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建立以来包括录蒋孔阳、徐俊西、施昌东、邱明正、朱立元、张德兴、杨俊蕾等先生在内的本系教师关于文艺与美学理论的代表性论文总计二十七篇,并根据内容分为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马列文论、中国文论、艺术、杂论六部分,书后附有“编后记”总述本书主要内容及编选原则等。
《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是一套为庆祝“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百年”所出版的丛书。该丛书是一套反映了复旦中文百年学术传统、源流,旨在突出复旦中文学科特色、学术贡献的学术论文编选集。
理论是谦卑的、理论是普通平常的,理论也必如影随形依傍着我们的文学和艺术心结。本卷收入复旦大学文艺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理论”为主题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涵盖六大板块,希对理论之理论进行探讨。
复旦大学中文学科的开始,追溯起来,应当至1917年国文科的建立,迄今一百年;而中国语言文学系作为系科,则成立于1925年。1950年代之后,汇聚学界各路精英,复旦中文成为中国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重镇,始终处于海内外中文学科的□前列。1980年代以来,复旦中文陆续形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1981年)、古籍整理研究所(198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5年)、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2014年)等新的教学研究建制,学科体制更形多元、完整,教研力量更为充实、提升。
百年以来,复旦中文潜心教学,名师辈出,桃李芬芳;追求真知,研究精粹,□□学术。复旦中文的前辈大师们在诸多学科领域及方向上,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们在学问博通的基础上,勇于开辟及突进,推展了知识的领域,转移一时之风气,而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相互之间尊重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造成复旦中文阔大的学术格局和崇高的学术境界。一代代复旦中文的后学们,承续前贤的精神,持续努力,成绩斐然,始终追求站位学术前沿,希望承而能创,以光大学术为究竟目标。
值此复旦中文百年之际,我们编纂本丛书,意在疏理并展现复旦中文传统之中具有□□性及特色,而又承传有序的学科领域及学术方向。其中的文字,有些已进入学术史,堪称经典;有些则印记了积极努力的探索,或许还有后续生长的空间。
回顾既往,更多是为了将来。我们愿以此为基石,勉力前行。
美在创造中
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浅论》之一
美在创造中
论“美是生活”
试论“共同美”
实践存在论美学
略谈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
论异化劳动的美学意义——学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札记
“实践”的把握与审美活动奠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
《巴黎手稿》与美学问题
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定义——关于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关系的疑义
本质真实是细节真实和关系真实的统一——学习马克思文艺论著札记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早期历程
中国诗性和思性
诗性与思性:中国美学范畴史的时空结构
论中国近代文艺新思潮的演变
“法”:中国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的重要范畴
关于构建中国形式美学的若干思考
关于《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
艺术理论与评论
完全的艺术真理观:艺术人类学的核心理念
视觉形式自律问题释疑
金山农民画的审美启示
海外谢晋电影研究的东方主义症候
叙事学视阈下的西王母神话传说
重申理论
市场经济与市场文艺
谁的妇女节?——性别理论之于文化研究
理论是普通平常的
编后记
《理论是谦卑的/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文艺与美学理论卷》:
承认了共同美是不是就否定了文艺的阶级性呢?共同美与文艺阶级性的关系如何?这是人们经常思索的问题,也是探讨共同美问题的实质所在。毋庸讳言,过去曾经有人在这个问题上失过足。有的人似乎并不想否认文艺的阶级性,但是在大量的客观存在的共同美现象面前,他们被困惑住了。在他们看来,既然存在着共同美,就不能认为所有的文艺都有阶级性。修正主义者更是蓄意否定共同美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将共同美加以□□化,以美感的某些共同性否定不同阶级之间美感的差异性,妄图以此打开缺口,全盘否定文艺的阶级性,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失足,但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将共同美与文艺阶级性截然对立起来,陷入了形而上学。
其实,文艺的阶级性与共同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文艺的阶级性是指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或鲜明或隐晦地反映了一定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或直接或间接地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而共同美则是同一阶级或不同阶级的人们对社会现象(包括文艺)和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相同或相近的审美评价。前者是文艺的基本属性.后者是审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两者之间并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一、文艺的阶级性是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固有的属性,而共同美则还包含对某些非意识形态事物的某些共同的审美感受;同时文艺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的产物,而共同美则在阶级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到□□□□社会,阶级消失了,它却依然存在。所以文艺的阶级性不能包容共同美,更不能排斥共同美。
二、不同阶级之间某些共同的审美感受受着阶级性的制约。在阶级社会里,没有超阶级的思想体系,也没有超阶级的文艺。当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同一审美对象(包括文艺作品)进行审美评价时,有可能都认为它美,但对美的内容的理解往往有同又有异,并不是完全相同;即使在某些共同的评价中,也有不尽相同的阶级内容。在这里,无论是同或异,都是被各自的阶级利益决定的,都渗透着阶级性,并被阶级性所制约。
三、文艺具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一部文艺作品一经产生,总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流传在各个阶级;而且文艺又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它是通过艺术的特殊手段——形象化的手段来发挥社会作用的,它要使别的阶级的人在欣赏本阶级艺术的过程中,逐步受到感染,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接受本阶级的某些思想观点。在这过程中,艺术形式、艺术内容的某些共同美就成了产生和加强这种社会作用的媒介。所以,艺术鉴赏中的某些共同美,实际上也是发挥文艺的阶级性,使本阶级文艺产生更大社会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无产阶级文艺要起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就不仅要团结、教育无产阶级自己,还要通过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去团结、教育和改造其他人民群众,包括那些属于人民范围的剥削者;它不仅要通过揭露敌人,鼓舞广大群众打倒敌人,还要用艺术的特殊手段宣传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和改造敌对阶级中某些愿意接受改造的人,让他们在欣赏无产阶级文艺的过程中,逐步受到薰陶、感染,逐步转变立场,从而分化瓦解敌人,孤立敌人,打倒敌人。当然,这不完全是共同美的作用,无产阶级文艺主要靠揭示生活的真实性,深刻性,展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使其他阶级的愿意接受改造的人们看清前途,逐渐改变自己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但是,如果在艺术鉴赏中没有某些共同美作为媒介,其他阶级,尤其是敌对阶级的人们又怎么会自愿地欣赏无产阶级文艺并逐步接受作品中所宣传的思想感情呢?任何阶级的文艺都不能强制别人欣赏和接受,强制了,就不成其为艺术,而成为法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