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金融功能为视角,按时间顺序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周年的金融变迁进行详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总结其变迁的规律,并以此角度解读70年来经济波动的内在原因。全书分四部分,共十章。第一部分,由一二章组成,系统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金融业的初步发展状况,对新中国初期金融业的建立追溯到革命根据地时期的金融业。第二部分,由三四章组成,详细梳理和归纳计划经济时期金融业的曲折发展概况,点明了我国金融由前一个时期多元化向大一统转变的过程,突出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管资金”角色。第三部分,由五六七八九章组成,深入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如何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的,以及金融业不断深化改革的经历,重点说明了金融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调市场”作用。第四部分,由第十章组成,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其对原有金融的作用。最后,以对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展望作为结语。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跨度达70年,而之前的多到2012年初;2.从金融业的功能角度(管资金到调市场)展开对建国以来金融业变迁的角度,避免了以前那种条块分析模式;3.新中国金融业的建立追溯到战争时期,进一步厘清了其来龙去脉,而这点在现有的金融业著作中极少谈及;4.在对70年来金融业发展进行梳理、归纳基础上,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兴起给现有金融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作为套书一种,本书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性:一是其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丛书采取科学的态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二是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性,这套丛书是史学著作,无论从丛书的作者还是内容来看,纵向地完整地叙述历史都是其优势,不仅要保证历史叙述的完整,还要保证历史与逻辑到一致,论从史出,寓论于史。三是弘扬正能量,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是可以增强四个“自信”的历史,这套书充分反映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成就以及取得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
兰日旭:男,1971年生,福建武平县人。 经济学博士。2007年曾在日本冈山大学经济学部研修。现为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史学系主任、中外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金融理论与近现代金融史、中外经济关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0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等8项。在《经济学动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中国金融现代化之路——以近代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分析为中心》(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变迁及其绩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荣获2014年第二届金融图书“金羊奖”、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经济强国之路——中国经济地位变迁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Modern Banking System from the Late Qing Era to the 1930s(Vol.1,2)(Enrich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2015)、《中外金融组织变迁:基于市场-技术-组织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等6部专著;主编“”年度报告4部;参编《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hips(Eagle Publishing Company2015,荣获2018年天津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6部。
绪论
一、新中国金融发展轨迹2
二、新中国金融发展特征5
三、新中国金融变迁经验9
四、本书结构11
五、相关说明14部分新中国建立初期金融的发展
章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节新中国金融体系的渊源/ 19
一、战争时期的金融业19
二、抗日根据地的金融业26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金融业28
第二节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30
一、人民币制度的统一31
二、新中国金融体系的组建34
三、外汇体制的确立36
第二章新中国金融对国民经济恢复的贡献
节平息通货膨胀/ 39
一、建国初期通货膨胀的缘由39
二、通货膨胀的治理41
第二节国民经济恢复中的金融功能/ 45
一、信贷政策的调整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45
二、灵活应用利率杠杆48
第三节外汇、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 50
一、保险业务的开展50
二、外汇业务的发展51 第二部分计划经济时期金融业的曲折发展
第三章“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变化
节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 57
一、银行体系的整合57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调整61
三、保险体系的变迁62
第二节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管理体制的建立/ 63
一、统存统贷制度的形成63
二、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64
三、货币投放回笼制度的建立65
四、高度集中的利率与汇率管理体制的建立66
第四章计划经济时期金融业的曲折发展
节“一五”期间的金融业/ 70
一、金融管理体制的调整70
二、人民币制度的完善与调整71
三、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规范74
第二节“大跃进”时期的金融业/ 77
一、金融管理体制的失误与纠正77
二、货币失调与治理80
三、金融业的变化与调整82
第三节“文化大”及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业/ 83
一、金融管理体制的冲击84
二、货币稳定性的冲击与整顿85
三、金融业务的冲击与变化87
四、拨乱反正时期的金融整顿90
第三部分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金融业发展
第五章银行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节银行地位的确立/ 96
一、银行制度的形成97
二、银行制度的进一步加强100
三、现代银行制度的定型102
第二节银行职能的变迁/ 107
一、银行职能的调整108
二、宏观调控体系的健全111
三、积极利用货币政策以应对社会经济的波动122
四、加强合作125
第六章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节国有银行的恢复、改革与发展/ 131
一、国有银行的分设132
二、国有银行的企业化改革134
三、国有商业银行的建立136
四、国有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确立140
第二节股份制银行的建立与发展/ 151
一、股份制银行的建立151
二、股份制银行的改革与快速发展155
第三节城市商业银行的建立与发展/ 164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前身——城市信用社阶段164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设立165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上市166
第四节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170
一、农村信用社的恢复与发展171
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73
第五节其他银行机构/ 176
一、政策性银行的变革177
二、邮政储蓄银行的建立与发展181
三、民营银行的兴起185
第六节银行业的对外开放/ 187
一、外资银行业的进入与规范发展187
二、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战略性投资191
第七章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节保险业的恢复与发展/ 194
一、保险业的恢复与发展194
二、中国保险业的重组与平稳发展196
三、保险业的快速发展199
第二节证券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204
一、证券公司的萌芽和建立205
二、证券公司的初步发展和整顿206
三、证券公司的快速规范发展207
第三节信托公司的建立与发展/ 211
一、信托公司的设立211
二、信托业的整顿与规范213
第四节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216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16
二、金融租赁公司221
三、货币经纪公司223
四、汽车金融公司224
五、消费金融公司226
第八章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节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228
一、股票市场的建立与发展228
二、债券市场的兴起与发展242
第二节货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249
一、同业拆借市场249
二、债券回购市场251
三、票据市场253
四、货币市场基金256
五、黄金市场258
第九章外汇管理体制变革和外汇市场的发展
节外汇管理体制变革/ 260
一、外汇管理专门机构的沿革260
二、外汇管理体制的变革263
第二节外汇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66
一、外汇市场的演进267
二、多元化的外汇交易品种和参与主体272
第四部分互联网金融的崛起
第十章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规范发展
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81
一、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281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286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征293
第二节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296
一、金融+互联网296
二、互联网+金融298
第三节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302
一、互联网金融对现代金融的影响302
二、互联网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借鉴308
结束语/ 312
参考文献/ 316
后记/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