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犹如一个民族文化的写照,记录着该民族的兴衰荣辱和发展方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羌族有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这些服饰反映了羌族的生活环境,诠释了羌族人的信仰,更是羌族儿女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碰撞后,或融合,或被融合。羌族服饰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亦然。作为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的服饰在服饰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有了各种变形,甚至有被消解的危险。本文作者立足于服饰的基本内涵,对羌族近现代服饰作了周详的叙述与精到的评论,从社会状况、自然环境,以及风俗、信仰、审美,乃至生活秩序、身份地位等对羌族服饰进行了综合评述,也是对羌族历史作了简明概括,具有学术性和通俗性兼备,此书的出版对羌族服饰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川省重点出版书籍,入选2014年经典中国出版资助项目。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羌族服饰的历史与发展,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羌族服饰的魅力。权威的羌族服饰专家撰文,知名的图片拍摄者拍摄,一流的编辑团队编辑,为您呈现*丰富、详实的羌族服饰文化!
序一
服饰,早已不像旧时那般仅仅被认定为蔽体御寒之物,它是一种美的形式,被种种文化与流行的符号所渲染装饰。而民族服饰是最为直观的民族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看就如同“镜子”一般,折射出民族传承的遗风流韵,但同时也会随着荏苒的时光与变化的自然环境不断演进、发展。尽管它只是“文化体现”的一个小小分支,但依然承载着民族发展厚重的历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值得人细细品读。
羌族素来便有“民族活化石”之称,起源自殷商时期,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后汉书?西羌传》言:“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其九种在赐支河首以西,及在蜀、汉徼北,前史不载口数。”尽管如今的羌族只是古老羌族的一个分支,仅余20余万人,多聚居于四川省内,甘肃、青海也有分布,但历经千年仍传承了羌族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羌族服饰是羌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服饰的形制、色彩、纹理设计都与其历史积淀、所处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演化出数十种不同的风格,但映射出的文化传统却极富民族特色。
在被誉为“消费时代”的今天,随着文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认知与消费似乎都进入了“流水线”一般的固定模式当中,市场上充斥着以利益为指向、批量复制而成的“文化商品”,标榜创意却毫无可供深入探究的意义。现代人口中不断重复的“潮流”一词在时间的冲刷下越发显得苍白,而我们曾经真正引以为傲的东西却在这样的“潮流”中消失殆尽,难免令人唏嘘。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掀起了保护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以此规避文化趋同所带来的弊端。本书正是在这一时代需求中应运而生,从羌族服饰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羌族服饰做了系统而详尽的全景式呈现,旨在展现羌族绚烂的服饰文化,推动羌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增加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认同。本书对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极具学术价值、收藏价值与欣赏性。
编著者们不辞劳苦,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多次前往羌族聚居地进行细致的资料采集与整理工作。本书以精美的图片与生动的文字描述,多方位展现了羌族服饰的特征、文化内涵、纹样研究、手工技艺和服饰文化发展路径等内容。希望以稽古怀新的态度,将羌族服饰文化定影于本书的图文流转之间,让打开本书的读者看到羌族人民极富诗意的艺术创造才情,他们对民族图腾的信仰,对大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羌族这个饱受磨难的民族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羌族是值得我们敬佩并引以为傲的民族,有着坚韧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构筑中华多民族文化体系不可缺少的一员。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增进读者对羌族服饰真实面貌的了解与认知,促进羌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为羌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营造适宜的文化氛围。
张京
序二
由著名学者邓廷良、陈静先生撰文,荟萃500余幅摄影佳作,由四川美术出版社精心编辑出版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书系《飘逸的云朵?羌族服饰》一书正式问世了,值此之际,我谨致衷心的敬意与祝贺。这是一项具有强烈形象感知和高学术水准、宣扬与研究羌族文化的鲜活成果,必将以其独有的阅读魅力与收藏价值而赢得重大声誉。
服饰是一种“文化符号”。服饰主人所处的社会状况、自然环境,再到风俗、信仰、审美,乃至生活秩序、身份地位等,都会在服饰这一民族文化中最直观也最富表现力的载体中表现出来,因而也就成为认识一个民族的最便当的、亦是不可逾越的门径。作者正是立足于服饰的基本内涵,对羌族近现代服饰做了周详的叙述与精到的评论。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从面上按地区特点进行重点分述。如“旧时,这种红色和特定的黑底加绣面的四寸高的包头,是三龙羌族妇女的典型特色,即使在三龙以外的寨子中见到,也能让人一目了然,并判定此人是三龙来客还是嫁入此寨的”;“黑虎羌中的妇女无一例外都要戴万年孝,形成了当地最为独特的白帕包头式样。其俗至今不改,成为黑虎羌妇女服饰最大
的与众不同之处”。与此同时,对个别存在的、又含学术价值的服饰作了特别强调:“永和与渭门一带的羌族女性服饰中还有独具特色的红绑腿,它不但具有保暖的作用,而且还是迄今仅存在于岷山羌人里的未婚女之标记。”这无疑将引发学术界的关注与调研。
第二,就羌族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羊皮褂、百褶裙、云云鞋等作分类叙述。如对羌族标志性服装羊皮褂,作者将其与嘉戎藏人、白马藏人、彝族,以及白族、纳西族进行比较,以论证羊皮褂应为“羌系标志”,充分表明羌族服饰文化的广泛影响。鉴于“巫”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作者对“巫师之服装”做了专述,特别指出羌巫的山形冠约在3000年前即有存在,“绝非某些说法中所说的近2000年前由印度传来之佛教产物”。对山形冠之起源进行了必要的澄清,较之已有成果更富学术深度。
第三,在前述基础上,作者进而对羌族服饰文化的内核做了剖析。指出“羌人服装上的图纹,很多都是自崇拜物形象演化而来的”,其中以火、太阳、白石为主体。因羌族自认是太阳的儿子,也就是火神的儿子,并导致对能生火的白石的崇拜。这些崇拜在衣着上形象地表现出来,如“羌族妇女腰带上的火盆花图案,就是羌人从升腾的火苗中受到启发创作的。此外,在羌族巫师和男性鼓肚(腰包)上、衣角上、围裙上的火焰纹,也是基于对火的热爱”。这些图纹所关含义,作者认为是“提醒人们要记得他们的先民创立家园的艰辛,也提醒人们应遵从的行为规范。这些图纹有的来自远古时期的图腾,有的则是后来加盟者的标志。传统的服装,实际上就是一部抽象的、生动的部落历史”。这些评论是深刻的。
第四,由于羌族处在藏、汉两大民族强烈影响之下,其服饰必然交融了两者的一些因素。对于羌族服饰的“古羌遗韵”,作者进行了可贵的发掘。他们认为通过观察生活在今甘孜州泸定县鱼通的贵琼人,及甘肃省文县白龙江支流发源处的博峪人,还可以从他们身上窥见古羌服饰的踪影。这也将激发研究者对羌族服饰源头的追寻,推进羌族服饰文化
研究的深化。
第五,作者对羌族服饰未来的认识令人称道。如:“传统文化要发展才能有效地传承,只有保留住民族符号,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长久留芳。”关于传统羌绣,作者认为其“发展本不够成熟”,“羌绣有个特点,就是尚无定型的图案,刺绣的工具也不够完善……这样,导致图案组织不合理、色彩搭配不协调等现象,不可避免地时常出现。”当今羌绣各方面均有大幅进步,但离精品目标尚有差距。作者看法值得有关部门积极加以参考。
第六,作者在本书中既对羌族服饰进行了综合评述,也对羌族历史作了简明概括。由于作者考察丰富,学养深厚,不仅评论多自成一格,而且新见迭出,因而能在极其有限的文字中纵横驰骋,广为涉猎,传达了大量学术信息,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极有助于青年学人的跟进。作者的文字主要是为这本画册服务的,因之行文平实流畅,加之
个人经历的生动描绘,可读性也就大为加强。总观本书,文字是学术性、通俗性兼备,图片是典型性、艺术性兼顾,且又讲究排版,装帧精致,
可谓珠联璧合,确系成功之作。
冉光荣
后记
服饰犹如一个民族文化的写照,记录着该民族的兴衰荣辱和发展方向。深处我国西南边陲的羌族,从炎黄时期开始,就在服饰上不断地进行变化,将服饰从蔽体保暖的实用物品上升到美的层面。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羌族有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这些服饰展现了羌族的生活环境,诠释了羌族人的信仰,更是羌族儿女智慧的结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碰撞后,或融合,或被融合。羌族服饰在这场文化盛宴中亦然。作为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的服饰在服饰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有了各种变形,甚至有被消解的危险。文化是民族之魂,失去文化,就意味着失去民族立存的土壤。因此,传递民族文化,延续民族传统也就成了当务之急。记录、传承、延续中华民族历史中最具视觉吸引力的羌族服饰文化,便是我们编辑《飘逸的云朵?羌族服饰》的目的。
从策划、选材、撰稿、付印到与读者见面,这本书前后耗时近三年。之所以用长达三年的时间去编纂这本全书文字不足七万的图书,与该书的出版难度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三年中,我们花了许多时间搜集、梳理、
核实、研究与羌族服饰有关的资料。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未能形成自己的文字,几千年的历史全靠羌寨中的释比以唱经的形式进行传承。而这些口述式的历史文化知识,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必然存在走样,或者遗失。
服饰是变化的,羌族服饰有它自身的演变过程。因此要编纂一本无文字资料考证的图书,必然困难重重。2011年,我们在决定编辑该书后,就开始了寻访的旅程——寻找羌族文化研究者中最权威、最有代表性的作者。本书的作者邓廷良教授是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各部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者,毕生致力于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与历史方面的考察与研究,因此他在羌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上比较有发言权。此书的第二作者陈静本身就是羌族人,从小吮吸尔玛文化长大的他,抱着弘扬羌族文化的态度,对羌族文化也颇有研究,发表有《尔玛人的服饰》《从“勒斯”“斯基”“磙柏”三个羌语词汇来解读尔玛羌人的宗教信仰》《河西村的火葬习俗实录》等文章。为了避免主观,也为了充盈本书文字,准确传达羌族的服饰文化,我们在和两位作者进行多方论证的基础上,还专程到西南民族大学、阿坝师专等高校请教羌族文化的研究者,去挖掘服饰背后的寓意。
由于羌族服饰的研究者并非都是羌族人,因此,前往羌族聚居地就十分必要了。羌族的服饰是多样的,这在地域差异上体现得特别明显,可称得上“十里不同天”。我们在采风拍摄过程中发现,就算比邻而居的羌族,其服饰也会不同。两地的距离有时仅仅隔了一座山,或者一条河,或者一个弯……为了核实文字,我们前往阿坝州的各个羌寨,寻找
村寨中较年长的人,请他们口述自己记忆中的羌族服饰,进一步核实文字。因此,这6万多字的图书,算得上是一字千金的。
这本书是以图片为主的,通过大量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了羌族服饰的精美。那些颜色、图案,以及服饰背后的寓意,都诠释着羌族文化的精髓。然而,图片的拍摄与选取却是相当困难的。
本书的图片作者王达军是中国著名的风光人文摄影家,已有20多年拍摄羌族服饰的经历。然而,在这本图书的编辑讨论会上,我们仍然感觉图片不够丰富。于是,我社编辑与摄影家、文字作者一行数人又多次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去寻找那些正在遗失的传统羌族服饰。阿坝州幅员辽阔,全州面积达8.42万平方公里,羌族主要聚居在茂县、理县、汶川县等地的乡镇、村寨中,并散居于黑水、松潘等地,因此,羌族服饰的拍摄与考察必须深入阿坝州西南、西北等地的众多羌寨。羌族部落的生活环境都非常恶劣,那些深居在高山上的羌寨,路特别窄,坡特别陡,弯特别急,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他们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创造了灿烂的羌
族文化。随着现代潮流的冲击,年轻一代的羌民或逐渐抛弃原有的传统服饰,或吸收汉族服饰和文化的成分,进行了改良。因此,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已不多见,一般保存在古羌寨的老人手中。这又给图片资料的搜集增添了难度。为了搜集和拍摄珍贵的传统服饰及用服饰展示羌族的婚丧、释比等民俗文化,我们采用定点联络、提前预约等形式,哪家
有婚礼,哪里有丧事,哪个村寨有传统民俗活动,哪里发现有地道的传统服饰,我们都及时前往拍摄,尽量原汁原味地展现羌族服饰和羌族文化。
为了选出最具代表性、最精美的图片,我们多次开会,反复论证,从备选的数千张图片中,好中选好,优中选优,最后采用书中所呈现的500多张照片,用以全面、权威地诠释羌族服饰文化。
资料的搜集并不代表一本书的成型,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需要根据编排体例进行再加工。此书从古代到近代讲述了羌族服饰各个阶段、各个地域的特色,对羌族服饰中的羊皮褂、长衫、发式及头帕、饰品、鼓肚、围腰、云云鞋等进行了分述,并对羌族的民俗服饰和羌绣进行了图文并茂的介绍。
为了保证该书图文的质量,我们对正文与图注6万多字、图片500多张的该书阅读了近十次,并对作者在正文中所提到的观点逐一进行论证。由于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献较多,加之与羌族相关的资料本来就少,这样审校一次书稿需要近半个月。编审的过程是枯燥的,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我们坚信,每一次的论证,都意味着图书质量又上了一层台阶。
经过三年的打磨,本书终于面世。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王福耀主任,理县、茂县、汶川县、松潘县、北川县人民政府,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的教师们以及理县甘堡乡小学美术教师韩龙康的大力配合和支持,若没有这些帮助和各方面的支援,这本书不可能以目前的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
四川美术出版社
张京,编审,1976年9月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现任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四川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邓廷良,藏族,著名历史学家、人文学家、探险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各部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者、中科院研究员。先后被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多所大学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人类学领域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与历史方面的考察和研究。 陈静,羌族,现任教于阿坝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长期从事羌族文化研究,对羌族服饰也颇有见解,发表有《尔玛人的服饰》《从“勒斯”“斯基”“磙柏”三个羌语词汇来解读尔玛羌人的宗教信仰》《河西村的火葬习俗实录》等文章。 王达军,中国当代著名风光人文摄影家,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成都国际摄影交流中心主任。自1972年学习摄影以来,数十年钟情青藏高原和巴蜀大地,拍摄了大批中国西部风光、藏地风情和巴蜀人文的图片,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摄影艺术风格,是中国20世纪后期西部风光人文摄影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之一,两次荣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项—— 中国摄影金像 奖。
序一
序二
羌族服饰田野调查地点示意图
羌族服饰稽古
古羌遗韵
贵琼人
博峪人
白石、太阳与火崇拜
图腾崇拜,打在服饰上的烙印
羌族服饰今探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
三龙乡羌族服饰
黑虎乡羌族服饰
赤不苏羌族服饰
松坪沟乡、叠溪镇羌族服饰
永和乡、渭门乡羌族服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
蒲溪乡羌族服饰
桃坪乡羌族服饰
木卡乡羌族服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雁门乡羌族服饰
龙溪乡羌族服饰
绵虒镇羌族服饰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
小姓乡羌族服饰
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羌族服饰拾零
羊皮褂
长衫
发式与头帕
饰品
鼓肚
围腰
腰带、飘带、通带
云云鞋与绣花鞋
绑腿
童装与童帽
羌族服饰与人生礼仪
婚服
丧服
释比服装
羌族服饰之花——羌绣
羌绣
常见图案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