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治道大体”这个贞观君臣论治的核心内容,分别从治国理念大体、治国事务大体、治国制度大体和君臣关系大体四个方面对《贞观政要》治道思想进行了阐释。
杨琪,1974年生,湖南泪罗人。2004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师从周桂钿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1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先后发表论文25篇,校点古籍1部,主持局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
序
一章 绪论
一节 “治道”的义
一 “治”的义
二 “道”的义
三 《贞观政要》语境中“治道”的义
二节 “治道”概念的学分歧与本研究中的基本定位
三节 《贞观政要》的编者、版本、体例与结构
一 吴兢与《贞观政要》
二 《贞观政要》的体例与结构
四节 《贞观政要》的研究现状
一 《贞观政要》研究成果总体分布情况
二 《贞观政要》研究成果的学科属性分布
三 《贞观政要》研究成果中的学专著和学位论文分析
五节 “治道大体”是《贞观政要》论治的核心
六节 本书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一 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 本书的研究思路
三 本书的创新点
二章 《贞观政要》论治国理念之大体
一节 为政之本,贵在无为:无为治国论
一 广任贤良,在君无事
二 土木以时,不竭民力
三 偃武慎战,不劳百姓
二节 治国之本,在于仁义:仁义治国论
一 治国以德
二 惠下以仁
三 正身以义
三节 刑赏之本,劝善惩恶:至公治国论
一 以劝善为目的
二 以公平为规矩
三 以仁义为准绳
四节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用贤治国论
一 详审人性,识达情伪
二 贤是举,善是从
五节 本章小结
三章 《贞观政要》论治国事务之大体
一节 理天下者,以民为本:重民以安天下
一 君民一体
二 民为国本
三 君为民表
二节 尚书万机,实为政本:简择以举宏纲
三节 太子储君,宗社之本:教戒以继大统
一 太子诸王定分
二 太子诸王教戒
四节 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尊华以辨主次
一 夷与华同,可行仁义
二 华本夷末,仁以抚之
三 连和羁縻,义以制之
五节 本章小结
四章 《贞观政要》论治国制度之大体
一节 力行王道,广施仁政
二节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一 刊正姓氏
二 定议服制
三 其他礼仪
三节 尊儒重学,考订《五经》
一 兴办学校
二 考订《五经》
三 尊师重道
四节 诏停世封,治以郡县
五节 本章小结
五章 《贞观政要》论君臣关系之大体
一节 君臣协契,义同一体
一 君臣共治
二 君臣合德
三 君臣相待
二节 君为政源,率臣以正
一 克服偏好,处事以正
二 抑损嗜欲,修身以正
三 诚信守法,率臣以正
三节 臣为股肱,制君以义
四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贞观政要》君臣关系图谱研究
附录二 《贞观政要》典故注释(节录)
附录三 《贞观政要》研究成果索引
后记
总的来看,“人性三品,所染不同”的人性观主要观点有以下内容:
首先,从人性上,认为可以划分为上智之人、中智之人与下愚之人三种,上智纯善,中人可善可恶,下愚多恶,好犯宪章。
其次,认为这三种人在受到环境影响上是不一样的。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中智之人,“从教而变”;下愚之人,难以改变。
再次,认为上、中、下三种人呈现“中人多、愚人次之,上智少”的规律。就是说,上智的人是少数,愚人稍多一点,中智之人占大多数,而与中人相比,愚人和上智都是少数。《贞观政要》中,魏徵曾引用到《潜夫论·德化》中的这个观点:
德者所以修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上智与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中民之生世也,犹铄金之在炉也,从笃变化,惟冶所为,方圆薄厚,随镕制尔。
后,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渐染既久,必移情性。人的善恶是由日常生活习惯养成的,虽然各有秉性,但是习染如果时间很长,终会改变人的情性。张玄素在劝谏太子承乾的奏疏中说:“至如骑畋游,酣歌妓玩,荀悦耳目,终秽心神。渐染既久,必移情性。”张玄素认为,太子如果沉迷于骑游猎,歌舞妓玩,虽然愉悦了耳目,但是终会污染心神,慢慢沾染久了,就必然会改变情性。可见,虽然太宗君臣认为“上智无所染”,但是在日常生活习惯熏陶能改变人的情性问题上,他们依然强调上智之人也需要注重近习,也就是魏徵所说的“近习之间,尤宜深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