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门道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精髓。
《资治通鉴》所展示出的管理智慧,其核心就是变中有不变,不变中亦有变,而能够准确洞悉到何时变何时不变,就是门道。
所谓的中国式管理智慧,根本上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称为人际关系,做事便是管理绩效。两者相加,便是管理的门道。
从上初中开始,在父母的启迪下,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课余之外,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一些历史原著,比如《史记》《资治通鉴》等。那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段段饱含智慧的妙语,让我既对传统文化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产生很多疑惑:在中华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中,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交融并进的儒释道文化?还有那些战争,正义与邪恶,到底凸显出了怎样的人性?
时至今日,也许过去的所有成败、得失已经不再重要,但好奇心吸引着我,总想弄个明白。父亲也是个历史迷,虽然他工作很忙,和我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只要有机会,对我提出的问题,总会耐心回答。后来,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能不能和父亲一起阅读一本经典,系统破解我的困惑。于是,在母亲鼓励下,2016年初,我和父亲开始共同品读《资治通鉴》,并开启了本书的撰写工作。
我在人大附中上初中时,因各种机缘,迷上了模拟联合国(简称模联)。模联会议通常是以非真实的身份,在非真实的场景中,展示真实的世界议题。因此,参加模联会议的学生代表不仅要深入了解自己的祖国,还要对所代表的国家及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有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表达。我不仅参加了国内所有知名的模联会议,还担任了学校模联社团的学术领导,承担了模联会议的组织工作。因此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国内外朋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所谓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与误解,归根到底源自文化的差异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我有责任和义务向外国朋友们讲解中国文化,促进大家了解和认识中国。而且,还要学会用大家都认可、好理解的方式去讲,这样,他们才容易接受。
初中毕业后,我先申请到美国读了一年高中,想开拓自己的□□视野,体验一份完全不同的学习和生活。一年后我又辗转回到国内,在UWC(世界联合学院)常熟校区完成高中学业。UWC常熟是非常适合我的学校,在这里,我既能遇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又能继续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在这个□□大家庭,尽管同学们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母语,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身体力行,推动世界的沟通、理解与和平。
我经常想起和父亲一起品读《资治通鉴》和撰写此书的初心:努力探索历史背后的奥秘,重现那不经意间拨动时空之弦的力量。因为,历史事件的基本表现形式是行为,在中国以封建大一统为主旋律的文明史中,历史事件背后的推手是管理,而影响管理的就是智慧,决定智慧的则是文化。理清了这个脉络,剩下的挑战,就是如何让我的□□朋友们,能够简洁方便地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思维。庆幸的是,这几年□□化学习的经历,使我得以了解一些西方哲学、政治学及管理理论。更重要的是,我基本能够转换成西方思维来认识和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
当然,《资治通鉴》包含的智慧浩如烟海,以我的年纪与有限的经历,肯定难以深刻理解每一个故事背后的智慧。但我愿竭尽所能去探索,撑一支长篙,继续向那青草更青处漫溯。
部分 修己之学
□□课 如何认清自己——志于管好自我
加强自我管理的三条路径
成就卓越管理者的四种力量
王者的肚量
清醒认识人生的困境
争做天之君子、人之君子
第二课 如何提升能力——勤于学习自省
学习有奥妙
不妨学一些名士风流
欲成大事须反省
第三课 如何□□自我——勇于守正应变
为官避事平生耻
为而不争
功不可居
慎终如始
似水而行
第二部分 明道之术
第四课 如何紧扣目标——精于谋划统筹
打造共同愿景
团结才有力量
全力做好□重要的事
坚持亦有道
无为而治
第五课 如何选人用人——敢于不偏不倚
让志同道合的人有舞台
选人用人有窍门
由孝道看人品
轻视小人使不得
第六课 如何强化执行——善于上下合力
意气用事要不得
不以私意坏规矩
每临大事需静气
力戒上侵下职
不懂授权就得累死
以检查狠抓执行
……
第三部分 安人之法
参考书籍
《<资治通鉴>管理课》:
一说到管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去管理别人,其实□重要的管理恰恰是如何管理好自己。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庄子的“乘物以游心”、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等,从不同侧面都说明了这一道理。管理者作为一个自然人,他的管理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情绪、身体状况的影响,而作为社会性存在的管理行为,则又要求他必须努力控制好自己,以便高效完成管理任务。
在《资治通鉴》中,既有许多善于管理自我,从而赢得人生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不懂得怎样管理自我,放任妄为从而导致失败的教训。
公元25年的一个秋天,刚称帝不久的光武帝刘秀,便风尘仆仆地去拜访一位名叫卓茂的人。卓茂是谁?为什么刘秀急着去见他呢?
原来,卓茂是一个很善于控制自我的人,早年虽然只当过县令一级的小官,但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官一任,总是能把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管理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以诚待人,仁爱恭谨。老百姓见他如此坦诚,当然也会诚信对他,正如程颐讲的“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也正因为此,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社会风气都很好。
刘秀找到卓茂后,就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太傅,封“褒德侯”,可谓是百官里的上公。刘秀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管理者,他深知.虽然自己打下了江山,但坐稳江山更难,而坐稳江山的关键,就需要凝聚一些德行出众的人,通过他们的感召力,让老百姓迅速接受新政权。而像卓茂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实现这一管理目标的不二人选。
这个故事,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宣扬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知遇之恩,但从本质上说,这是卓茂严于自我管理的结果。卓茂作为一个基层官员,从没想到皇帝会委以重任。他只是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正因为心无旁骛地安心做事,才有了一个自己想都没有想到的好结局。
历史是个多面镜。既有如卓茂这样,清醒地认识自我,严格自我管理的人;也有一些自以为是,一朝权力在手,便放任自我、甚至无法无天的人。唐朝的李义府就是这样的人。
李义府有个诨名叫“人猫”,意为外表柔顺,内心凶狠。此人天生一副笑脸,“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狡险忌克,故时人谓义府笑中有刀。”
李义府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但那个时代,有才华的人比比皆是,他人仕15年,也只做到监察御史这样的一个六品官。这时候的李义府,遇到不开心的事,尚能收敛一下。但高宗上台后,因为力保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有功,一下子连升三级。自从有了皇后撑腰,他就变得更加有恃无恐了。
当上中书令后,李义府与自己的老上级——中书令杜正伦平起平坐。李义府仗着皇后的势力,根本不把杜放在眼里,一来二去,两人的矛盾便不可调和了。高宗也没办法,只好以二人不和为由,全部贬到外地。杜正伦惨死在贬谪途中,而李义府因为有皇后照应,很快再返宫中并兼任吏部尚书。
上天要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回宫后的李义府更加狂妄放任了。给事中李崇德稍有不敬,他便逼其□□,简直到了顺者昌逆者亡的地步,甚至连皇帝说的话都不放在眼里。□后,皇帝终于下定决心,斩杀了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李义府之所以会疯狂到作死,就是在被权力、欲望、鲜花、掌声包围的时候,迷失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