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剖析了美国学业进步和评价科学素质测评设计系统,全面呈现美国学生科学素质评价结果,审慎分析美国科学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本书对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管理者、科学素质测评与培养领域的研究者、科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以及中小学教师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借鉴作用。
序 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科技实力逐渐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家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科学素质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科技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才能在面对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议题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从而更有效地适应、更好地生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公民,更是未来的国家建设者,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水平成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已经成为科学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际上对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测评已有50余年的历史。目前,世界范围内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项目主要有三个: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测评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IEA)发起的国际数学与科学学习趋势项目(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 Progress,NAEP)。从国际视野看,PISA、TIMSS、NAEP的共同特点在于以评促建,测评的重要目标在于发现影响学生科学素质水平的因素,使得参与国家(地区)认识到自身在科学教育上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对上述三个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项目结果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和解读各国家(地区)的科学教育现状,以及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水平的现状,为更好地提出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方案和对策提供支撑。
本套丛书共有三本:《PISA测评:国际青少年科学素质全景解读》《TIMSS测评:国际青少年科学素质全景解读》《NAEP测评:国际青少年科学素质全景解读》。其中,由于PISA和TIMSS参与国家(地区)较多,课题组在分析过程中基于教育发达程度、各个大洲代表以及GDP等多个角度,选择了15~18个国家(地区)进行分析;至于NAEP,则对其历年数据进行分析。本套丛书的分析数据均来源于PISA、TIMSS和NAEP官网的公开数据,经过课题组的再整合、再分析,最终将提炼的精华呈现给大家。
在本套丛书即将出版之际,感谢PISA、TIMSS和NAEP所有工作人员的辛劳以及公开分享各类数据的无私!感谢中国科普研究所各位领导和所有同事的指导、支持与帮助!感谢参与本套丛书工作的所有课题组成员!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支持!
感谢关心和支持本套丛书出版的所有人!
由于著者水平能力有限,纰漏难免,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共同努力推进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
李秀菊,教育学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李高峰,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章 NAEP:目标和设计/1
第一节 NAEP科学素质测评的目标/2
第二节 NAEP科学素质测评的设计/16
第二章 NAEP样本的背景调查/64
第一节 学生问卷/65
第二节 教师问卷/71
第三节 学校问卷/79
第四节 NAEP测评数据下载与题目编码/86
第三章 4年级科学教育测评分析/98
第一节 4年级学生1996~2015年的科学总体成绩/98
第二节 4年级学生1996~2015年各学科成绩/102
第三节 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105
第四节 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124
第五节 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137
第六节 学生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150
第七节 小结/164
第四章 8年级科学教育测评分析/170
第一节 8年级学生1996~2015年的科学总体成绩/170
第二节 8年级学生1996~2015年各学科成绩/173
第三节 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175
第四节 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196
第五节 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206
第六节 学生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214
第七节 小结/235
第五章 12年级科学教育测评分析/242
第一节 12年级学生1996~2015年的科学总体成绩/242
第二节 12年级学生1996~2015年各学科成绩/245
第三节 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246
第四节 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261
第五节 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282
第六节 学生家庭方面的影响因素/301
第七节 小结/316
第六章 启示与建议/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