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日常最习见的水果与菜蔬,到唐诗宋词里摇曳的古老植物;从童年乡村田畴上盛开的野花,到美洲黄昏里的一盏清茶;从俯身大地的谦卑苔藓,到空中高蹈的倔强岩松……作家李汉荣以一整本书的篇幅,书写对植物的观察、思考、想象与赞颂。在他的笔下,植物已不仅仅是植物,而是有认知、有情绪、有前生、有来世的鲜活生灵,是天空与大地的赤子,正是它们的存在,温暖并滋养着我们的一生。
植物是否有痛觉、情感和认知?作为水果或菜蔬,作为家居盆景或者绿化树木,植物带给我们赖以为生的淀粉、维生素和氨基酸,也带来至深的沉浸、抚慰和安宁。它们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感念、冥想和回忆,也照见了世界的另一重面目。
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陕西省汉中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作品广见于《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被《新华文摘》《读者》《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学生写作》《中学语言教学辅导》等刊物广泛转载。散文《山中访友》入选全国通用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外婆的手纹》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与天地精神往来》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诗歌《生日》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高中语文教科书《语文》;散文《感念祖先》入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的《大学语文》等。李汉荣共有近百篇作品入选全国中小学及大学语文教科书,是对中国当代语文教育产生极大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
第一辑 蔬菜情意
第二辑 植物传奇
第三辑 草木忠厚
第四辑 水果诗篇
古人和我们的上辈人随处可见的上述那些诗意情境,如今已是稀罕之物,一些旅游景点也许刻意保存或制造了一些“疑似诗意情境”,但那需要购票“消费”。我们随处可见的则是钢筋、水泥、轮胎、垃圾、污水、枯河、雾霾、灰烟、机械的狂乱尖叫、华而不实的电子霓虹,以及由商业和技术打造的人工化袖珍化的所谓“自然景观”,这种“人工自然”,实则是商业和技术的装饰性花边,虽以自然为名,恰恰极不自然,是毫无大自然原始魅力的伪自然,是自然的替代品,不可能像大自然本身那样给人以心灵洗礼、精神滋养和情感慰藉。
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现代人何以罹患抑郁症者是那么多,除了都市的拥挤、喧嚣和生存压力,还有一个更深刻的原因,是人与大自然相分离,从而导致人与最本源、最丰富的生存基础、生命情境相分离,终日、终年甚至终生,都是如此分离着,几乎看不见或极少看见令人耳目一新、心胸豁然的自然景象和诗意情境,让人从封闭沉闷的自我甲壳里走出来,从格式化、数字化的生存格子间走出来,出一会儿神,放一会儿野马,从而调整一下生命频道,清理一下内心储存,置换一种生命状态。有多少都市人,尤其是大都市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田野,没有见过瀑布,没有见过森林,没有见过彩虹,也很少见过一碧万顷的晴空和“被上帝的无数钻石镶嵌的壮丽星空”,现代世界切断了人和自然与生俱来的生命联系,没有了鲜活、辽阔、壮美的大自然向人源源不断提供生命启示、诗意感召和心灵乳汁,龟缩在狭窄生存格子间的人,他们的生命格局,怎不萎缩和逼仄;他们的心灵空间,怎不孤寂和郁闷?
以我本人为例,如果一天不望一会儿苍穹和星空,心里就发堵、憋闷,觉得宇宙弃我而去了,我成了一个锁定在单位里和尘埃里的伦理微生物,单位意识和功利意识遮蔽甚至取代了宇宙意识,心胸就缩小了,似乎要向一粒甲壳虫的规格看齐;如果连续若干天不到深山和旷野里漫步和深呼吸,就觉得自己的肺活量包括精神的肺活量都萎缩了很多,虽不至于锱铢必较、不至于满心都是羡慕嫉妒恨,但那种辽阔的胸怀、旷远的心境则是渐渐淡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