暇,乃作《古史甄微》。戊辰夏末,又草《天问本事》。则又知晚周之学有北方三晋之学焉,有南方吴楚之学焉,有东方齐鲁之学焉。乃损补旧稿以为十篇,旧作《议蜀学》一篇并附于末。于是文通适来讲斯院,滥竽经席。遂以此十篇之说,
经学导言
序目
六译老人听读《近二十年来汉学之平议》后记
一 绪论
二 今学
三 古学
四 鲁学
五 齐学
六 晋学
七 王伯
八 诸子
九 结语
经学抉原
序
旧史第一
焚书第二
传记第三
今学第四
古学第五
南学北学第六
内学第七
鲁学齐学第八
晋学楚学第九
文字第十
孔氏古文说
议蜀学
廖季平先生传
井研廖师与汉代今古文学
廖季平先生与清代汉学
井研廖季平师与近代今文学
与陈斟玄先生论学书
与胡朴安论三体石经书
与章行严论疏经纂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