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全唐包括五代各个时期的139位诗人的诗作326首,每首诗后附内容概括、艺术特色、字词解释和赏析文章,同时将诗篇中的佳句集中作为附录列出,将所有诗作按照艺术特色分类罗列于附录中。以作者、作品创作年代为序,融工具书与文学赏析读物为一体,附加作者逸事,以求能帮助读者读懂、读通,在阅读中领会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
一书览尽千古好诗,品味抒发万种风情。
序王鍾陵长城,在历史的丛山中,迎着漠北干渴的风,坚毅、凝重、沉滞、巍然地蜿蜒着。而大地上的野草,在烽火和鲜血中,一片片,绿了又枯,枯了又绿。于是,有了诗,有了词,有了这几千年交织着一个民族种种心态的深情吟唱:从屈原崇高悲苦的殉志沉江,到秋瑾悲秋风秋雨之愁杀于人,汪洋万汇、浑浩无涯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多少骇浪惊涛、急湍回流!像横亘时空的长城一样,一种独特的文化审美心理建构,层积为我们独特的民族性:玄意、禅味、理趣,儒家的入世与独善,道家的乘物与游心,审美情趣之丽、秀、雅、逸的逐步推移……以此,我们面对着新时代的八面来风。天地之炉冶,铸锻群品,煦春化育,玄冬肃杀,一个伟大的构建新文化的进程已在艰难地开始。在一个科技愈益高度发展的物化的世界环境中,文化心理的因素,特别是审美的因素,将愈益突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对于民族性的探索,更是一个牵涉到世界文化发展的意义重大的课题。①对作为中国文学史主要部分的诗词之研究,在探讨这一课题上无疑有其特殊的优越条件。长城辉映过灿烂的晨曦,呈现过一种具有博大深沉气韵的雄姿;长城也在万山苍茫中面对过一轮似血的落照。诗词是民族历史的感性显现,是赖以构成民族特性的文化审美心理之细腻而丰富的律动。世界将由此而窥见中国文化超乎象外的环中道心及其杳霭流玉、泠然希音的美,中国文化则由此而向世界展示其雄奇的山体、翱翔的鹏风、流水之采采、远春之蓬蓬。李商隐《谒山》诗云: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②渺无涯涘的中国古代文学之沧海,浓缩、凝聚而为这本小小的书,犹如春露之在于一杯。当我们的视线从这本书中升起、远望、腾空、飞越、扬云气而出天外时,在无际太空的映衬下,地球缩小了;于是,如同李贺所曰:一泓海水杯中泻。③这本书中一排排小小的铅行,复又从书中泻出,化而为大风卷水的江海波流。永远流逝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地球,浸在这片文化审美的波流中,像红湿的日轮似的浮动着。更变千年如走马。海尘,又在蕞尔三山之下悄然生起。
①王鍾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前言》,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②《全唐诗》卷五百四十,第16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08页。③《梦天》,[清]王琦等《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4月新1版,第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