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纪,东亚风起云涌,中日迎来军事上的首次正面交锋。在白村江之战中惨败的日本能否独善其身?天智天皇为战后事宜殚精竭虑,迁都近江却引发大和豪族不满,为壬申之乱埋下重要伏笔。尔后高句丽灭亡,新罗与大唐的对立逐渐表面化,东亚国际形势的变幻又让天智天皇看到了希望。《日本书纪》的春秋笔法让历史真相扑朔迷离,但中村修也提供了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推论,勾勒了日本律令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作者在本书中颠覆性地解读中日第一次军事冲突
认为在这次冲突之后日本实际处于被唐帝国“占领”的状态
初期的大唐如日中天,利用连年对外战争的军事优势构筑了基于羁縻统治形式的庞大帝国。面对这样的大唐帝国,在白村江之战中惨败并失去所有精锐部队的日本,真的还有决心和能力抗拒被纳入大唐支配的羽翼之下吗?而国力强盛且正在重建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大唐又真的会放过这个降服日本的好机会吗?
本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书中提出了许多大胆的观点和猜想,同时参考了中国和朝鲜方面的史料,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从多个角度重新解释以《日本书纪》为中心的日本古代历史记述,描绘了白村江之战后大唐基于一贯的羁縻支配原则,对日本进行的一系列战后处理措施,特别是引入户籍、律令等中国式统治制度的图景。而对于日本来说,这一短暂且因屈辱而被后人刻意埋没的历史经验,却在大唐势力从朝鲜半岛退出之后,帮助日本走上了独立建设律令制国家的道路。
前 言
有一句名言叫“历史总是重演”。
特别是战争这种人类史上最愚蠢的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发生,真是可悲的事实。
为何人类总是重复战争这种行为呢?
可以举出如领土扩张、经济发展、民族自尊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如同伴的死亡、国家之间敌对关系的持续、地球环境的破坏等很多负面后果也是不言自明的。如果说是因为掌权者醉心于一时的胜利果实而发动战争的话,那么只能断言人类真是愚蠢的生物。
然而,除了由于统治者个人原因而发生的战争之外,在历次战争中可能也存在某些重大的原因。另外,每次战争在拥有共通之处的同时可能也存在各自独特的缘由。当然,在把过去的战争当作故事来观察之时会发现,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因为愚蠢的统治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发动了战争。但是,战争不是掌权者一个人能发动的。事实上,也有国民支持掌权者的决断。而国民支持战争的这种社会状况,在历史中当然也是存在的。如果能够明确历次战争中的主要原因,并搞清楚它们与共通性原因之间的关联,那么我们或许能够找出避免战争的方法。可以说历史学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不过,仅做阐明是不行的,还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问题。只有人类全体都明白了过去那些战争的缘由和之后的状况,才能开始认识到战争是多么愚蠢的行为。
实际上,历史的共通性和独特性在历史研究中也得以运用。在了解遥远过去的战争的真实状况之时,史料不足的情况十分常见。在这种时候,参照最近相去不远的战争概况来对遥远过去的战争进行研究,是弥补史料不足的方法。不过恐怕这个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过去的事物、现象。
但所谓战争,是非常单纯的行为,在打倒对手则获胜、负于对手则败北这样的情景下,战争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日本发动对外战争却遭遇大败的事情,在过去曾有两次。
最近的经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而在遥远的过去则有白村江之战。在这两次大战之间,不能忘却的还有蒙古来袭与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然而,虽然蒙古来袭是前所未有的国难,但被天气变化这一自然现象所救,且战斗只限于北九州沿岸地区,最终以局部受害而收场。另外,出兵朝鲜则因发生秀吉之死这样意外的事态而中止,撤离朝鲜半岛的日军也未受到朝鲜军、明军追击,后以外交方式结束战争。虽然对当地的民众和出征的士兵来说是大事件,但对国家层面的影响则止于最小限度。如此断言或许也会有不妥之处,但客观上是可以这样评价的。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则正如对现代日本人产生巨大影响一样,是具有整个国家性、世界性影响的战败事件。
日本接受GHQ(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的占领统治,并在其指导之下制定日本国宪法;接着缔结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结果就是至今在冲绳仍设有美军基地。在社会上,美国的文化也被强势引入日本;政治、经济也都在美国的影响下展开。虽已历经战后七十年,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依旧,日本也仍处于美国的影响之下。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国家的战败对那个国家来说究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
结合本书所要论述的内容来说,7世纪日本在和邻近的朝鲜三国发生联系的同时,与唐这样的大国爆发战争进而败北的白村江之战,与20世纪席卷了整个亚洲并爆发与美利坚这样的大国的战争而最终战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可以看到存在某种共同之处。当然,科技的进步等细节自然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与大国交战而战败的话,理应不能脱离被对方占领统治这样的战争法则。反而言之也成立,近代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后,根据《马关条约》,清廷被迫接受了承认朝鲜的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并赔偿白银两亿两等条件。然而在日本古代史研究的世界中,完全不存在描述白村江战败之后处于“被占领”状态下的日本的论著。日本虽然战败了,却没有遭到唐军的占领,且与大唐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引入唐朝的律令制而充实国力等观点已是定说。
老实说,这无疑是颠覆了战争常识的看法。这是一种堂而皇之地认为战胜国对战败国没有做出任何要求的观点。但这显然不值得肯定。当然,理论另当别论,若是当真存在如此事实的话,倒也不是什么问题。但上述日本古代史研究的论说并非基于确切事实做出的判断。不得不说其基本上都是从主观地希望当时的历史是怎样的而推导的结论,只是对《日本书纪》中的记载做出了相应的解释罢了。
本书尝试遵从战争的法则对《日本书纪》重新进行解释,看看怎样的历史真相会由此浮出水面。因此,本书将沿着《日本书纪》的时间顺序,描述从日本古代对外战争的白村江之战的前夜开始,经历战败,以及之后天智朝政策的发展,最后直至天智驾崩为止的历史。
另外,虽然一般来说是用“倭国”来表述古代日本的,但“倭国”一语是中国赋予的称呼,并非原本的国名。尽管《日本书纪》等史书中也可见“倭”这样的用语,但这里的训读并非“ワ”,而是“ヤマト”。不过,“ヤマト国”所指的领域随着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现阶段仍很难精准地确定其领域。因此在本书中,笼统地表现其领域时使用的是作为后世用语的“日本”。关于“天皇”称号,则遵从一般说法,到天智朝为止为“大王”,天武朝以后则为“天皇”。只是在引用史料时,遵从原文的表记。敬请谅解。
中村修也,历史、人类学研究科博士,文教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明浩,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东洋史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唐宋时期的经济史、财政史。
前言/5
凡例/10
第一章 通向白村江之路/11
风云变幻的东亚/11
女帝的世纪/14
百济灭亡/18
齐明驾崩/22
中大兄执政/24
《日本书纪》的虚言/26
日本派遣的救援军/31
第一次派遣军/37
第二次派遣军/41
白村江之战/47
战斗的方向/53
第二章 白村江的战败处置/58
从百济撤退/58
冠位二十六阶制/62
郭务悰赴日/66
《海外国记》的记载/70
熊津都督府/75
郭务悰滞留日本的目的/79
防人、烽燧的配置与水城的筑造/83
刘德高访日/88
第三章 筑造朝鲜式山城/92
大野城/92
建设朝鲜式山城的目的/99
长门城/102
高安城、屋岛城、金田城/106
朝鲜式山城的军事意义/110
对马岛的金田城/114
泰山封禅大典/117
守君大石/121
就利山会盟/124
派遣大友王子/129
耽罗/132
唐朝支配周边国家的方式/136
对百济、高句丽的羁縻统治/139
筑紫都督府/143
司马法聪/146
境部连石积/148
第四章 迁都近江
天智回京/154
迁都近江/156
大和地区豪族们的不满/163
新罗使节来访/168
高句丽的灭亡/175
新罗军的动向/186
第五章 通往律令国家之路/193
新罗的反唐政策/193
制定《近江令》/200
天智纪中重复的记载/206
郭务悰率领的二千余人/210
郭务悰再次赴日的目的/214
编造户籍/217
天智朝的人事/222
新律令/229
结语——从史料解释提出问题/234
后记/243
译后记/246
文献一览/251
相关年表/261
索引/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