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爱给人压力、痛苦、不悦,让人想尽快逃离?本书作者通过5堂课及各种爱的练习题,让父母的爱更有意义。第一堂课帮助各位爸妈们从了解自己做起,厘清自我观感,透过对自己的深入认识,爸妈们才能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父母”,并以正确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一起成长!
“沟通 育儿”
这是一本亲子沟通的书,身为沟通专家的作者从沟通专业的角度出发,探讨亲子关系中的典型问题与实际案例,并借以察觉自己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的困扰或伤害,提供父母们一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帮妈妈们解决如何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5 11”
5堂高情商亲子沟通课
11种实践训练方法
通过5堂沟通课程,让妈妈们重新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沟通变得高效而顺畅。
课程之后的这11个种训练方法,妈妈们不仅可以自我学习与练习,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练习和对话。
“壹次”
我们也是壹次当妈妈,因此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沟通问题。你会疑惑“为什么我说的话,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为什么孩子说的话,我却总是听不懂?为什么我的爱,孩子一直感受不到?”这是一本让妈妈学会当妈书。了解孩子内心所想,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他们,才是平等且有意义的爱。
“沟通的奇迹”
让沟通多给孩子一个更的机会,妈妈如果会沟通,能更顺利地给自己的孩子传达正确的理念,这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不会走偏甚至误入歧途。
赵雅丽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
资深传播学者、亲子沟通专家
赵雅丽老师有着三十多年的教育沟通经验,她自认和孩子在人间结缘是最美好的生命际遇与成长经历。一生坚持“沟通”的价值,信仰“温暖与拥抱”的力量,有一颗永远年轻热情的心。作者从“意义科学”的研究出发,讲授沟通与心灵成长系列课程,擅长“意义疗愈”与“话语分析”的沟通技巧。
目录
第一课:沟通第一步,问问“我是谁”
没有人一出生就是爸妈
从了解与回应“我是谁?”开始
“我是谁?”是自我教育的第一课题
自我观感影响所有的沟通与关系父母的“自我观感”
为何会影响亲子关系与沟通质量?
父母的自我教育:认识你的自我观感
你的自我观感是由三个面向组成的
沟通的实践训练:好好了解你自己
构成“我是谁?”的重要拼图:你其实有“五个不同版本的自我”
掌握亲子双方的“自我观感”是解开沟通问题的钥匙
如何缩小亲子双方的角色期望落差?
强化与改善自我观感的方法
沟通的实践训练:透过孩子来探究“我是谁?”
第二课:会沟通的妈妈能让孩子更优秀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沟通中产生
用“贴标签”的方式定义“孩子是谁?”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你的自我标签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你的身份脚本
“自我”也在与社会沟通中产生
父母和重要他人的“反射评价”也影响“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你对反射性评价的反应
父母和重要他人用“社会比较”定位“孩子是谁?”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亲子双方的“社会比较基点”
第三课:妈妈们要注意避开沟通误区
一厢情愿的爱只会和孩子距离更远!
孩子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爸妈”
追求完美的父母并不是“一厢情愿地对孩子付出”
三种一厢情愿的父母,最伤孩子的心
你是个一厢情愿“为儿女而活”的父母吗?
你是个一厢情愿且“一味讨好孩子”的父母吗?
你是个一厢情愿“把个人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的父母吗?
拥有“正面稳固灵活”不断成长的自我观感,才能避免成为一厢情愿的父母 信任与放手,让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从孩子的眼中,了解他们对亲子之爱的感受与期望
跟着孩子学习:了解与回应孩子的情感需要和期望的爱
亲子间最重要的是从小养成彼此沟通的习惯
沟通的实践训练:和孩子一起学习两情相悦的爱
父母如何积极引导孩子面对与理解家庭变故?
第四课: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和孩子沟通
是什么阻碍了亲子间的倾听?
僵化的角色
不变的期盼
顺从的压力
沟通的实践训练:检视威胁自己倾听的话语
理清影响倾听质量的“界限”
理清界限:认可孩子的感受,不等于允许他们的行为
理清界限:别模糊辈分的界限,区别亲子和朋友的身份
倾听时要以“同理心”给予回应而非“同情心”
什么是同理心?
什么是同情心?
错把同情心当同理心,效果大不同
有同情心的父母选择情绪消除有同理心的父母运用情绪指导
有同理心的父母,不会强迫孩子沟通
沟通的实践训练:你分得清楚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异吗
第五课:沟通从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开始
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别让对话变成独白!
你“听到”孩子说话了吗?
被倾听的需要是一种本能:不被倾听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倾听效率的自我评估
倾听不是本能,它需要学习与练习
你是不是常犯“无效倾听”的错呢?
如何当个正确的倾听者——谨守支持性倾听的六原则
如何当个正确的倾听者——学会有效倾听的四步骤
沟通的实践训练:有效倾听的观念
无论幼儿、儿童还是青少年,他们都需要父母的倾听
倾听幼儿、儿童的需求:学会从小倾听你的孩子
倾听青少年的情绪:懂得用正确方式和你家的大孩子沟通
想要减少沟通冲突,就得避免命令式的口气
唠叨vs简明扼要的话语
命令、判断的语言vs就事论事的描述
尖酸刻薄的言语vs 肯定、尊重、理解的回应
专断vs让孩子参与表达
沟通的实践训练:倾听青少年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