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本书关注学生寒假学习与生活共生体展开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寒假学习共生体中“体”的形成展开论述,包括家庭的参与、学习型街道的建设、学习型乡村的探索、校外教育机构的介入与公共学习资源的开发等。第二部分围绕“共生”展开,突出多主体的共学互学关系,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互助合作的新范式,实现对第四教育世界的创生。本书适合各类教育工作者借鉴阅读。
李家成,李家成,教育学博士,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成人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孔子新汉学计划博士生导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终身教育,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班级建设与学生发展等。
林进材,台湾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导,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楚天学者”,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撰有学术著作42部,学术论文百余篇。
第1章 学习型社会视角下的寒假学*共生体
第1节 寒暑假研究的价值
第二节 寒假学*共生体的建设
第三节 2019年“你好,寒假!”项目的研究特性
第二章 学习型街道的建设
第1节 打开新空间
第二节 创生新样态
第三节 发现新逻辑
第四节 走向新日常
第三章 学习型乡村的探索
第1节 乡村寒假学习现况调查
第二节 以“共学-互学”活动推动乡村学*共生体建设
第三节 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经验与展望
第四章 校外教育机构介入与公共学习资源开发
第1节 寒假活动变革的初始
第二节 寒假活动变革之“家长沙龙”
第三节 基于校外活动管理平台的教育共同体建设
第四节 公共学习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第五章 多主体的共学互学
第1节 家校共建乡村学生“家庭小书房”
第二节 发展城区家庭学习社群
第三节 亲子活动唤醒家长学习意识
第四节 创生互学共长的隔代教育新样态
第五节 共学互学在活动中实现
第六章 学期初学校、家庭、社区生活重建
第1节 聚通学校、家庭与社区的寒假与学期初生活
第二节 推进全纳共生的博览展销会
第三节 不同主体的参与现状及问题反思
第七章 综合融通的学生学习
第1节 以寒假活动促进流动儿童的学习
第二节 以家校合作促成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发展
第三节 提升乡村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节 学生小群体促进亲子共成长
第五节 以班委和部门推动学生群体发展
第八章 自觉的教师寒假学习
第1节 城市间教师的合作学习
第二节 初中教师的“研”中“学”
第三节 项目“新手”的寒假学习
第四节 项目研究中班主任的觉悟与成长
第九章 萌生中的家长自觉学习
第1节 乡村小学家长的寒假学习
第二节 乡村初中家长的专业阅读
第三节 “互联网+”城区小学的“家长假期学习微社群”
附录 以寒假生活变革推动学*共生体建设
前 言
自2018年12月6日发出《2019“你好,寒假!”重点研究内容的若干建议》,到与全国各地研究伙伴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创造性研究实践之中,再到2019年3月1日—2日在浙江省武义县举行“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寒假学*共生体”研讨会暨第六次“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现场研讨会,2019年,我们的研究进入成果汇总阶段。
这一研究,延续着自2015年以来我们对寒暑假研究的理解、信念和追求。我们继续关注从寒假前、寒假中到新学期的长程性和空间的开放性,坚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和教师的主体投入与互动生成,突出实践过程的创造性与丰富性,完善全国寒暑假研究共生体,坚持将现场研讨与理论对话、国际交流相融通。
这一研究,有了新的视角和立意。我们明确2019年寒假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在“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创生“第四教育世界”的背景下,进一步突出“多学共进”,高度突出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多主体如何在寒假中*同学习、相互学习,探讨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如何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我们提出,本次研究的重心不仅仅在于“学生发展”,而是集中于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如何共同学习、相互学习,致力于建设“寒假学*共生体”。
这一研究,更有了真实的创造与积淀。在浙江武义举行的研讨会上,我们看到了县域、街道、学校、社区、家庭等多研究单元的实践与发展,听到来自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多维而积极的评价,形成了学习型街道、学习型乡村、学习型家庭联盟、隔代乃至多代的共学互学、流动儿童与家长在流动环境中的学习、城市公共学习资源的开发等一系列成果,看到了学校校长、教师的全员投入和寒假学习成果的涌现,增强了继续研究和发展的新思路和自信心。
我们深知:研究的空间是无限的;
我们深信:学生、家长、教师的力量是强大的;
我们追求:融入学习型社会建设之中;
我们践行:共学互学、多学共进!
这本书的撰写,就是我们自我超越的努力成果,更是我们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学术责任的一种表达。感谢所有合作者在坚实的实践创造基础上投入写作、修改,经历对主题的自觉、篇章的思考、文字的推敲,为学习型社会研究留下我们的一份努力!感谢所有参与本项目的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局长、社区工作人员!
同时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的全程支持,感谢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黄晨主任和研究员白芸博士、施莉莉博士、夏岩博士的帮助,感谢《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杂志社余玲华女士、《教育学术月刊》杂志社戚务念博士、《新课程评论》杂志社杨志平女士、《教育视界》杂志社张贤志先生、《江苏教育》杂志社吴青女士、上海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姚爱芳女士、华东青少年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张昱瑾女士等学术同行与朋友的持续支持。
本书各章节的作者是:
导言:李家成,林进材
第一章 :第一节,李家成、吕聪;第二节,李家成、吕珂漪;
第三节,吕珂漪。
第二章:顾惠芬。
第三章:刘海霞、许滢。
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牛菁、陈蕴、杨慧玲,第四节,顾震、董雪梅。
第五章:第一节,李冬梅;第二节,蓝美琴;第三节,王怀玉;第四节,丁小明;第五节,林小燕
第六章:第一节,陈亚兰;第二节,潘虹;第三节,林燕群。
第七章:第一节,巩淑青、李家成;第二节,邓景秀;第三节,刘茜;第四节,费玲妹;第五节,陈以姣。
第八章:第一节,何粤嫦;第二节,董雪梅、吕珂漪;第三节,钱顶素;第四节,涂淑莉
第九章:第一节,叶斐妃;第二节,李静雪;第三节,程露。
附录:许滢、吕珂漪、李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