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采用微观史学的方法来探析其与地方社会的复杂关系,认为道教在近代逐渐回到民间、融入到地方社会之中,而融入的关键就是改变理念服务地方社会,“为民设教”。此时的道教在保持法统的同时在民间找到生存的土壤,获得了地方社会中各方的支持,所以才能在失去上层社会支持以及动荡的背景下继续生存和发展。
郭峰,男,土家族,1987年生,湖北咸丰人。博士,讲师。就职于湖北民族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民族宗教文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湖北省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一项,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宗教学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序
绪论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及中兴之师蒋永林成道
第二节从中兴之师蒋永林到民国高道李理山
第二章彰显民心:地方政府与乡绅对玉皇山福星观重建的支持()
第一节杭州城火灾与玉皇山风水()
第二节玉皇山福星观七星缸的重建()
第三节玉皇山福星观宫观建筑的建设()
第四节支持玉皇山福星观建设的地方士绅()
第五节余论
第三章传播道统:玉皇山福星观光绪十一年传戒
第一节光绪十一年传戒整体情况
第二节浙江省籍贯戒子分析
第三节其他省籍贯戒子分析
第四节龙门派戒子分析
第五节其他宗派戒子分析
第六节余论
第四章推行道教:玉皇山福星观对接管各院和下院的扶持
第一节仁和仓桥朱天庙
第二节大涤山洞霄宫
第三节金筑坪天柱观
第四节吴山元妙观
第五节镇海渊德观
第六节西湖乌石峰金鼓洞
第七节抱朴道院
第八节吴山伍公庙
第九节杭州玉皇山福星观上海分院
第十节余论
第五章为民设醮:民国时期玉皇山福星观的斋醮活动
第一节皇经胜会
第二节金箓大醮
第三节祈祷全国平安斋醮活动
第四节祈祷世界和平大醮
第五节“为亡人祈祷”的小型斋醮
第六节“看守生命之灯”的小型斋醮
第七节余论
第六章济世救人:民国年间玉皇山福星观的慈善活动
第一节慈云初级小学校
第二节抗战期间三次收容难民
第三节玉皇山周边景区的保护与开发
第七章民众庆典:玉皇山福星观的进香活动
第一节玉皇圣诞进香
第二节非香期进香活动
结语
《近代城市宫观与地方社会:以杭州玉皇山福星观为中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玉皇山福星观重建是道教内部、地方政府、乡绅、善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地方政府和乡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道教作为传统封建社会的思想被太平天国运动排斥,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也让清王朝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崛起的地方官员充分认识到道教在稳定社会方面的重要价值,这为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政府支持道教的恢复提供了思想政治基础。但是从前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道教的支持是有限的,以儒士为主的地方官员比较排斥道教的鬼神之学,斥责之为"迷信",对其支持仅仅体现在稳定地方、收拢民心的功用上。从玉皇山福星观的重建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首先支持建设的不是道教宫观,而是能够镇压杭州城火灾、体现地方政府体恤百姓作为的七星缸,只不过七星缸为玉皇山福星观所管理,所以才帮忙建设福星观部分建筑。福星观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的纽带是七星缸。可见,道教要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必须为地方服务,尤其是为地方民众服务,获得地方民众的支持是其能获得政府支持的必备条件。玉皇山福星观也是抓住了七星缸这一镇压杭州城火灾的设施而成为杭州城的福观,从而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而获得重建的机会。道教在近代虽然失去了皇家和上层社会的支持,但是到了地方上,地方政府往往会根据实际情况,或从维护地方稳定、或从体现地方政府政绩等角度出发给予道教一定的支持。
从士绅的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支持玉皇山福星观重建的士绅有几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他们大多长期担任地方官员,非常熟悉地方上的社会情况和风土人情,能够根据社会实际灵活地处理多方利益的关系。第二,他们经历过晚清时期内忧外患的时局,对内他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上帝教"异端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对外,他们也面对过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尤其是随之而来的西方强势文化,所以他们通常认为恢复传统文化就是恢复传统社会的现实需要。第三,他们大多接受的是传统儒学教育,很大一部分人还是科举取士出身,所以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李天纲教授在《三教通体:士大夫的宗教态度》中以宋明以降直到清代民国江南士大夫在乡镇之间的信仰生活为例,认为"儒家排斥‘释道二氏’,大多是利益纠纷,而信仰上却存在一致性",并认为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民间宗教"就是"中国宗教",中国宗教沉在底下,儒、道、佛教是冰山尖角,露出海面,所以会出现士大夫对道、佛二教的支持态度①。但是从玉皇山福星观支持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却与李天纲教授的观点刚好相反,地方官员和士绅为代表的"儒"往往从信仰的层面斥责道教为"迷信",而从现实利益的需要出发支持道教。地方官员和士绅所面对的"这种现实的需要"往往与地方普通民众有关,道教等传统宗教在下沉到民间后迎合了普通民众的精神信仰需求,与地方上的民间信仰和民俗高度重合,难解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