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期的李尤是东汉铭赋传世作品最多的代表文学家之一。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李尤生平研究。就相关生平事迹文献记载分歧处一一考辨,并梳理李尤交游情况,最后以李尤年谱简编作结。下编为李尤作品研究。首先对李尤作品进行细致考辨,继而辑佚李尤作品,对李尤作品的完整化有所推进。书中在弄清李尤所有作品情况基础上详细校注,分析李尤作品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搜集整理历代对李尤其人其文评价资料,以便更清晰、全面地呈现真实的李尤。
序
赵逵夫
西周、春秋时代是四言诗最繁荣的时期,《诗经》是四言诗发展的高峰。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开头说:“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这是说战国时相对稳定的南方楚地在此前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营养,创造出骚体诗,达到上古诗歌创作的又一高峰。当时的北方则因为奴隶制社会结构方式和礼乐制度瓦解,思想家们对社会如何达到新的统一和重新统一以后如何运行表达各种看法,体现为诸子散文和史传文学的空前繁荣。到了政治中心仍建于北方的汉朝,文学创作上诗歌仍未成为主流,但受到楚辞、楚赋和几百年中散文创作语言经验的影响,在诗歌由四言和骚体向五言转变的过程中,赋的创作达到繁荣的同时,介于诗、赋、文之间的一些文体也空前活跃起来。《后汉书·桓谭传》末尾言桓谭“所著赋、诔、书、奏,凡二十六篇”。《冯衍传》末尾言冯衍“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五十篇”。此下如崔骃、张衡、马融、蔡邕等人后均列其所著诗、赋、铭、颂、诔、表等之篇数。《文苑列传》二十二人之传末也列出以各种文体所作文字之总篇数。可以看出,东汉之时不仅文体分类不少,介于诗、赋、文之间的体裁如颂、铭、祝、诔等也都很盛行。这似乎反映出诗歌由四言向五言过渡阶段的一种酝酿,反映出人们对句子单纯又缺乏变化的四言诗的不满和从各个方面的艺术探索。
从这个角度来看,东汉中期的李尤是这一段文学发展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人物。《后汉书》卷八十上《文苑列传上·李尤传》言李尤“少以文章显。和帝时,侍中贾逵荐尤有相如、杨雄之风,召诣东观,受诏作赋,拜兰台令史”。则本是以文起家的。传末言“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凡二十八篇”,所涉及体裁也不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尤在铭的创作上很突出:一是在汉代作家中他创作的铭传世数量最多,这一方面说明他创作的铭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时和后代对他所作铭在内容、思想、艺术等方面的认可;二是李尤在铭创作题材的开拓上,也是首屈一指,如关隘方面的《鸿池陂铭》《函谷关铭》,关于下层社会日常劳作的箕、杵、臼等,将铭这种文体的运用范围由上层社会的礼仪习俗拓展到对下层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反映;三是同一题材范围创作的系列化,如兵器铭、城门铭之类;四是有些赋、铭两种文体同题共作,如《东观铭》《东观赋》,《平乐馆铭》《平乐观赋》(平乐观亦作平乐馆,《文选旁证》卷三有辩证),《德阳殿铭》《德阳殿赋》等。所以说,李尤是东汉作家中比较特别的一位,又是带有时代特色、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然而对这样一位作家以往关注的人并不多,专门研究李尤与李尤作品的论文极少,近一百多年中,也就是十多篇,研究他的专著更无一本。
彭春艳在出版了《汉赋系年考证》之后,又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李尤研究》。事实上,正是由于她在完成《汉赋系年考证》的数年当中,认识到了李尤及其创作值得关注,对有关李尤生平与创作的文献做了些搜集整理,所以在前一书完成之后即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并对有关材料做进一步的搜集整理,最后完成这部书。
《李尤研究》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李尤生平研究。作者就文献所载李尤生平事迹的七个分歧点(包括名、字、籍贯、诏作东观及作赋铭时间、拜谏议大夫时间、参与撰写《汉记》时间、出任乐安相时间)进行考辨,继而梳理李尤交游,最后以李尤年谱简编作结。
下编为李尤作品研究。古代文献中曾有七篇他人之作被误认为李尤之作,前人虽有所考订,但明清时人所编文集中仍有误列于李尤名下者,学者称引中常出现混乱。本书首先对李尤的作品进行认真考辨,误归于他名下的他人之作先排除之。其次对于传世文献中李尤之作因篇名之误一篇变为两篇和分归在两种文体中的情形加以考辨。如考定《安残铭》《安哉铭》《陶器铭》的篇名当作《铭》,宋代任广撰《书叙指南》卷十六《涂抹颜色·方位》部分所言《景阳殿铭》当即《德阳殿赋》,有的文献所载李尤《阳德殿铭》文字,其实也是《德阳殿赋》中文字,等等。常有一些学者研究哪个作家,便把某些文献中误认为这个作家的作品,全往这个作家身上堆。彭春艳抱着科学的态度,尽可能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李尤以及他的创作状况。这是很难得的。
在校勘中也做了不少有意义的工作。如考定《骇具错剑》的篇名实当作《駮具错剑铭》之类。同时对部分铭文缀合,以便尽可能展示原作内容。《明堂铭》《牖铭》《钲铭》《弧矢铭》《盾铭》《几铭》《笛铭》等均有缀合。另外,又辑得佚文赋四篇、辞祝一篇、铭文存目十一条、散句一条。鉴于在文献转载和传抄中李尤较多作品名称不统一,作“李尤作品异名考辨表”。
本书对今日所能见到的可以肯定为李尤的作品作了校注。校勘上,首先梳理出李尤集各种版本的流变脉络。因为文本的复杂性,采取不同作品分别确定底本的原则,全书不局限于同一底本;在底本的选择上遵循从先、从全、从优的原则。
在对作品异文的考订上也多有收获。如《平乐观赋》“南切洛滨,北陵仓山”中的“仓山”,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卷一百一十八《李兰台集》作“苍山”。费振刚等《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第580页)释为“仓山,青山”。龚克昌《全汉赋评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第371页)亦释作:“仓山,青山。‘仓’通‘苍’。”本书据《水经注》卷二十六《沭水》注“沭水自阳都县又南会武阳沟水,水东出仓山,山上有故城,世谓之监官城,非也。即古有利城矣”;又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利城在徐州,远离洛阳,而苍山则在云南境内,故确定平乐观不可能北邻苍山和仓山,应该是北邻芒山。上文为“南切洛滨”,其“洛滨”为实指,故下文不当是泛指性之青山,而是确指芒山。不作“苍”“仓”,而应作“芒”。“苍”与“芒”形近而讹,“仓”与“苍”音同形近而讹。
本书之注也颇有纠前人之谬者。如《平乐观赋》“或以驰骋,覆车颠倒”,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第193页)、《全汉赋校注》(第580页)释为“有时表演驰骋状时,(因失误,致使)人仰车翻”。然结合此处描写乐舞百戏技艺高超,不当写其失误,故注释为:“此处指技艺出神入化,在马车高速行进时能侧翻(一边车轮着地)、反向(车头车尾互换,倒退)驾驶。和林格尔东汉时期墓葬壁画中《舞乐百戏图》有独轮车表演,覆车颠倒抑或独轮车表演时表演者灵活转换车轮或身体方向,或进或退,或左或右,甚至连车带人翻转、反转。”这样,与上文的“戏车高橦,驰骋百马。连翩九仞,离合上下”,下文的“乌获扛鼎,千钧若羽。吞刃吐火,燕跃鸟峙。陵高履索,踊跃旋舞”等描写相合。
在考辨生平及校注作品的基础上,对李尤作品题材内容、思想主旨、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地位进行综合分析,揭示李尤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书末有两个附录,一是列出历代评价李尤其人其文的资料,以便能更清晰、全面地呈现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李尤;二是对《古鼎铭》进行校注。
《李尤研究》系基础文献研究,但也体现出彭春艳对于东汉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认识。本书对汉代作家研究具有参照作用,对细化认识东汉作家创作的特色和东汉文学发展的整体状况也是有意义的。
当然,作为对于以往很少有人关注的作家的研究,其中肯定有不足之处。如能因此书而引起学者们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也是汉代文学研究的一件大好事。
二〇一九年元月九日于滋兰斋
彭春艳,中国古代文学博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绪论1
上编 李尤生平研究
第一章 李尤生平考辨11
一 生平记载文献11
二 文献记载分歧考辨11
三 李尤交游考25
第二章 李尤年谱简编31
下编 李尤作品研究
第三章 李尤作品考辨39
一 他人作品误属李尤者39
二 本人作品误归类型者42
三 作者不能完全确定是李尤者44
四 李尤散佚作品辑证45
五 李尤作品异名考辨表53
第四章 李尤作品及流传69
一 作品类型及数量69
二 作品集卷数70
三 集本载录李尤作品70
四 现存李尤集版本、馆藏及源流75
第五章 李尤作品校注85
一 赋85
1.函谷关赋85
2.平乐观赋97
3.长乐观赋109
4.东观赋110
5.德阳殿赋114
6.辟雍赋120
7.果赋126
8.七叹127
9.七命134
二 铭134
1.洛铭135
2.京师城铭137
3.鸿池陂铭137
4.函谷关铭139
5.孟津铭142
6.辟雍铭144
7.明堂铭144
8.平乐馆铭146
9.高安馆铭147
10.德阳殿铭148
11.永安宫铭150
12.东观铭151
13.太学铭153
14.云台铭154
15.阙铭155
16.上林苑铭156
17.穀城门铭156
18.上东门铭157
19.中东门铭158
20.旄城门铭159
21.开阳城门铭160
22.正阳城门铭161
23.小苑门铭162
24.津城门铭164
25.广阳门铭165
26.雍城门铭165
27.上西门铭166
28.夏门铭167
29.堂铭168
30.室铭170
31.楹铭171
32.牖铭171
33.门铭173
34.井铭173
35.灶铭175
36.武库铭175
37.钲铭177
38.良弓铭178
39.弩铭180
40.弧矢铭181
41.铠铭181
42.盾铭182
43.宝剑铭184
44.戟铭186
45.弹铭187
46.鼎铭189
47.樽铭189
48.杯铭190
49.盘铭191
50.盂铭191
51.铭192
52.豐侯铭193
53.羹魁铭194
54.屏风铭195
55.匮匣铭196
56.卧床铭197
57.床几铭198
58.几铭199
59.席铭200
60.镜铭201
61.薰炉铭202
62.金羊灯铭203
63.箕铭204
64.漏刻铭205
65.权衡铭208
66.鞠城铭208
67.围棋铭210
68.壶筹铭211
69.博铭212
70.舟楫铭212
71.天軿车铭213
72.小车铭214
73.鞍铭217
74.辔铭218
75.马箠铭219
76.钟簴铭220
77.琴铭221
78.笛铭222
79.书案铭223
80.经桡铭224
81.笔铭225
82.砚铭226
83.读书枕铭228
84.金马书刀铭229
85.冠帻铭230
86.文履铭231
87.错佩刀铭232
88.駮具错剑铭233
89.麈尾铭234
90.灵寿杖铭234
91.印铭236
三 歌237
1.九曲歌237
2.武功歌238
第六章 李尤作品分析与评价239
一 题材内容239
二 思想主旨255
三 艺术特色264
四 文学史地位268
附录一 李尤其人其文之评价资料汇编271
一 古代271
二 现当代273
附录二 《古鼎铭》校注276
参考文献278
后记287
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