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启蒙读物之一。相传,梁武帝萧衍从书法家王羲之的碑帖中拓取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常用字来教儿子们认字。后来觉得这些字每字一个纸片,不仅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记住,于是命令大臣周兴嗣把它们编成好记的歌谣。周兴嗣很有文才,不过这个任务也不轻松: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既要编成有韵脚的歌谣,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还不能重复使用。传说周兴嗣花了一晚上的时间,就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千字文》,不过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头发都变白了。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是清朝末年以前中国儿童启蒙教育的基本教材,合称三、百、千。由于文字简洁实用,易于记诵,所以被当时的社会广泛接受而成为儿童必读读物。因此,在那个时代只要受过教育的人大概都曾读过。今天,它们虽然已不再作为小学课本,但是依然有许多父母把它们作为课外读物介绍给孩子。
《千字文》在今天的价值和功用我们要给以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千字文》是一千多年前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近一二百年的变化,中国人的语言文字、社会生活和价值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内容在那个年代是常识,到了今天不免有点生僻;《千字文》对我们了解古人写的文言文和诗词很有帮助,熟读背诵可以提供不少音律上的知识,也能由此掌握一些基本的遣词造句手法,但对于现代文写作的意义就小一些了;同时,《千字文》的产生本来就是一个拼图游戏的过程,有一些句子是为了字数、韵脚而硬凑的。这些都是《千字文》的弱点,今天看来,在我们不必认为让孩子读背这一千个字就是让他们对国学、对传统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把《千字文》看成是什么灵丹妙药。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文中的内容很多并不受时代的限制,尤其是一些关于道德、伦理、为人处世的训诫内容至今还是有益的、正面的。同时,文中的四字韵语有着很强的概括作用,其背后的更多内容在童年未必能全部接受,但很可能成为年龄稍长之后扩展学习的一个导航,起翦颇牧或许就是研读军事故事的开始,罔谈彼短可能是日后处世的座右铭。这些又都是《千字文》的好处。因此,在孩子到了能够很快接受一些文字的年龄,老师和家长用合适的方式把《千字文》传授给他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不要对这区区一千个字所能起到的作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
希望本书能让刚开始学习汉字的儿童在学习文字、领略中国文字之美的同时,了解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历史人物事迹,学习古人待人接物的道理以及品行修养的方法,并进而认识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国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