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课程改革的领域一直在探索,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适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成为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重大命题,《当代课程话语比较研究》综合十余年课程改革的问题与研究,将当前课程研究分为十个主题,通过系统比较研究,介绍了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全貌。《当代课程话语比较研究》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在总结分析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见解,并使用“谱系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对我国当前的课程实践活动有一定的补益。
在学术交流时,总是要跟别人(特别是初次见面的学者)介绍自己的专业领域和学术兴趣,我一般会说“我的专业是比较教育学”;但总觉得比较教育学是一个研究领域,需要从多个学科的视角研究具体的教育问题,因此我会多介绍一句,说“我的学术兴趣在于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尤其关注课程论比较研究”。如果从1998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开始,我进入这个领域也已接近二十年了。在多年的学习、教学和研究中,我一直觉得,我国当下的课程研究需要两个基本的视角:一个是比较的视角,一个是变革的视角。
所谓“比较的视角”,就是以国外(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理论、课程政策和实践经验作为基本的参照系,对国外的课程理论与观点进行主动吸收和借鉴,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对相关的课程问题进行立论和阐发。从源头上来说,我国现代课程论学科的创建一开始就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在20世纪初期,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课程研究开始独立于教育学的研究体系,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发展为一门新兴学科。1902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出版了《儿童与课程》,对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教材、儿童的经验、课程与儿童的冲突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在课程论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现代课程论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在这一时期,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美国由此成为当代课程理论和课程思想的策源地。在中国学者探讨课程问题的过程中,美国课程论著作和相关思想开始被引入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课程论学科的创建步伐。例如,1923年程湘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小学课程概论》,1928年王克仁出版了《课程编制的原则和方法》,1931年朱智贤出版了《小学课程研究》,1934年熊子容出版了《课程编制原理》等。此外,一些美国的课程论著作也得以翻译出版,特别是商务印书馆组织翻译了一批较早的国外课程论著作,其中包括博比特等人的作品。可以说,当时的中国学者能够紧跟美国课程研究的潮流,他们所进行的课程研究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比较研究的气息,这对后来的课程论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89年,我国学者在课程论研究领域出版了两本专著,一是陈侠先生的《课程论》(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是钟启泉先生的《现代课程论》(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著作都是在借鉴西方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完成的,特别是《现代课程论》,该书对美国、西欧、苏联和日本的现代课程研究进行了介绍,用较大篇幅对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学校课程的实施及其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的课程研究从一开始就有着比较研究的传统,而这个传统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当代课程论研究中,这个传统应该得到坚持,也值得我们去坚守。
所谓“变革的视角”,就是以问题解决为研究导向,以社会和教育现实的发展变化为基本的参照系,致力于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举措,从而提出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在当今时代,变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我们欣然接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时,变革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革是客观存在的,但变革发生的过程却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你可以预期变革会发生,但不可能确切地回答变革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正如加拿大教育改革专家迈克·富兰所言:“在变化的复杂条件下变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命题,变革是一次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一次旅行,但旅行的目的地却是未知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变革,我们就需要研究变革、把握变革的动向,这样在探索未知王国的旅途中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跟其他领域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领域也发生了诸多的变革。
杨明全,北京师范大学靠前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比较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等。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出版《革新课程实践者》等多部著作,在《教育研究》等CSSCI索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篇,学术兼职有:中国教育学会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顾问专家等。
第一章 课程的概念与形态
第一节 课程概念的谱系分析
第二节 综合课程
第三节 研究性学习课程
第四节 STS课程
第二章 课程的知识谱系
第一节 西方课程理论谱系概况
第二节 西方古典课程的传统与流变
第三节 诠释学课程思想的话语分析
第四节 批判课程理论的知识谱系
第三章 课程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 课程中的制度性知识
第二节 社会中的流行文化与课程文本
第三节 课程的育人目标与教育文化启蒙
第四章 课程的衔接性与多样化
第一节 大学先修课的理念与价值
第二节 我国高中课程改革与大学先修课程
第三节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第五章 课程的管理与领导
第一节 制度创新与课程管理的转型
第二节 校长的课程领导
第三节 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角色
第六章 课程的政治意蕴与教师自主权
第一节 课程政策演变与教师的课程身份
第二节 教师参与课程改革
第三节 教师课程自主权的重建
第七章 课程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行动研究与课程创新
第二节 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
第三节 教师的教育叙事研究
第四节 校本教研与校本课程开发
第八章 课程的变革与实施
第一节 课程变革的学理分析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课堂中的课程变革
第四节 课程变革对教师的挑战
第九章 课程的政策话语及其比较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
第二节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与比较
第三节 美国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政策分析
第四节 我国的课程政策与实践
第十章 课程的文化诠释与比较
第一节 文化的定义与课程知识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对课程知识进行文化比较的基本维度
第三节 儒家伦理课程对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形塑
第四节 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转型
结束语:比较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建构及可能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