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朱子家礼思想为研究基础,论述了礼与天道、礼义与传统法的基本关系,阐释了朱子“变者常之变”的变法理论,揭示了家礼在与王礼、国法纠葛中变革前进的过程。
彭卫民(1987-),湖南双峰人,长江师范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庆社科规划项目、重庆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五项。独著有《明清域外丧礼汉籍经眼录》《(丧礼撮要)笺释》等书,在《中国史研究》《人文杂志》《国际汉学》《学术界》《天府新论》《云南社会科学》《西南大学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八篇论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与“重庆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序
引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述评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古今异宜”论
第一节 重审古礼
一 三礼的流变
二 《周礼》为古礼纲领
三 《仪礼》《礼记》的关系
第二节 重编礼书
一 “源头活水”的学礼观
一 “知崇礼卑”的考礼观
三 “陈数知义”的制礼观
第三节 重思家礼
一 名分爱敬:家礼之“本”
二 仪章度数:家礼之“文”
第二章 “礼理一体”论
第一节 礼训:呈“双玉”而致福事
一 甲骨文:以玉行礼
二 金文:以事神灵一
三 篆隶:以通天意·
第二节 礼源:本“大一”而法天道
一 “大一太极”
二 “理一分殊”
三 “因天循道”
四 “先王作则”
第三节 礼义:制“节文”而示民常
一 于天理中制节文
二 于性情间明体用
三 于礼法间示民常
第三章 “常变相合”论
第一节 礼秩中的“常变”与“经权”
一 “百世不变”与“权时而变”
二 “变者常之变”
三 “尽权以达经”
第二节 中古时期家礼沿革的实践
一 王土王臣:秦汉家礼中公、私纠葛
二 偃仰私庭:魏晋南北朝门第与家法·
三 累世同居:唐宋家族兴衰及宗法重构
第三节 《家礼》中的“存古”与“变法”
一 “爱礼存羊”的存古思想
二 “敬宗收族”的变法思想
……
第四章 “天理民彝”论
第五章 《家礼》对明清民间丧仪的规范意义
第六章 《家礼》及其思想在东亚诸国的播迁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礼法与天理:朱熹《家礼》思想研究》:
朱子在礼学发明上,将“考礼”与“制礼”合二为一,将“经典”与“义理”融会贯通。故钱穆言:“学者惟有考礼议礼,制礼则操乎上,非在下私人事。故言义理,可以自持己见,别创新说,然不闻以私人著书创礼制。即有之,亦惟家礼私礼,非可为人人定之也。而礼贵通今,不贵复古,则亦自古已然。”①在礼书的考订上,朱子秉持“知行合一”的准则,“以斯文自任,悯五礼之寝隳,退自经筵,极力编纂”②。分而论之,主要表现为“源头活水”的学礼观、“知崇礼卑”的考礼观以及“陈数知义”的制礼观。
一、“源头活水”的学礼观
古礼繁缛,难行于今,加之朱子将经学与理学会归一贯,《家礼》一书的草定,意味着他在修身齐家的治学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待其中年之后,将家礼思想延展开去,对乡礼、学礼、邦国礼、王朝礼进行分类编纂,以完成《大学》“八目”的整个系统。朱子一生特重儒学道统,“圣人已远,而万世之下祖述其言,能出于此者,乃为得其正统;其过之者,则为堕于老佛之空虚;其不及乎此者,别为管晏,为申商”①,在为学立意上,特别强调纲举目张,直面先圣。这种治学思路,完全本自《大学》极明明德于天下,而归其本于修身的纲领。儒者之学,主于经世,非经世无为真儒;贵于本经,无本经则非真学。圣贤相传,以治天下,大经大法,率由斯轨。②在“圣贤相传之道”使命的驱策下,朱子意图与门人一起编纂一部行之后世的礼书。但由于三礼卷帙浩繁、工程浩大,在编纂礼书的数十年间,朱子不断勉励自己与弟子,读礼、治礼、编礼、用礼,都需实践与义理并行。既重考证,又不泥古,“但愿更于所闻深体而力行之,使俯仰之间无所愧怍,而胸中之浩然者,真足以配义与道,不但为诵说之空言而已”③。所谓“深体”,就是要明白学礼大端是明此“理”;所谓“力行”,即以爱亲敬长的家礼思想作为实践的检验。
在朱子看来,学礼首重大本大原、大纲大目处,“大凡礼乐制度若欲理会,须从头做功夫”④,“‘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圣人做出许多文章制度礼乐,颠来倒去,都只是这一个道理做出来。人若是理会得那源头,只是这一个物事,许多头项都有归者,如天下雨一点一点都着在地上”⑤;次则逐事理会、辨文别义,做到穷理以致知,反躬以践实。只有穷究义理,方能致涵养践履之功;只有取法其上,方能得智识之真与践履之实:“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然合夫知之浅深、行之大小而言,则非有以先成乎其小,亦将何以驯致乎其大者哉?”①穷究义理,既要陈义甚高,又要以致知为事。一方面,学礼要立大格局,与圣贤对话,因圣人治礼之意而观自然之理,②“择先儒旧说之当于理者,反复玩味,朝夕涵泳,使与本经之言之意通贯,浃洽于胸中,然后有益”③。另一方面,学礼又要致知,致知功夫本来就是穷究义理,“致知者,正是要就事物上见得本来道理,即与今日讨论制度、较计权术者意思功夫迥然不同。若致得吾心本然之知,岂复有所陷溺耶”④。所谓“吾心本然”,即在闺门之内做到伦理益正、恩义益笃,致知功夫才是确保家庭雍睦悠久的根本之计。
涵养践履,即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除于纸上求义理外,还须就切己上体察,“秦汉以后无人说到此,亦只是一向去书册上求,不就自家身上理会。自家见未到,圣人先说在那里。自家只借他言语来就身上推究,始得”⑤。于涵养中求义理,于践履中求致知,两者关系“如车两轮,如鸟两翼”⑥。所以,在朱子的学礼、治礼、用礼思想中,“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知行合一思想始终主导着礼制重构的全过程,所谓“义起之事,正在盛德者行之。然此等苟无大害于义理……正当虚心博采,以求至当”⑦,即知与行都应当以重践履为途,求义理为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