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站在新时代高度分析中国社会家庭关系,同时也着眼于探究在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指导年轻妈妈们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和工作关系。
主 编:白亚琴,幸福家庭公益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守护童年项目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北京“十三五”规划妇女儿童领域委员会专家、北京妇女儿童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会长、白衣天使基金发起人、新时代中国幸福家庭高峰论坛发起人、中国针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地位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中国妇女儿童领域资深专家。执着于中国幸福家庭建设研究22年。《中国爸爸蓝皮书》主编。作为清华大学健康传播培训班讲师,研发《心理调适》《沟通与共情》《语言的非暴力沟通》等多个课题。
作者有:刘瑜、张泉灵、苏沧桑、安宁、张丽钧、萧耳、贾平凹、韩石山、李西闽、蒋殊、崔玉涛、包利民、鲁先圣、朱成玉、周海亮、孙道荣、李丹崖等。
想起母亲就难受
韩石山
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得了失语症,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别的什么病都可能得,至少不会得这么个病。
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前,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二房,只比她大十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
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
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
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的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
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别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人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纯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
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简单的几个字。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的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我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 静静地听我与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
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
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