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复乐园:北京大学“创意写作”课程作品选:2017
定 价:78 元
- 作者:曹胖
- 出版时间:2019/9/1
- ISBN:9787545611922
- 出 版 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17.1
- 页码:47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意写作”课程 2017 年的作品选集,包括非虚构作品、虚构(小说与剧本)以及艺术批评三类领域。其中关于“家族史”的非虚构作品,可以折射出大一学生眼中的“中国社会”。而同题小说,则是在限制中寻找自由,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学生脑海中的“异想世界”,创意写作之于学生是一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惊人的解放,之于读者是跟着作者做了一场有序的梦。
“创意写作”,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写作,一种在头脑、思想上有新意,在写作表达上有创新,能产生感染力、影响力和现实效应的创造性的写作活动。综合大学的艺术学科专业,没有必要去重复单科或全科艺术院校的路,而是需要依托自身的独特优势,发挥自己的潜能,走出自己的育才道路。本书收录的作品想象力很丰富,情节也很有意思,表达的思想别具一格,值得一品。
目录
第一辑家族史
003卢家旧事/周寒晓
008张家小戏儿/张馨元
015郑氏一脉的家族史/郑雨绮
024父亲口述的故事/汪雪倩
037白云苍狗——外公和他父亲的故事/王雅涵
040二十年家庭记/陈晓雪
045爸爸的灯/钟晓艺
051老?把/虎丽涛
062假日所闻/张艺璇
074失乐园/复乐园——致罗美伊/王雅婷
085我的伯伯/季?镇
091我的母亲/任珑韵
095父?亲/朱?也
第二辑老物件
107一块表的重量/周若瑾
111和濡之美,漾人间甜蜜——我家的砚台的故事/胡宛若
116阁楼上的青茶壶/潘洁馨
122老挂钟/曹镜珉
126金簪子·麻布包·集邮册/贾?颜
131小号的故事/郭兆祺
137《印象·日出》——走进风景的印象派/任靳珊
142忧伤的物件/金?琪
第三辑校园记
149记唐老/郭菁璞
156一教旁边的那块碑/曹?远
160平淡下去/薛精华
166作别清华园/王卓远
171女生日记/朱?也
182男生日记/徐雪然
191星空日记/郑雨琦
第四辑同题小说之一:如果大雪封门
211如果大雪封门/满江红
222如果大雪封门/贺一密
228如果大雪封门/钏龙祥
238如果大雪封门/吴金华
248如果大雪封门/王雅涵
252如果大雪封门/周寒晓
第五辑同题小说之二:到世界去
263到世界去/王雅婷
272到世界去/刘思嘉
278到世界去/王皓琪
284到世界去/陆?洲
291到世界去/郭兆祺
295到世界去/汪雪倩
303到世界去/张馨元
307到世界去/周若瑾
第六辑“湖”的幻景
325去伪/朱?也
340水鬼/周若菲
第七辑冷风景里的思考
353冷军——在限制中寻找自由/胡宛若
360油画、留白、拼贴:浅评沈继光油画作品/郭兆祺
363浅析《欲望号街车》中象征主义的运用及主题内涵/张馨元
368评《那次奋不顾身的爱情》/陈晓雪
372阳春白雪的“下凡”/郑雨琦
376《降临》:我看见了我一生的故事/贺一密
381冷淡的温情——《如父如子》/满江红
384消费一副皮囊——浅析电影《云图》中的文化标签化现象/王皓琪
388厄里斯魔镜的预言——《七月与安生》的三重视界/汪雪倩
393《八月》:镜头里的时光记忆/李名扬
399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电影《胭脂扣》的爱情唏嘘/王雅涵
402《霸王别姬》浅析/叶品汉
406少女·刺客·侠客:聂隐娘人物分析/王雅婷
413永恒的行旅——简评电影《第七封印》中永恒的思想之光/周若瑾
419幽灵、情人与灵魂伴侣/周寒晓
附录
427附录一:“创意写作”课外沙龙纪要
439附录二:“创意写作”课程感想略选
453后记/陈均
我的母亲
任珑韵
对于我的母亲,父亲的评价是:“她这个人嘛,一直都还是比较努力的。”他说这话时是2015年的夏天,我的母亲正在美国布朗大学做访问学者。太平洋的另一边,我正在南京的家中吹着空调,百无聊赖地度过酷暑。2012年高考过后,我们一家三口搬到了这个新房,住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旁。虽然离市中心远得多了,但房间宽敞整洁,曾经住惯了五十平方米小屋的一家人都很满意。只可惜,已经去北京读大学的我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才能短暂回家,三室两厅的布局竟一直给我一种陌生感。那天我带着恶作剧的心情,走进了母亲的书房,把她书架上的书一本一本地检查过去。几大柜子的书,几乎全都是西方哲学、马克思思想和女性主义之类,理科生的我只看书名便觉得头昏脑涨。意料之外的是,在一个书柜的最底层,我发现了许多老照片,以及一封字迹潦草的信。写信的,是十八岁时的母亲。
“我考上了 ×× 师范学院,将开始人生中新的一篇。虽然这个学校我并不太满意,然而我只能去上,别无他法。每当我把通知的学校告诉同学们时,他们都显出惊讶的神色,以为我不应该上这个师范,虽然它是本科,但还不如那些铜陵财专、马鞍山商专之类,给我安慰、鼓励的人很少。我只有暗地里垂泪,一度灰心丧气,打不起精神来。但另一个念头涌上我的心头,我要在四年的大学里勤奋地学习,让知识充实我的头脑。我相信,我会做出成绩的,并不比他们差。”
我有点难以相信写下这些文字的就是我的母亲。在那一刻我发觉,尽管我已经快要到我母亲生育我的年龄,我对她仍然缺乏了解。她写道 :“也许是因为年轻人的缘故吧,我对什么知识都感兴趣。我分的是政教系,现在我还不知道它包括哪些科目,据别人说是挺枯燥的。可我觉得我还是喜欢哲学。”我反反复复地念着,“可我觉得我还是喜欢哲学”。母亲今天已经是哲学教授,而她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偏执地喜欢着哲学的小女生——有些梦想是真的不会被辜负。父亲走进房间,看着我手中的信纸笑了笑。他说 :“你妈妈这个人嘛,一直都还是比较努力的。”
也许就是“努力”二字,让我的母亲从一个安徽小县城的女孩,一步步靠近了学者的目标。1968年,我的母亲降生在皖北的小镇上。她是家中的第四个孩子,有一个大哥和两个姐姐,后来又添了一个妹妹。外公在单位供职,外婆是护士,但抚养五个孩子还是显得吃力。母亲提起小时候,总是说“馋得不行,好像有个‘草包肚子’,永远吃不饱,树上的叶子、地下的虫子,什么能吃的都要往嘴里塞”。
幼年时物质的匮乏也许是母亲忘不掉的底色,体现在她平时的自律上,也体现在她对我的严厉教育中。我想起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和父母逛街,看到路边的地摊上有一个漂亮的瓷做的小篮子,就很想要,父亲已经准备买下,然而母亲却阻止了他,大声对我说 :“不要买!买这些小玩意儿有什么用?”我几乎要哭出来,只好摇头说不要了。后来母亲反复念叨的就是,小时候牵着我外婆的手,想吃一块糖,“从巷头哭到巷尾,都没有给我买”。我知道,母亲总是提起这个细节,想教育我的是我的“幸运”,降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但她讲述这个故事时的神色,让我仿佛体会到当年那个小女孩吃不到糖果的痛苦。
我的母亲自信她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用双手换来的,对“读书改变命运”深信不疑。她的人生简历确实是这样一个成功的案例 :十八岁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就留校教书,和父亲结了婚,生下我。二十六岁考上研究生,后来又读博、留校,讲师、副教授、教授,从小镇到省城,一步步走来。而她的兄长姐妹,有的参军,有的唱戏,有的开小饭店、服装店,有的开出租车,无一不在小镇上度过大半生。每次看到我犯厌学情绪,抱怨作业太多、考试太难,她都显得不屑一顾,我只好暗暗生气。难道作为命运的强者,就会对小孩子的感受一点同理心也没有吗?
母亲研究的是女性主义,因此对于性别偏见等概念,我也有所耳闻。但不论如何,在我心中,母亲是真正的女强人。她身材高挑,足足比我高十厘米,也只比爸爸矮二厘米。她一贯白皙纤瘦,常穿长裙,十足的文艺女青年的模样。然而,柔顺的外表之下是内心的刚强。在她怀着我的时候,就参加了研究生考试 ;在南京读研时,不得不狠心把刚断奶的我留在老家 ;在我四岁时,她前后奔波,帮助父亲在南京找到了工作,使得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也许是由于身高的差距,我从小就怕她,从不敢忤逆她的意见。相比之下,我与父亲要亲昵许多,因为我知道父亲宠我。和母亲高傲文静的形象相反,父亲是胖乎乎的音乐教师,总是笑着。在青春期的一段时间里,我曾经鄙视过父亲的人生,因为母亲常在我耳边数落他“不求上进”,一直都是一个教书匠。但后来我渐渐明白,父亲对于声乐和钢琴怀有真挚的热爱,对于小孩子怀有自然的亲切,他完全依靠自己的选择过着快乐的生活。
母亲对父亲的指责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而我则暗暗觉得两人的性格和职业选择形成了很好的互补——虽然并非是完全常规的搭配。与父亲相识相恋的故事,他们二人提起都是一阵微笑,说 :“结婚就是‘发昏’啦!”他们在师范学校的时候,住得很近。母亲说,“抬头不见低头见,根本绕不开!”他们相识在当时流行的交谊舞舞场,二人一起上课上学,去上海进修,留下了不少旧照。在旧照里的容颜中,我感受到的是两个年轻人的活力,以及相投的志趣。从那些磁带、诗集和书信看来,当时他们的生活里,的确充盈着诗歌、音乐以及轻飘飘的理想主义。
很多时候,婚姻的结合是女性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一个知识女性,母亲所面对的是相反的情况 :爱上了一个农村来的憨厚穷小子,除了会唱歌、力气大,似乎一无所长。让母亲“发昏”的,不过是一种单纯的快乐。我总觉得,这样就够了。
身在异乡的城市,不管是做学问的困难、衣食住行的艰苦,还是抚养我上学读书的种种事宜,似乎都没能难倒母亲。每天只见她早起把家中收拾一遍,晚上还去操场跑十圈。家中各处都散落着她复印的英文论文,上面画满了笔记。她似乎无时无刻不待在书房,面对着电脑上的 Word 文档。在晚餐餐桌上,讨论的话题常常是不负责的学生、申请不上的基金、同事孩子的学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我对大学校园之外的事情知之甚少,对学术圈之内的事情又太过熟悉以致浑然不觉。自己上了大学之后,才渐渐能从客观的角度审视曾经熟悉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从知识分子的自尊和自傲中理解各种人的人生。
我不能否认母亲这一路走来的幸运之处。她作为20世纪90年代还很稀罕的研究生,在有才学又有影响力的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了发展很快的学术方向,做出了一些成果,洗去了本科出身的劣势,在圈内站稳了脚跟。说起来容易,可是读硕、读博这样的选择那时又有几人能够有勇气做出呢?我还记得刚搬到南京时我们一家挤在筒子楼的小房间里,做饭都是在楼道的公共炉灶,几年内反复搬了几次家,家具都以可折叠可拆卸的为主。一边读书,一边生活,一边教育和抚养我,能同时做到这些,凭借的也许只有“努力”二字。另外,一些夫妻间的理解也很重要。母亲在南京读书时,父亲为了照顾年幼的我,放弃了在上海的学业回到老家。虽然我的父亲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牺牲,但确实是他毫无偏见的支持,才能使得母亲的路走得更远。
我的母亲热爱生活、重视虚荣,这点十分可爱。放假回家的时候,她总想带我出去逛街,在百货大厦里一逛一天都不会累。她怂恿我穿裙子、穿高跟鞋、烫头发,被我拒绝后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她在美国的时候,给我和父亲买了许多名牌折扣的衣服鞋子,还给所有亲朋好友都带了礼物。过年如果回老家,她一定要亲自帮我梳头,监督我涂上比平时更白的粉底、擦上比平时更艳的口红,叮嘱我要精精神神的,鞋子上不能有一丝灰尘。当我们被乡音包围,我才感到母亲是通过多少努力,过上了不一样的生活。
好像有人说过,“虚荣是最健康的情绪”。如果不是对美好的事物有一些虚荣的追求,又为何要日复一日地劳作?追求理想的人,可以珍视奋斗的意义,无视人生的虚无,他们是幸运的。我拥有这样的母亲,也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