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广州为例,探讨了住房不平等的代际再生产问题。运用个体生命历程理论中的优势劣势累积机制,对父代住房支持差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在住房分层与流动领域拓展了累积机制解释社会不平等的理论。
结合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探讨城市居民住房资源的获得如何受到父代支持差异的影响
前言
与住房分层研究相比,本书基于父代住房支持差异的研究从历时性视角探讨了住房不平等的代际再生产问题。本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宏观社会制度下,探讨代际因素引发住房不平等的原因、结果和过程,澄清城市居民获得住房资源和住房阶级地位的具体过程和历史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对共时性住房不平等产生的历史缘由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书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法,兼顾个案之间的最大差异,获得了广州城市居民的住房个案材料。以此为研究对象,笔者将在住房不平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历史,探讨这些城市居民在住房资源的获得过程中如何受到父代住房支持差异的影响,揭示出父代住房支持的具体类型及其代表的不同父代住房支持优势和累积劣势,进而探讨先赋性住房不平等形成的因果机制、历史发展过程和改善空间。先赋性住房不平等存在一个累积机制的问题,即早期处于父代住房支持优势者比劣势者有更多的可能性或者更早进入优势机会结构中累积住房资源,住房价格上涨带来的住房财富效应加大了这一累积优势效应;反之,父代住房支持劣势的个体容易受过去劣势累积路径的拖拽,有更小的可能性或者更迟进入优势机会结构中,住房价格上涨同样增加了个体克服累积劣势的难度,由此导致了住房不平等的代际延续和扩大。本书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是原因分析,即父代住房支持为何会出现差异并能够影响子代住房资源的获得。这首先与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息息相关。在房改前的住房实物分配制时期(新中国成立后1989年),国家对个体生活采取生老病死全包式的福利制度,住房供给和分配都由国家和单位负责,父代家庭无法直接影响子代住房资源的获得。到了房改时的住房双轨制时期(19892000年)和房改后的住房市场制时期(2000年至今),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突破了以往高住房福利、低工资水平的匹配模式,住房资源分配的市场渠道出现并不断拓宽后,父代家庭被广泛动员参与到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过程中来,成为子代购房时进行非制度性融资的重要渠道。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即是先赋性家庭因素影响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制度空间是从间接到直接、由小变大的过程。同时,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房价上涨也带来了住房财富效应,这使住房双轨制时期住房资源获得的价格差异在住房市场制时期被扩大,由此形成了父代住房支持能力和方式的时期性差异。除了这些宏观结构因素的影响以外,中国社会中家庭财富父子继替的传统也是父代住房支持现象十分普遍的文化基础。此外,当前中国大城市普遍居高不下的房价收入比使父代为子代获得住房资源提供帮助变得更为迫切,这既有家庭财富保值、增值的投资考虑,也有父代缓解子女购房成家压力的现实考虑。
二是住房累积机制中间环节的实现过程和特征分析,即父代住房支持的差异如何体现为不同的住房支持类型,这些家庭又分别具有什么特征。比较不同住房制度背景中的个案材料发现,在父代家庭影响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方式日益呈现经济化特征的基础上,又有具体支持方式的差异:一是父代家庭馈赠住房资源给子女,产权为子代所有;二是父代出资支持子代获得住房资源;三是子代婚后居住在父母所有的住房中;四是父代对子代住房资源的获得无任何支持。笔者将他们依次概括为实物支持、经济支持、居住支持和无支持四种反映不同父代住房支持优势/劣势的父代住房支持类型。从住房双轨制到住房市场制时期,父代住房支持的类型由单一走向多元。个案研究发现:①父代家庭的经济实力强弱决定了父代家庭是否能为子代提供住房支持,以及父代住房支持的类型;②家庭财富代际传承中的男性偏好在任一住房制度背景下都存在,只是受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影响强弱表现不同,这决定了父代家庭优先选择向谁提供住房支持,提供什么类型的住房支持;③随着社会流动的频繁,父代家庭影响子代住房资源的地理空间从户籍地扩大到非户籍地,然而,考虑到各地住房价格的巨大差异,父子居住地不同的家庭中,其需要在承受地区收入与消费水平差异的基础上为子代提供住房支持。
三是累积机制的结果分析,即父代住房支持差异对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不平等具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个体住房资源累积在住房产权、住房价格和住房质量上存在由低到高、阶梯性上升的基本特征。当个体获得的父代住房支持优势/劣势不同时,即决定了个体住房资源获得起点的不平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初始位置的差异将逐渐放大并影响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最终结果。结合材料来看,住房双轨制时期,先赋性家庭因素可以直接对个体住房资源获得产生直接影响。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普遍流行的居住支持类型只能暂时在帮助子代等待单位分房上提供时间优势,而无法决定子代是否获得住房,父代住房支持的优势/劣势对子代住房不平等的分化作用不大。进入住房市场制时期,父代住房支持的程度差异巨大,这使得父代住房支持的优势/劣势对子代住房不平等的分化作用日益凸显。
那么,如何降低父代住房支持的优/劣差异引发的住房不平等呢?笔者对累积过程的研究发现,累积过程中累积趋势上、下波动的存在为先赋性住房不平等的改善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的空间。具体来说,自致的教育因素和国家再分配政策都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干预累积趋势朝着改善住房不平等的方向发展。最后,笔者总结父代住房支持差异对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影响,并澄清累积概念解释住房不平等的过程和因果机制,探讨先赋性住房不平等研究可以对中国社会趋于开放还是封闭的争论做出怎样的回应和反思。
谌鸿燕,中山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天津商业大学教师。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贫富分化与社会和谐:城市居民住房视角的研究(09ASH001)的研究,并在社会学专业重要权威期刊《社会》上发表论文。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三代人不同的住房命运
二、理论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
一、住房不平等研究的理论视角变迁
二、累积机制及其解释社会不平等的理论框架
三、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
一、质性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
二、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
三、广州调查个案概况
第二章 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住房实物分配制时期
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初步形成
二、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后期发展
三、父代住房支持影响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制度空间
第二节 住房双轨制时期
一、住房双轨制的初步形成
二、住房双轨制的深化发展
三、父代住房支持影响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制度空间
第三节 住房市场制时期
一、住房市场制的早期发展
二、住房市场制的后期探索
三、父代住房支持影响子代住房资源获得的制度空间
第三章 住房双轨制时期:微弱的先赋性住房不平等
第一节 父代居住支持类型的住房优势累积
一、原因分析
二、过程和特征分析
三、结果分析
第二节 父代无支持类型的住房劣势累积
一、原因分析
二、过程和特征分析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微弱的优势/劣势累积与先赋性住房不平等
一、特征分析:单一的父代住房支持
二、机制分析:累积机制与微弱的先赋性住房不平等
第四章 住房市场制时期:扩大的先赋性住房不平等
第一节 父代实物支持类型的住房优势累积
一、原因分析
二、过程和特征分析
三、结果分析
第二节 父代经济支持类型的住房优势累积
一、原因分析
二、过程分析
三、特征分析
四、结果分析
第三节 父代居住支持类型的住房优势累积
一、原因分析
二、过程和特征分析
三、结果分析
第四节 父代无支持类型的住房劣势累积
一、原因分析
二、过程和特征分析
三、结果分析
第五节 扩大的优势/劣势累积与先赋性住房不平等
一、特征分析:多样化的父代住房支持
二、机制分析:累积机制与扩大的先赋性住房不平等
第五章 累积过程的干预与先赋性住房不平等的改善
第一节 劣势调整:自致因素与累积过程的向上波动
第二节 劣势调整:政策因素与累积过程的向上波动
第三节 优势限制:偶然因素与累积过程的向下波动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父代住房支持差异与子代住房资源获得
一、父代住房支持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父代住房支持的差异
三、父代住房支持差异及其导致的住房不平等
第二节 累积机制所解释的先赋性住房不平等
一、累积机制解释先赋性住房不平等的逻辑图
二、累积机制解释先赋性住房不平等的理论意义
三、累积机制解释先赋性住房不平等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中国社会趋于开放还是封闭的讨论
一、争论起源和各方观点
二、基于先赋性住房不平等研究的回应
参考文献
附录 广州城市居民住房状况调查提纲
一、个案基本情况
二、个体住房变迁史(购、租、建)问题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