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需要一种叙述性的语言作为其载体。不幸的是,这门语言不是我们的母语。不同的语言可能呈现给学习者不同的物理图像,而不同的文化会塑造研究者不同的风格从而将物理学导入不同的方向。用中文表达的物理学,因为其间还要经过一个翻译的过程,则那些物理学概念本来的一些内在关联,就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有些概念甚至会被完全曲解。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教授在科研教学之余,长期关注物理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语言问题。通过比照重要物理学文献的英德法文原文,他对用中文修习物理学所遇到的一些因语言问题造成的缺憾,有了深切的认识。2007年7月,曹则贤教授在《物理》杂志上开辟“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为用中文修习物理学者说文解字。本书收录了“物理学咬文嚼字”专栏文章的第76—95篇,涉及夸克、量子、温度、熵等重要概念的起源,是一本值得物理学研习者珍藏的参考书。
【编辑荐语】
物理学,如同它的数学姐妹,本质上是一门语言。掌握物理学的语言,走入理性思维的境界。
【图书特色】
(1)作者曹则贤研究员曾入选2016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2)期刊《物理》上的连载专栏;
(3)物理概念的追根溯源、精彩辨析;
(4)全书彩印,图文并茂,妙趣横生。
“物理学咬文嚼字”系列始于2007年7月,至今共在《物理》杂志上发表100篇。此前承蒙新加坡World Scientific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卷六种,分别为卷一及其增补版、彩色增补版(001-030篇),卷二及其彩色增补版(031-054篇),卷三(055-075篇)。卷四收录了此系列的076-100篇,因为最后几篇孕育时日极长,故此卷的篇幅超过前三卷。整个“物理学咬文嚼字”系列保持了细究物理学词汇的起源与演化路径以求深刻理解物理学之概念、图像及本质的初衷,始终从一概念之语言源头谈起,终结于相关物理本质的讨论。在此过程中,笔者也努力以同源词为脉线,探寻不同领域知识片段的内在联系,希冀得到一个有机的、紧致的知识体系。能否在读者身上见此功效,尚属未知;于笔者本人而言,因为循着这思路砥砺爬行了十二年,倒也算得上收获颇丰。语言之于物理学的意义,见仁见智,端赖物理学家本人的态度。如英人Thomas Young,Sir William Rowan Hamilton者,他们作为物理学家的语言学成就,是职业语言学家不能望其项背的。Hamilton对大范围内各种语言的俯视,焉知不是其写意地创造数学与物理方程——数学和物理其实也是语言——的预演和铺垫?次者如卡拉泰奥多里,这位希腊人用德语写成的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问题的论文——该篇论文完成了热力学的公理化表述——也是德语言的名篇。爱因斯坦称赞牛顿“也是了不起的语言学家”,杨振宁先生夸奖狄拉克的文章是“秋水文章不染尘”,被赞者固然文字隽永,这夸人者也是顶级的文章里手。他们的思想因为化作了文字的涓涓细流,才滋润了无数也渴望窥探自然奥秘的心灵。细读爱因斯坦和杨振宁先生等名家的文章,学问高远是一回事,文字的清新流畅也予人以另一重触动。这种触动,笔者本科时读王竹溪先生的热力学和统计力学课本时曾朦胧感觉到过。用一种未能熟练运用的语言去学习和阐发最高深的学问,由此而来的惶恐,Hermann Weyl有最动情的描述。这位顶级数学家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是鲜有其匹的,他在其经典名著The Classical Group(经典群)一书的序中用英语、德语写下了这段不断被引用的话:
曹则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著《薄膜物理》《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一》《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二》《物理学咬文嚼字.卷三》。
自序
绑定
黑、暗的物理学
Reciprocity-对称性之上的对称性
阶级与秩序
特别二的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括号文化
超的冲动
简单与复杂
Energy
重与轻
导引
何反常之有?
Bubble & foam
Parity
化学元素之名
线
城邦与统计
可爱的小东西们
Se luere
紧绷的世界
推之成广义
Conceiving concepts for conceptualization
Phase:a phenomenon
西文科学文献中的数字
万物皆旋
跋
关于科普——兼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