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兄等发起选编出版副刊文丛,于文学,于 出版,意义十分重大。百年副刊,林林总总,规模宏大, 大象出版社精心编辑,每年计划出版 20 种,潜心坚持, 相信多年以后,必将成为出版界的一件盛事,成为中文副刊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李辉兄嘱我选编一本过 去在报刊副刊上发表过的作品文集,让我参与其盛事,深感荣幸!因此,我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报纸副刊上发表的长长短短的文章,重新看一遍,就有关老家嘉兴、桐乡的人和事以及读书随笔的文章选编成这个书稿。这些文章作品,写作和发表,前前后后几十年, 最早的是 1981 年,那时我才 20 多岁,而今,我已年过花甲。不过,即使今天,我仍然在学习写作,并不是说年龄越大文章越好,而是说,这些长长短短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内容五花八门,但是主题与嘉兴有关的为多数。这些文章,都是当时在报纸上发表过的,这次收入副刊文丛时,我没有去修改,保持了发表时的原来面貌,因为我理解李辉兄的创意,是想为中国的中文副刊留下一个历史的真实的印痕,所以除了个别错字外一律保持原样。这次选编过程中,让我又重温了过去的友情。想想自己能够坚持几十年的业余写作,全是那些编辑朋友 无私扶持的结果, 80 年代《嘉兴报》(1989 年 1 月起改《嘉兴日报》)的魏荣彪兄在编辑副刊时,我有稿子,常常给他,在他编辑的副刊上发表,甚至有关茅盾、丰子恺青少年时代的书稿,经过他编辑,在《嘉兴日报》 上连载。后来,他已经是嘉兴日报社的领导,不再编辑稿子,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保持 着友谊。这种作者与编辑的友谊,让我感到写作的温暖。《浙江交通报》的副刊编辑王胜贤先生是一位老编辑, 当时,我还在桐乡县里工作,但他对我的稿子格外关照, 无论长短,他都认真编辑刊发。后来我到杭州工作后, 我们之间也成为无话不说的忘年交。《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解波老师、刘敏君老师,虽然她们在工作岗位上时见面很少,但是给她们稿子时,她们总是及时编辑刊发,正是由于她们的鼓励,让我在业余写作的路上,常常能够充满信心、坚持不懈。收入集子里 的文章,有的是在《团结报》副刊上发表的,当时的编辑刘文卉老师,我与她交往几十年,没有见过几次面,但是她却为我刊发了不少文章作品。现在,解波老师、刘敏君老师、刘文卉老师早已退休,但是,向她们投稿,得到她们的鼓励,现在让我想起来,依然感到幸运和温暖。和李辉兄的友谊,几十年来一如既往,不见面时时常记挂,见面时无话不说,如今我们都已经退休,可以做些自己乐意而且喜欢的事,这个集子就是李辉 兄的建议而选编的。因为几十年来,我的业余时间都在研究现代文学史上的嘉兴人、桐乡人,所以收入的文章中,一部分是茅盾、丰子恺、钱君匋、徐肖冰、侯波、陆费逵、陈 学昭、张元济等现代史上嘉兴人的往事,这些前辈都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界的响当当的人物,我都有著作介绍他们,所以这里有关他们的这些文章,是我研究他们时的一些衍生作品,是随感随想性质的短文。另外一部分,是我在几十年的业余时间读书随笔性质的文章,没有规划,见到什么书,看过以后随手写来,虽然不登大雅之堂,但却是一个读者真实感受的流露。
我的体会是,业余读书有一个好处,就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读多读少,全凭时间和兴趣,而且读后,可写可不写,可以写长一点,也可以写短一点,几百字可以,几千字也行,完全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时间。现在收入在这里的文字,是几十年之间写的一小部分。
看着这些曾经高兴过的文字,几十年一晃而过,现在看看,有点汗颜,好在李辉兄说这是在积累副刊历史,只要真实存在过的,都应该有一席之地。所以,愿意在浩如烟海的副刊文学里,作为一滴水珠,贡献给副刊文丛这项浩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