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英语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研究》从剖析国内大学外语教学问题症结入手,通过介绍国外ESP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切入到国内ESP教学改革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并就各类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在此基础上,运用二语习得理论分析国内CBI教学模式的利弊,开展大学英语CBI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龚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编和参编重量高职高专教材15部,在外语类和学报类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撰写专著1部,主持省哲社课题1项。
第1章 研究背景
1 “费时低效”论、“聋哑英语”论与“听说领先”论
1.1 “费时低效”论
1.2 “聋哑英语”论
1.3 “听说领先”论
2 国家大纲的几次修订
2.1 第一次修订
2.2 第二次修订
2.3 第三次修订
3 国内英语教学目前依然面对的问题
3.1 官方的分析
3.2 学界的分析
4 国内学者提出的改革措施
4.1 微观层面对策
4.2 宏观层面的对策
5 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与大学外语教学效果评估
5.1 对四级、六级的批判
5.2 大学外语教学效果评估
6 对“知识无用”论与“工具论”的批判
7 结语
第2章 ESP的起源与发展
1 ESP的缘起
2 EAP的出现
3 EAP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社会因素
3.2 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3.3 教学环境因素
3.4 学生因素
4 ESP发展的五个阶段
4.1 语域分析阶段(register analysis)
4.2 修辞或语篇分析阶段(1Rhetorical 0r Discourse Analysisl)
4.3 目标情景分析阶段(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或需求分析阶段(needs analysis)
4.4 以技能和策略(skills and strategies)为中心的阶段
4.5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5 结语
第3章 ESP的定义、特征与类别
1 ESP的定义
2 ESP的特征
3 ESP类型
4 结语
第4章 ESP争议焦点
1 ESP存在理据之争
2 ESP核心术语界定之争
2.1 ESP为何“特殊
2.2 专业知识与特殊语言
2.3 语言共核
2.4 特殊用途与读写能力
3 ESP教学内容的“宽”“窄”之争
3.1 “语言共核”“宽角观”能回避ESP的专业内容吗
3.2 如果没有“专门语言”,“专门用途”是否还存在
3.3 ESP教学主体
4 大学英语属性之争:基础英语、通识英语还是ESP
5 学术写作技能训练与思辨能力培养之争
6 国内大学专业教学语言——英语还是汉语
7 ESP起始点之争
8 教学法之争:过程教学法还是产品教学法
9 结语
……
第5章 ESP的三大原则
第6章 国内外内容依托式教学研究概述
第7章 CBI教学模式设计
第8章 “读写说一体化”ESP自主学习模式构建
第9章 国内大学ESP开课起始水平研究
第10章 国内二语学习者词汇联想与隐喻理解能力研究
第11章 词汇阈限假设与大学外语CBI教学起始点研究
第12章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需求分析
第13章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CBI教学实验研究
第14章 管理英语CBI模式评估
第15章 通识英语教育的设想
附录
参考文献
术语对照表
后记
《中国大学英语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研究》:
笔者认为,以上五大误区的分析非常到位,但误区只是问题,并不能解释我国“费时低效”现象,也无助于让公众了解外语教学的内在规律。毫无疑问,语言能力是一个综合体,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外语学习在任何阶段都应该是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与目前的大学外语教学有何区别呢?综观国内的大学外语教材,哪一套教材不是五项技能的练习一应俱全呢?当然,必须承认的是,产出性技能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反过来促进接受性技能的发展,国外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中不乏“以写促读”的教学实例,但这里涉及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问题,我国大部分英语水平如果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产出性技能对接受性技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不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势必就会出现“蛋生鸡,鸡生蛋”的悖论。多维度的、立体化的外语教学环境当然是必要的。可是,这种好东西一到中国就变味了。很多高校为了建设这种教学环境,倾注大量人力、物力,而没有很好地去论证其可行性以及其可操作性。国内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大学里的这种配套应有尽有,国内的大学英语教材哪一套不是以立体化教材自居?但真正起作用的有几个?因此,关键不在于这种教学环境的建设。笔者作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材的主编之一,即便教材开发者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其设计理念也难以付诸实施。国内最早的《大学英语》教材,听说读写样样俱全,尤其是泛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辅助阅读材料,可惜的是,该用的不用,最后都被扔进了垃圾桶。形成性评价也好,终结性评价也罢,都只是工具而已,人心不正,任何工具都会失效。
笔者将国内期刊中几位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整理,总结了国内公共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是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两张皮。首先是束定芳(2014)教授所指出的“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该问题在国内各层次公共外语教学中极为突出。一是公共英语教师自身缺乏理论研讨的动力外,其主要原因还是各级主管部门都只是把公外教师看成教学工具。笔者所任教的四所大学基本相同,校级领导的口头禅是“公外教师只要把课上好就可以了”,“你们不用搞科研”。桂诗春(2004)指出:“我国外语教育存在不少误区,原因在于没有把外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往往根据一些‘常识’来进行决策。”另外一个阻碍教师个人专研教学理论的因素是公外教师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相当多教师的研究领域是文学、翻译、普通语言学,极少有教师从事外语教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内英语专业二语习得专业硕士点的增多,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对于国内外语教学界来说,所培养的人次依然是杯水车薪。笔者认为,解决该问题,首先需要各级领导树立科学的外语教学观,不能把公外教师,这里包括中小学教师,只看作一个教学的工具。应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培养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在招聘公外教师时,应将外语教学研究能力作为一种条件。
问题二是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外语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吴一安,2002;束定芳,2014)。国内目前所采用的标准基本延续了我国多年来的评估方法,比如教师的外语流利度、课堂教学重难点是否突出、课堂活动安排是否合理、讲练是否结合、课堂是否互动等。到目前为止,英语基本功、课堂内容、课堂设计、电子课件和课堂效果评价依然是国内“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比赛”的评审标准。束教授(2014)认为:“这样的标准未能充分反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的语言能力,忽略了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求的基本功能。评审标准在随后几届的比赛中虽然根据专家的意见做了几次修订,但仍然存在过于模糊、实际操作中个人主观性过强、课堂教学指导意义不大等问题。”
依此看来,对于专家们来说,评审标准的制定如此艰难,对于高校教学督导们来说,其对教师的评价和对课堂的评估更是随心所欲,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同的督导就会产生不同的评估标准,以此产生的“优秀教师”难以服众,更不要说学生给教师的评估了。笔者认为,大学外语教学评价标准必须从理念上实现转变,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估方式改为“以课堂教学效果为中心”的评估方式,充分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