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探讨“鲁剧”传播与鉴赏的著作。全书约有23万字,分“传播篇”与“鉴赏篇”两部分。在“传播篇”,作者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对“鲁剧”的研究现状、“鲁剧”的发展演变史。另外,从受众、艺术的逻辑性和现实基础等研究分析了“鲁剧”传播的创新路径。在“鉴赏篇”,作者对“鲁剧”进行了全面的艺术与审美分析。从悲壮美学、性别视野、镜像奇观和地域文化对“鲁剧”的生成逻辑进行了美学解码;从艺术构成分析了“鲁剧”的创作特点;从导演的代际风格、梯次延伸分析了其推动作用;并选取了几部经典“鲁剧”进行了个案分析。
本书适合影视评论、影视创作、新闻媒体等人员阅读。
通过此书,您可认识“鲁剧”的传播发展,加深对“鲁剧”的欣赏。
高森,男,1981年生,山东胶州人,现任山东滨州医学院党*编辑,中国艺*研究院影视所戏剧与影视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艺*传播。近年来,在《电视研究》等核心期刊以及《南方电视学刊》《现代视听》《声屏世界》等省级专业学*期刊发表学*论文近二十篇,主持省部级课题一项,厅局级课题两项。
目 录
传 播 篇
第一章 “鲁剧”传播: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实践互动
第一节 “鲁剧”传播研究现状
二节 “鲁剧”传播的研究思路
三节 “鲁剧”传播研究的实践互动
二章 “鲁剧”的发展流变与史论审视
第一节 “鲁剧”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及相关问题说明
二节 高点起步:“三连冠”初铸“鲁剧”辉煌
三节 探索尝试:“新中心”闯出“鲁剧”品牌
四节 精品确立:“大山影”缔造“鲁剧”盛世
五节 灿烂阳光:多元化标注“鲁剧”未来
三章 “鲁剧”传播的奋进之笔与发展困境
第一节 “鲁剧”传播的品牌化建构与精品式生成
二节 “鲁剧”传播的问题存在与症结分析
四章 艺第一鉴赏作为“鲁剧”传播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艺第一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艺第一逻辑
二节 受众圈层作为“鲁剧”传播潜力培养的视角考量
三节 艺第一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现实基础
四节 艺第一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价值意义
五节 艺第一鉴赏作为“鲁剧”传播创新路径的框架预设
鉴 赏 篇
五章 “鲁剧”品牌的生成逻辑与审美解码
第一节 悲壮美学:“鲁剧”历史传承的叙事风格确认
二节 性别视野:“鲁剧”人物塑造的典型书写与男女失衡
三节 镜像奇观:“鲁剧”语言的意蕴呈现与美学解读
四节 地域文化:“鲁剧”特第一探索的发展流变与编创思考
六章 导演视角:“鲁剧”人才美学的梯次延伸与代际风格
第一节 基于一部电视剧的“鲁剧”导演生成逻辑
二节 “鲁剧”导演第一的共同创作特征
三节 基于代际传承的多导演风格审视
七章 “泛鲁剧”:作为新概念提出的可行性探讨与实践互动
第一节 “鲁剧”与“泛鲁剧”的提出背景与意义
二节 “泛鲁剧”概念提出的现实依据
三节 “泛鲁剧”的内涵界定及实践特征
八章 跨文化:“鲁剧”传播升级的突围跨越与个案借鉴
第一节 “鲁剧”跨文化传播概览
二节 “鲁剧”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三节 “鲁剧”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方式
四节 “鲁剧”跨文化传播的个案思考与借鉴
九章 类型题材视角下的“鲁剧”个案式解读
第一节 家国情怀的传奇叙写与个案审视
——兼谈年代剧《闯关东》的第一像景观、传奇叙事与地域标符
二节 人物设计的悲壮之美与主流叙事的时代性嵌入
——以献礼剧《大江大河》为例
三节 类型化编创的影文转换与情感沁入
——以谍战抗战剧《伪装者》为解读样本
四节 “真善美”美学维度的践行与类型叙事的创新突破
——从家庭伦理剧《父母爱情》说起
五节 历史想象景观与文化逻辑的意蕴呈现
——兼评古装剧《琅琊榜》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六节 城市空间叙事的对称之美与逻辑断痕
——评商战剧《青岛往事》的空间叙事
七节 轻喜剧幽默与沧桑厚重双向交织的真实第一衡
——以农村剧《老农民》《马向阳下乡记》为例
八节 侠骨柔情的意蕴阐释与江湖意境建构
——兼谈“鲁剧”的武侠探索与港台武侠剧对比
九节 恐怖美学与网感叙事
——基于网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对“鲁剧”新类型探索的
思考
十节 疾病叙事的错位遮蔽与主流意识形态表达
——兼谈医疗剧《外科风云》与《到爱的距离》
十一节 娱乐呈现的现实主义视角及表达创新
——以都市偶像剧《欢乐颂》为解读样本
十章 跨智力控:我们该如何看“鲁剧”
第一节 “看‘鲁剧’”的价值维度与理念判断
二节 基于五重体系的观看策略探讨
附:“鲁剧”的受众分析(调查问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