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家门的仆人,正徘徊于“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两难抉择时,正巧走到一个到处都堆满死尸,叫做罗生门的地方,他壮起胆子,想进去找一些财物。结果竟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正从一个年轻女子的尸体头上拔头发……
《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生的无奈、悲观与绝望。
芥川龙之介典短篇小说《莽丛中》《鼻子》《地狱变》《蜘蛛丝》《河童》等全收录。
华美雅丽之辞藻 悲观绝望之基调
翻译家 楼适夷 经典译本
短篇小说巨擘“鬼才”作家 芥川龙之介 典短篇全收录
黑泽明导演 二十世纪大的电影《罗生门》原作
罗生门
地狱变
奉教人之死
老年的素盏鸣尊
秋山图
莽丛中
报恩记
阿富的贞操
六宫公主
戏作三昧
山鹬
河童
蜘蛛丝
鼻子
单相思
南京的基督
阿耆尼神
怪异岛
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
——日本文学大家的风采
“悦经典”之日本文学系列,是从浩如烟海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中遴选出来的。推的三位作家可说是重量级的,分别是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文坛的领军人物,选出的作品也充分代表了三位作家的文学。
“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
按作品年代,先介绍素有“国民大作家”之称的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的三部作品。尽管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被冠以“余裕派”“高蹈派”的名号,但其创作的基本倾向无疑是批判现实主义。漱石所处的时代正值日本文明开化,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漱石在英国亲证了西方文化及其近代文明掩盖下的弊端,对于日本人的盲目西化深感不安。他主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明”,发扬日本的传统美德。然而,他倾尽一生不断在作品中寻求解决办法,却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深感无能为力,提出“则天去私”,寻求解脱之路。
如果说其初期作品主要是探究西洋文明与日本旧有文化的冲突给世人的影响,那么中期以后,其作品逐渐转向描写头脑与心灵相克的主题,以精雕细琢的手法剖析人的内心世界,批判人的私欲。尤其是男女爱情矛盾方面表现出来的私心以及由此产生的苦闷、孤独和绝望,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内容。
“悦经典”所选的漱石的三部作品分别代表了其各个时期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同时也是读者喜爱的作品。
留学回国后,漱石反感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缺乏批判性和枯燥的平面描写,接连发表了振聋发聩的《猫》(1905)和《小少爷》(1906)两部中篇小说,一举成名。《小少爷》取材自漱石在松山任教的经历,描写了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在某乡村中学的种种遭遇,以嬉笑怒骂的手法,鞭挞了明治时期教育界的阴暗面——校长的伪善狡诈,“红衬衫”的阴险利己,“马屁精”的趋炎附势,并且颂扬了以“豪猪”“老秧君”为代表的正面角色。这两类人之间展开的博弈构成了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冲突。
为了突出故事的讽刺性,漱石特意将主人公设定为鲁莽、憨直、富于正义感的江户哥儿,并采用了落语落语:日本的传统曲艺形式之一,表演形式和内容都与中国传统的单口相声相似。的表现形式,与《猫》的漫画式嘲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充分展示了他在和、汉、洋三方面的深厚学养及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虞美人草》(1907)虽不及上述两部作品那么名声在外,但在漱石文学中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它是漱石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创作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从创作初期进入中期、承上启下的作品。
《小少爷》里的善恶划分,在《虞美人草》里与“道义”“虚荣”相互重叠,以分属不同阵营的三对男女的婚恋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的纠葛和冲突。结局是,有的人战胜了“虚荣”,选择了“道义”;有的人则成为“虚荣”(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牺牲品。女主人公藤尾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她爱慕虚荣,然而头脑与心灵的相克使她无所适从。与她同属一个阵营,有可能和她结合的那个男人(未婚夫),却为了“道义”不惜毁掉婚约,选择了另一个女人。而她倾心的诗人钦吾,又由于与她分属于两个阵营,根本不可能和她产生交集。这些打击导致了她的自杀。也可以说,她是被作者模式化的伦理观置于死地的。
相对于创作《小少爷》单打独斗式的、没有结果的奋斗,经过初期几部作品的探索,漱石的外部批判终于在伦理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此后,经过中期向内的探索后,后期创作更加深入地剖析人物心理。《心》(1914)即是作者进入后期创作后的白眉之作,是侧重刻画知识分子多疑、厌世心理的后期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心》)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