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09 年评选为国家级精品教材。本教材第1 版发行10 多年来,为近30 所高等院校所选用。本版教材基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成果,采用“纸质教材+ 数字课程”的新型态教材模式修订出版。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18 章。上篇5 章系统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作物栽培基本技术、作物栽培新技术等共性知识。下篇13 章,重点分章介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棉花、苎麻、油菜、花生、甘蔗、烟草等12 种主要农作物,并在第18 章介绍大麦、粟、高粱、荞麦、木薯、大麻、亚麻、红麻、向日葵、芝麻、甜菜、绿肥与饲料等13 种小宗特色作物。本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尽力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知识结构上力求系统性与完整性,积极追溯传承我国农耕思想文化的经典与精华,注重追踪引入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纸质版教材力求达到重点突出、文字精炼,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每章均设置了本章提要、名词解释、问答题和分析思考与讨论等导学部分。配套数字资源以增强教材的前沿性、启发性、直观性与可读性为目标,由推荐阅读、深入学习、应用实例、彩图示等不同部分组成,可供教师与读者选择使用。
《作物栽培学》(第1版)于2008年出版,并于2009年获得国家级精品教材称号。在本教材第1版出版发行后的1 0年期间,作物栽培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作物功能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表型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作物的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群体结构、源库关系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上得到更加系统的了解与阐述。与此同时,计算机模拟、虚拟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机械、互联网+农业等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且在作物栽培理论研究与大田生产实践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这些理论与技术的进步,现代作物栽培学正在向着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为适应作物栽培科学的新发展,本次修订特别增加了第5章作物栽培新技术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作物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精准栽培、分子栽培等新技术,并将第1版原第5章的作物化学调控与设施栽培内容精简删减之后调整并入第4章。
为保证本教材原有的特点与优势,本书依然保持第1版的格局,分为上、下两篇。第1~5章为上篇,系统介绍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作物生长发育特性、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作物栽培基本技术、作物栽培新技术等共性知识。下篇13章,涵盖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甘薯、棉花、苎麻、油菜、花生、甘蔗、烟草等1 2种主要农作物;因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本次修订删减了第1版第1 4章的黄红麻,增加了第1 8章其他作物部分,介绍大麦、粟、高粱、荞麦、木薯、大麻、亚麻、红麻、向日葵、芝麻、甜菜、绿肥作物与饲料作物等13种中国小宗特色作物。同时根据教学需求在第2章增加了作物的器官建成部分,在第4章增加了作物覆盖栽培技术及灾害防控技术等内容。
本次修订同时增加了数字课程资源,其中推荐阅读及深入学习部分提供了我国精耕细作及代表农具、二十四节气与作物生产等农耕知识与文化资料,以及农业大数据、表型组学、遥感监测、作物栽培生理的分子水平研究等现代作物栽培科学技术新进展资料;在彩图部分提供了大量由本书作者及团队人员在科研、教学中拍摄的彩色图片;应用实例介绍了相关作物的发展与成就等,便于教学及自学时参考。
参加本书修订编写的共有21所高校、38位长期从事作物栽培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教师。各章编写修订人员为:第1章胡立勇、丁艳锋,第2章张美良、刘立军,第3章谢甫绨,第4章周伟军、万素梅、陈国林、王晓玲,第5章卢碧林、郭玉春、戴其根、朱艳,第6章丁艳锋、靳德明、戴其根、唐湘如,第7章贺德先、李金才、王永华,第8章宋碧、杨德光,第9章谢甫绨,第10章郭华春、王季春,第11章王季春、郭华春,第1 2章杨国正、陈兵林、李存东、张旺锋,第1 3章彭定祥,第1 4章胡立勇、周伟军,第1 5章于海秋,第1 6章陈超君,第1 7章陈建军,第18章王永华(大麦)、黄瑞冬和周宇飞(粟、高粱)、方正武(荞麦)、江立庚(木薯)、刘飞虎(大麻、亚麻)、汪波(红麻)、周伟军(向日葵)、王晓玲(芝麻)、李彩凤(甜菜)、郭彦军(绿肥作物与饲料作物)。
本次修订是在全体编写人员认真讨论、充分交流之下完成的,但由于相关学术知识宽广与博大以及作物栽培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与复杂性,因此本版教材难免存在错误、错漏及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与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日后不断完善与提升。
上篇 总论
1 绪论
1.1 作物及作物栽培学的概念
1.1.1 作物的概念
1.1.2 作物的分类
1.1.3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2 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
1.2.1 作物生产的特点
1.2.2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
1.3 作物生产概况
1.3.1 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1.3.2 中国作物生产概况
1.3.3 中国种植业分区
1.4 作物的起源及作物栽培的历史沿革
1.4.1 作物的起源
1.4.2 作物栽培的历史沿革
1.5 未来作物栽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1.5.1 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
1.5.2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
2 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
2.1 作物的生长发育
2.1.1 作物生长、分化和发育的概念
2.1.2 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2.1.3 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2.2 作物的器官建成
2.2.1 作物种子与发芽出苗
2.2.2 作物的器官
2.2.3 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
2.3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2.3.1 作物的发育特性
2.3.2 作物温光反应类型及其形成
2.3.3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对植株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2.3.4 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2.4 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4.1 光照
2.4.2 温度
2.4.3 水分
2.4.4 空气
2.4.5 养分
3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
3.1 作物产量及产量形成
3.1.1 作物产量
3.1.2 产量构成因素
3.1.3 作物的产量形成与生长分析
3.2 作物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3.2.1 源
3.2.2 库
3.2.3 流
3.2.4 源、流、库的协调及其应用
3.3 作物群体及其层次结构
3.3.1 作物群体
3.3.2 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
3.3.3 影响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因素
3.4 作物的品质及品质形成
3.4.1 作物品质的概念及评价指标
3.4.2 作物品质的形成及其生理基础
3.4.3 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
3.4.4 栽培措施对作物品质的影响与调控
4 作物栽培基本技术
4.1 种植制度
4.2 土壤耕作
4.2.1 基本耕作
4.2.2 表土耕作
4.2.3 保护性耕作法
4.3 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
4.3.1 播种期的确定
4.3.2 播种技术
4.3.3 育苗与移栽技术
4.3.4 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
4.4 作物覆盖栽培技术
4.4.1 覆盖的作用
4.4.2 覆盖栽培技术的类别
4.4.3 秸秆覆盖栽培技术
4.4.4 地膜覆盖技术
4.5 作物肥水管理技术
4.5.1 作物施肥技术
4.5.2 作物水分管理技术
4.5.3 水肥耦合技术
4.6 作物生长调控技术
4.6.1 作物生长人工与机械调控技术
4.6.2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
4.7 作物灾害防控技术
4.7.1 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
4.7.2 作物草害防治技术
4.7.3 气象灾害防控技术
4.8 收获与贮藏
4.8.1 迄时收获
4.8.2 收获方式
4.8.3 干燥与贮藏保鲜
5 作物栽培新技术.
5.1 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
5.1.1 作物机械化生产的优势与特点
5.1.2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5.1.3 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机械化技术
5.1.4 机械化施肥技术
5.1.5 机械化中耕除草技术
5.1.6 机械化收获技术
5.2 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
5.2.1 作物标准化生产的特点
5.2.2 作物标准化生产的作用
5.2.3 制定作物生产标准的原理与方法
5.2.4 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及其体系
5.3 作物精确栽培技术
5.3.1 作物精确栽培的内涵
5.3.2 作物精确栽培的关键技术
5.3.3 作物精确栽培的应用实例
5.4 作物分子栽培技术
5.4.1 作物分子栽培的定义
5.4.2 作物分子栽培学的相关学科
5.4.3 作物分子栽培学的特性
5.4.4 作物分子栽培技术实例
下篇 备论
6 水稻
6.1 概述
6.1.1 发展水稻生产的意义
6.1.2 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6.1.3 我国水稻生产与分区
6.1.4 稻的起源与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