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样貌必然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地生根,这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书汇集江苏、山东11位一线中青年名师,其中包含三位特级教师,编写课例研究,以期为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助。本书倡导真实的家常课,反对形式化的表演课。倡导真实的的课例研究,反对形式主义的评课。课堂教学永远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遗憾。本书力争求真求实,多元评价,深度反思,超前引领。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样貌必然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地生根,这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书汇集江苏、山东11位一线中青年名师,其中包含三位特级教师,编写课例研究,以期为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助。本书倡导真实的家常课,反对形式化的表演课。倡导真实的的课例研究,反对形式主义的评课。课堂教学永远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遗憾。本书力争求真求实,多元评价,深度反思,超前引领。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自身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反思,但也离不开对同伴同行尤其是相关领域名师的学习和借鉴。课例是教师研究课堂、改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最佳载体之一。课例研究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他人学习的范例。课例研究是着力于解决具体科目教学难题的活动,同时也是发展学科教学知识的活动,它为培养“研究型”教师打开道路。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的样貌必然发生重大变化。目前,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接轨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正在修订中。如何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地生根,这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于2017年着手,组织苏鲁一线初中历史名师编写课例研究,历经两年时间,期望能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
除九年级外,本书的课例皆使用教育部统编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覆盖了初中所有的年级,包含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绝大部分是常规新授课,也有活动探究课。学校类型多样,既有城市,也有乡村,既有重点中学,也有普通中学,以普通中学为主。
在核心素养时代,我们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本书汇集江苏、山东11位一线中青年名师,其中包含三位特级教师。本书倡导真实的家常课,反对形式化的表演课。倡导真实的的课例研究,反对形式主义的评课。课堂教学永远不会完美无缺,总会有遗憾。本书力争求真求实,多元评价,深度反思,超前引领。
“课例解析”的四个部分都经过专家精心设计,统一规范,严格要求,并能提供课堂录像、调查资料、研讨记录等足够的原始材料加以佐证。期望让读者既看到优点,也认识不足,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举一反三,管用、有效。因此,课例解析部分同样精彩。
“学生反响”——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应该最有发言权,但他们的权利往往被忽视。本书统一提供学生课后评价的总体框架,要求在授课后现场进行客观真实的调查访谈,然后根据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相信很多老师能看到其中的亮点,甚至受到强烈的冲击。
“同伴声音”——重在研究分析,而非评价。可以有多个同伴声音,但要求是全程听课的同伴,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凸显不同的声音和视角,有理有据,切忌空谈,切勿只有一片掌声。
“教师反思”——依据课标和学情,结合学生和同伴的反应,突出问题困惑与解决策略,展现备课磨课的真实历程,遗憾之处。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学情分析是否科学精准,目标设计是否合理,教学资源的搜集开发是否完备,策略的运用调整,课堂的调控,生成的处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达到课标要求,学生有哪些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等。
“专家点评”——专家要求一般为大市教研员或特级、正高级教师或大学教授。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突出高度、深度。
通过文字实录、视频录像及课例分析,形成文字+视频+解析的立体课例系统。我们期望既提高实用性,也有利于一线教师进行深入的课例研究,以促进专业发展。
课例研究的关键不在“课例”,而在“研究”。研究“课例”,不在形式。“研究”的要点,也不在形式。课例研究的主旨并非找到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因为教学情境永远充满复杂的不确定性。课例研究并非降低教师的理论要求,恰恰相反,没有丰厚的理论支撑,课例研究只能限于经验层面的低水平重复,难以获得深入的发展。因此,本书的开篇即为课例研究、核心素养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理论阐述,如果读者们认真阅读后再进行深入的课例研究,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历史教学不能单纯以教什么、如何教的角度出发,首先应该探究的是——学生是如何学习历史的。学生对任何历史事件的想法都不是白纸一张,有自己的原始知识或前概念,所以了解学生的想法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如果你能了解他们面对时空、证据、因果、变迁和延续及神入等概念时,有哪些困惑,存在哪些共同性的误解,并做好准备,你的课堂会更成功。
其实,在核心素养提出之前,大多数老师都会在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这说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非遥不可及的天外奥秘,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凸显中学历史学科特质,在日常教学中便可以逐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课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并没有太多的明显的核心素养的标签,也正是基于此。
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单独界定,但很难单独培育。由教学实践而言,每一个重大史实,都自然的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据、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多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须融会贯通、多维一体。
如何培育儿童的历史核心素养,这必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挑战。教师首先要持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时精准分析学生情况,教学实施中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全力彰显学科特质,学习评价中着力进行多元评价,由此逐渐形成一个教授、学习和评价契合一致的核心素养培育系统。关于此,我们在总结篇有详细的论述。
本书由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统一策划组织,薛伟强副教授主持编著。理论篇与总结篇由薛伟强撰写,参与实践篇课例开发编制的一线教师有:山东省济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邓继民,青岛市第四十四中学生鹏,青岛市第五十中学方元;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十中闫刚,淮安市开明中学赵俊,淮安市开明中学胡秀丰,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罗红伟,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代彦武,常州市市北实验初级中学徐波,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张巍然、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王艳雨。同时感谢参与课例点评的各位专家,以及为本书出版付出辛劳的编辑。
薛伟强
2019年4月
薛伟强,历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高等历史教育2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出版历史学专著1部,主编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教材1部,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C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20篇,其中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