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窜于中亚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二十四岁以前,在蜀中读书、任侠,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曾跟任侠有气,善为纵横术的赵蕤学习,少任侠,好神仙。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历江汉、洞庭、金陵、扬州等地,后于安陆(今属湖北)入赘故相许圉师家,娶其孙女,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约开元十八年初入长安,结交张垍等人,后失意归。开元二十四年寓居东鲁任城,与孔巢父等游,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742),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三载春,因遭谗毁,被赐金还山。后漫游梁宋,与杜甫、高适同游。复游齐鲁、吴越。十一载,北游幽蓟。翌年秋,又南游宣城,后至金陵、广陵。安史乱起时在梁园,后隐于庐山。永王璘经略南方军事,召李白入幕。至德二载(757),李璘被杀,李白系浔阳狱,后定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江夏,游洞庭,下金陵,至当涂依族叔李阳冰。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自临淮率军平叛,曾请缨从军,半道病还。代宗宝应元年(762)病卒于当涂。李阳冰受托编其集为《草堂集》,并作序。李白为盛唐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儒、道、纵横诸家及任侠精神对他均有显著影响,而极为强烈的用世要求、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与不屈己、不干人、蔑视权贵、蔑视礼法、追求自由解放的精神则是其思想性格的基本方面。其诗歌创作举凡对日趋腐朽的统治集团的强烈抨击与批判,对自己高昂热烈的爱国感情的抒写,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和蔑视权贵、反抗封建束缚精神的表现,对祖国壮伟秀丽山川的描绘和对盛唐时代生活美的反映,都贯串着他的思想性格。其诗歌风格兼有豪放与飘逸、壮丽与明秀之美,而统一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真率。想象丰富奇特,瞬息万变,极具浪漫色彩。诸体中除七律现仅存八首外,各种体裁均有佳作,七言古诗、五七言绝句尤称圣手。历代注本中以清王琦《李太白集辑注》较善。近人注本有瞿蜕园、朱金城合编之《李白集校注》,安旗主编之《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詹锳主编之《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等。今人郁贤皓有《李太白全集校注》。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远祖杜预系西晋名将名儒,祖父杜审言为武后朝著名诗人,他们对杜甫的儒家思想、功业追求、诗歌创作均有重要影响。杜甫七岁能诗。年十四出入于东都翰墨之场。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二十四岁回到洛阳,应举未第。二十五岁复游齐、赵。天宝三载(744),结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同游梁、宋,在宋时遇高适,三人同游,慷慨怀古。后又与李白游齐、鲁。天宝五载至长安。六载,应举落第,遂居留长安。先后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并投诗干谒权贵。十四载擢河西尉,不赴,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岁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县)探望妻子,时安史叛军已陷洛阳迫近潼关。十年困守长安的生活,将杜甫锻炼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避乱鄜州时,得知肃宗已在灵武即位,遂冒死前往投奔,半道为叛军所俘,陷居长安。至德二载(757)夏,间道奔赴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即因上疏救房琯触犯肃宗。九月长安光复,携家返京供职。乾元元年(758),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是年冬,曾至洛阳,亲见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惨重伤害。二年秋,弃官携家赴秦州(今甘肃天水)、转同谷,生活陷于绝境。复由同谷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在友人资助下于西郊浣花溪畔营建草堂,开始了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上元二年(761)七月,友人严武自成都尹入朝,杜甫送至绵州。适遇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作乱,遂辗转徙居绵、梓、阆州。广德二年(764)严武再度镇蜀,表署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甫为杜工部)。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携家沿江而下,在云安(今云阳)因病逗留约半年。大历元年(766)夏至夔州(今奉节),得都督柏茂林之助,在夔州首尾居留三年。大历三年三月,离夔州出峡,先后漂泊江陵、公安、岳阳、潭州、衡州等地。五年冬病卒。
杜甫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创作对唐代由极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生活作了全面深刻的反映,举凡战乱的破坏、人民的疾苦、统治者的腐败、贫富的悬殊、军阀的跋扈叛乱,乃至一些重大的军事事件,在他笔下均有及时而鲜明的反映,并贯注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被后人称为诗史。其中熔述志抒怀、叙事绘景、纵横议论为一体,将个人经历遭遇与时事政治、人民生活融合的长篇,以及以下层人民的苦难为内容,带有叙事性的短篇,都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创造性发展。在古体诗的创作中,极大地提高了诗的写实技巧和叙事艺术,并能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段揭示出生活的本质。在古代诗史上,杜甫既是集大成者,又是开新世界者。他在诗歌体裁上,五古、七古、五律、七律、排律(尤其是长律)均达到一流水平,对七律的发展提高更有巨大贡献。不仅用七律来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抒写人民的苦难,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而极大地扩展了七律的生活容量与政治内涵;且能运古于律,既格律精严,字句烹炼,而又气势磅礴,意境浑融,极大地提高了七律的艺术品位。晚年大量创作七律拗体,以表现内心郁勃不平之气,在艺术上也有明显创新。在艺术风格上,创造了极富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的沉郁顿挫风格,思想的深厚博大,感情的深沉凝重,意境的沉雄悲壮,表现的回环起伏、波澜曲折,构成了融时代悲剧与个人悲剧为一体的具有崇高悲壮色彩的诗风。与此同时,还创造了极其锤炼精工的诗歌语言。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心经营,达到毫发无遗憾下笔如有神的程度。而这种锤炼,又与创造浑然一体的诗歌意境结合,显得字烹句炼,力透纸背,又具整体流贯的气势。此外,为了扩展诗歌的容量,在古体、律体中大量创作组诗,并加以精工的组织经营,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有集六十卷,已佚。北宋王洙重编《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为后世杜集祖本。清代著名杜集注本有钱谦益《钱注杜诗》、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等。今人张忠纲等有《杜甫全集校注》,谢思炜有《杜甫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