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系统梳理了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全面论述了政府履职中的财政职能作用、财政收支、预算管理、财政与基本社会保障、财政与宏观调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公共管理中的政府会计、财政改革与经济社会转型的问题,帮助读者认知和把握财政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打造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性。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
贾康,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出版专着《新供给经济学》,2016年出版《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供给侧改革十讲》(获评国家教育培训精品教材)、《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7年后出版《大国税改》、《中国住房制度与房地产税改革》、《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构建现代治理基础:中国财税改革40年》、《彼岸情怀此岸言:创新发展演讲访谈录》等多部专着和文集。
上册
题 记 财政学的核心命题:公共资源配置
绪 论 认识财政学、经济学
一、引言
二、从经济学到财政学,不妨换一种综合集成认识方式
三、财政学的特定位置
□□章 人类社会中国家—□□与现实财政状态的演变及学理分析
一、历史视角的国家观与财政现象
二、公共品理论
三、公共财政:“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轨迹
四、现代财政制度的命题及其政治逻辑
第二章 财政基础理论概要:认识财政本质及“国家治理基础”的全局全域功能作用
一、财政的概念
二、财政学演变识踪
三、关于财政本质的定义式概括
四、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支撑机制的学术解说
五、构建“财政全域国家治理”理论框架,服务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六、提要与总结
第三章 □□履职中的财政职能作用、财政收支平衡原理和关于赤字的认识
一、支持□□履职的财政职能作用
二、基于□□职能的财政分配顺序、范围、方式及平衡原理
三、关于财政赤字与财政收支关系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概述
二、税收
三、非税收入
四、宏观税负
五、公债收入
第五章 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概述
二、事权划分与支出责任
三、支出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制
四、□□间转移支付
第六章 预算编制、管理、绩效追求及“预算管理体制”
一、□□预算概述
二、现代预算的特点、意义和要领
三、预算的绩效考评
四、预算管理体制:“财政联邦制”及“□□间财政关系”——“分税制改革”在中国
下册
第七章 财政与基本社会保障
一、财政与再分配的不解之缘
二、社会保障
三、关于财政支持“包容性发展”和避免“福利陷阱”
第八章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
二、财政政策
三、与宏观调控相关的货币政策
四、两大手段的配合
五、宏观调控的理论流派
六、前沿:宏观调控中的供给管理与新供给经济学创新
第九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一、国有资产概论
二、国有资产管理
三、经营型国有资产(国有资本)管理体制
四、混合所有制
五、“土地财政”
第十章 政策性投融资体系
一、政策性投融资
二、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国内经验
三、金融“双轨运行”的利弊与相关制度建设
四、政策性投融资与PPP
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中的□□会计
一、关于会计的理论诠释
二、公共管理框架下的中国□□会计改革
三、□□会计: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结合
四、□□管理会计:改革与影响
第十二章 财政改革与经济社会转轨
一、中国改革案例(上):计划经济时期和转轨前期的分权探索
二、中国改革案例(下):1994年之后的攻坚克难
结语
楔子与专栏目录
绪论:认识财政学、经济学
——本书内容体系化展开的切入点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对错,都比通常所想的更为有力。这个世界实际上就是被这些思想统治着的,很少例外。讲求实际的人们自以为能够与所有精神世界中的影响绝缘,到头来不过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凯恩斯
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列宁
一、引言
学习财政学的因缘
开卷总有因。如果你现在打开了这本财政学通论,那么一定是由于某种“缘分”。你可能是一位财政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教师或者学生,可能是一位供职于财政系统的公务人员,可能是一位与宏观经济有关的分析人员、预测人员或者调研人员,也可能是一位身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微观经济单位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或者是在智库机构工作的研究人员。当然,你也可能是一位对财政特定的补贴有所关心的企业家,可能是一位对税收体系有疑问的创业者,可能是一位对财政领域感兴趣的读者,甚至可能只是一位想更全面看懂新闻联播的观众。财政学关联于、渗透于经济与社会生活而无处不在?确实如此。财政学可以被认为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问,但又确确实实是一门带有跨界特征、内容广泛而博大的学问,它可以带有十分浓厚的“思辨”色彩,又可以体现非常实用的“世俗”特质,它因其研究对象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分配而确立了在宏观经济领域的重要地位,而其触角又深入至微观经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它不仅关联经济,还必然关联政治、社会各个领域。
财政学理论体系中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现象、原理、规律和悖论,它们有一些已经被发现、论证并得到共识,有一些正走在被深入认识的路途上并引发了种种争议,也有一些埋藏得很好,至今还等待人们去深入发掘。作为一门科学,财政学的确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探索领域,它足以对人们的好奇心、思考与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准形成挑战和考验。尤其是置身于中国这样正处于现代化转轨历史阶段的发展中经济体,关于财政学“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探索,也许除了兴趣以外,更带有家国情怀、人生抱负方面的意义和使命。
财政学是什么?
关于财政学的定义有很多,如果从汉语字面上作简明理解,财政学其实就是研究对社会公共资源作集中分配的公权主体如何“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学问。我们可以在一开始就注意将思维把握得尽量开阔一些,从范畴的外延和内涵两个角度去思考它。
◇ 财政学外延:围绕公共资源配置以经济学为主要成分的跨域交叉学科
人们通常说,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也就是说,它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主要成分而应用于特定领域的实用科学。的确,财政学遵循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大的框架体系、思维逻辑、探索路径、推理演绎和基本定律等。但与此同时,财政学又不像传统经济学可以较明晰地区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而且它必然是一门跨域交叉的学科。谁能说财政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不存在明显的交集?谁可断言财政学的边界仅限于经济学之内?但财政学与经济学的渊源关联□深,并且又与一般只注重资源配置效率或直接效益的经济学取向有所不同,这一跨域交叉学科由于其核心围绕着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所以研究取向的角度往往更注重效率与公平的协调、更聚焦公共部门的功能作用,所以也被人们称为公共经济学或者公共部门经济学。
◇ 财政学内涵: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调节是深层实质
经济学研究的资源配置,实是人类社会所涉及、所关心的资源配置的合理、合意问题,本质层面则是社会中人际的(即人与人之间的)基于利益的关系问题。财政学的内涵与实质也不外乎此范畴,其作为研究核心的公共资源配置问题,所反映的必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的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特定制度条件下的格局、调节变动及其优化处理问题。
财政学的认知框架是什么?
财政学的认知框架,直观地与国家政权体系所实施的公共资源分配有对应性,必须考察□□职能及其职能行使中必不可少的财力分配“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怎么来,怎么去?”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的财政学教科书一般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管理、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财政政策、国有资产管理等板块。极简言之,财政收入板块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与机制、各种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财政支出板块主要包括财政支出的基本分类、事权与支出责任和支出管理;预算管理板块主要包括预算的相关概念、现代预算的基本特征和预算收支管理;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板块主要包括财政相关的再分配原理、社会保障体系、转移支付体系;财政政策板块主要包括宏观调控原理、财政政策体系与效应、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国有资产管理板块主要包括相关概念、管理体制、混合所有制和土地财政的相关问题等。我们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都会讨论这些。
但是,本书的特色在于并不限于考察和认识这些直观对应的财政学内容,我们力求使读者从“通识”式的宽广视角,全面把握从经济、社会各方面而联系财政的“融会贯通”,并且更加注重这些内容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所以除了一般框架内容之外,我们认为还特别有必要呈现更加丰富的内容,包括: 经济学与跨学科视界之下的财政理论概要框架、人类社会中的公权力与现实财政状态的演变、财政收支平衡原理、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中国为案例的财政改革与经济社会转轨等。这些内容也应是财政学的组成部分,而且至关重要: 对财政学的深层理解和深入思考,一方面应当建立在对国内外既有财政理论全面了解和观点总结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在对人类社会中公权体系和现实财政状态演变的历史轨迹和发展逻辑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为更好地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规律,前提是透彻把握对国家职能、财政职能的作用以及财政收支框架与平衡原理的认识;作为□□范围内□典型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国财政具有较为突出的服务于“追赶—赶超”战略的投融资职能,所以结合经济实践现状,有必要对中国政策性投融资体系和以□□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为代表的制度供给作深入了解;同时,作为典型的处于现代化转轨历史过程的经济体,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财政体制已实际上经历了六十余年的改革历程,现阶段更是在1994年分税分级财政体制建立后,继续着攻坚克难的全面改革并面临着众说纷纭的认识评价。在一般认知框架的基础上,强调广度、高度和深度,加之与中国社会实践问题的密切结合,我们方可从对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思考中提炼和理解财政学术的创新,并将其熔铸于“通识”式的知识架构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