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是摘选了作者从教30多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经济、制度与人的发展三个方面论题的20篇文章。内容包括:高质量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新机遇;两种经济动力源:对中国经济动力优势的分析等。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自1978年再出发的中国,开始创造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
然而,“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国奇迹”的开创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形成并广泛传播……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新的改革思想和理论“瓶颈”亟待突破!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以其巨大的政治气魄和宽阔的历史视野,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辩证解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高超提炼,推动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再入历史新境。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改革开放正面临着“美国一”的贸易霸凌主义和英国脱欧等逆全球化的挑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方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利益格局开刀,另一方面致力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300多个重大改革方案,发出了“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时代之音。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此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推动着中国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演进、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过渡,使中国在道路探索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促成了“人的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同程推进。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自1978年再出发的中国,开始创造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
然而,“中国道路”的探索、“中国奇迹”的开创是充满艰辛和挑战的。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所谓的“华盛顿共识”①形成并广泛传播……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新的改革思想和理论“瓶颈”亟待突破!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以其巨大的政治气魄和宽阔的历史视野,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辩证解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高超提炼,推动着中国市场化改革再入历史新境。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首次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改革开放正面临着“美国第一”的贸易霸凌主义和英国脱欧等逆全球化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方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利益格局开刀,另一方面致力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300多个重大改革方案,发出了“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时代之音。
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的破晓之光,同样普照改革开放再出发之路。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本人有幸于1979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全国统考,并被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政治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录取,从此开始了我在母校学习和执教的生涯,至今已整整40载!本科四年(1979-1983年)、硕士三年(1983-1986年)在周彦文、王时杰、邱丹、郭慧珍、张寄涛、夏兴园等恩师的指导下,对马克思《资本论》等经典及其他经济学经典著作进行了长达七年的认真学习和研读。1986年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后,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体制改革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积极参与张寄涛教授主持的社科课题“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制度、体制、发展的比较研究”“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比较”;参与夏兴园教授主持的教育部课题“地下经济研究”“中乌两国转轨时期若干经济问题比较分析”等研究工作。“九五计划”时期,党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人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2001年以后,本人主持和参与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入WTO后湖北引进外资的制度环境及评估体系研究”“国企改制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和谐湖北的构建”“中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武汉傲娇服饰有限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战略研究:创业板上市辅导”“多媒体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研究——以政治经济学为例”“经济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的研究”等课题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
朱巧玲(1962-),女,汉族,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及博士导师组组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经济学学会理事,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策划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湖北省委宣讲团专家成员。
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曾多次获校级、省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及其他课题20多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和参编著作近30部。在《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财贸经济》《农业经济问题》《宏观经济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上百篇。
上篇 经济
高质量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新机遇
A股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演变
——基于2010年和2016年数据对比分析
两种经济动力源:对中国经济动力优势的分析
从“关系经济”向“契约经济”跃迁的,必要性和路径研究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新中国60年政治经济学教材体系的演变
交易费用测量的两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述评
中篇 制度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兼论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产权制度
制度变迁视角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
转型期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多视角分析
寻租理论:产权理论的一个扩展
——兼论新产权理论的构架及其现实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的构建:核心问题与框架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的产权制度
论建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
下篇 人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结构优化对策研究
基于人的发展视角的新型城市化探讨
有关人的发展经济学的几点思考
人的发展指标的构建——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分析
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再认识
从加入WTO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