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史实角度,全面翔实地记述了福建武平武东镇的风情、风物、风光、风俗,系统地反映了武东镇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全书分为七章,分别讲述武东人民的红色革命史;记载了武东镇名山大湖、古建风貌;记述了武东人对质朴淳古的习尚习艺的传承与发展;介绍了武东的学士文豪及山歌技艺;陈叙武东教育的蓬勃发展;反映了武东人深深的故乡情结;着重介绍党政军教科文卫领域的杰出人才。全书充分展示了武东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的勤劳和智慧。
序 一
王光明
为一个偏远乡镇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著书立说,《梁野东风——武东印记》的出版不仅是地方有识之士的创举,也是新时代政通人和的见证。
在中国三万多个乡镇中,福建省武平县武东镇表面上是一个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存在。这种默默无闻、无足轻重的状况,首先是由于它与许多“小地方”一样,一直处于无名的状态:虽然乡制始于西周,但隋唐以降直至清末,正如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中所揭示的那样,封建帝制实际上并未在广大乡村社会建立起垂直的统治格局,它们千百年来一直处于自然村落的状态,治理这个“小社会”,依靠的主要不是法典、官宦,而是村(族)规民约和乡绅长老。因此,就像本书中练良祥先生在《武东镇建制沿革》中追溯的那样,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武东”实际上是武平县一个没有行政边界的方位,须到20世纪30年代,“武东区”才作为有明确边界的行政区域在年轻的苏维埃政府诞生。
但即使进入20世纪,现代制度开始对乡村进行规划和管理以来,武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处于归属无定的状态:不是被切成两块分别并入十方和中堡,就是分成丰田和六甲两个行政单位。为什么武东的行政规划摇摆不定?除了社会转型和政策变化的因素,恐怕原因还是地方特色和支撑性产业的匮乏。客家人落脚生存的闽地之西,本来就是穷乡僻壤;而在武东,除了人均不足一亩的山地之外,几乎没有发展规模性产业的资源:在我对20世纪70年代的记忆中,武东公社甚至不如十方和中堡两个近邻,它们至少在矿产和林业资源方面要优越一些。
或许有人认为这不是生存发展的理想之地,但以客为家的客家人不仅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以大地群山一样的沉默,显示出平凡生命奇异的坚毅与庄严,而且以一个个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诠释着客家民风民俗的精神魅力。其中最值得重视和珍惜的,就是以“耕读传家”为本的生存定力。你看看林善珂先生写的《古代武东书院概述及崇文书院简介》,武东古代书院、书屋竟然比现在的小学还多,光四维一个村就既有知名的观成书院,又在雷公井、大窝里建有书屋和学堂。有这样崇尚文明、敬畏知识的传统,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培英书屋,会走出王贵生先生这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平县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就自然是情理之事了。王贵生先生是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的,那时他已经与童养媳妻子结婚,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我读过他自印的传记《记忆的容颜》,他那完全称得上悲壮的求学经历,让我又心酸又骄傲。
最值得注意的,当然是清康熙三十八年举人林宝树先生。在闽、粤、赣三地客家人中,不知林宝树其人的或许有之,但不知道《元初一》的,肯定少之又少。我们客家儿童在没有听说过子曰诗云、唐诗宋词之前,就已经在背诵他这本方言写成的启蒙读本了。林宝树的意义实际上远不止创造了用客家方言写作的奇迹:他不仅仅是耕读传家的客家士子的榜样,甚至不仅是进退有据的传统读书人的典范。在传统中国读书人人生与事业格局之外,他探索了另一种面向民间社会安顿身心和建功立业的方式。
林宝树中举后被选授海城知县,究竟是敬谢不赴,还是赴任后打道回乡,现有的史料不甚清晰,似乎也无从稽考。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无论是不赴任,还是赴任后辞官返乡,都体现了一个读书人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第二,传统中国的读书人,历来奉行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仕途不畅无缘施展政治抱负时,以退为进,隐居于田园和诗赋书画之中,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成。但林宝树归隐故土,仍然找到了运用知识服务广大社会的方式,既保全了人格,又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个人非常敬仰不求闻达、外朴内刚的林宝树先生,他表现了传统客家读书人非常可贵的品格,不只因为他战胜了封闭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在拥挤的科举道路上脱颖而出;而是崇敬他不忘初心,经过心与脑的运用所形成的独立精神和强大的内心定力,为了自己的内心信念,不要说功名利禄,即使面对人生悲剧,照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气质,像一种基因的遗传,从古至今,成为一代又一代梁野山下读书人共同的印记。譬如文化前辈林默涵先生,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身不由己处于现当代文坛的是非旋涡中,骨子里仍然是初心不改、富贵不移的客家人本色。我敢于这样评价林默涵先生,是因为与他认识并有过不浅的交往。那是1981年至1983年我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修和帮助工作的时候,我与他在他北京沙滩文联办公室有过好几次难忘的交谈,他还好几次让秘书寄邀请函和打电话,让我出席过包括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等重要的文化活动。那时我也是年轻气盛,不十分在意他对小老乡的亲切关怀和宽厚大度,竟当面表达不同的文学见解,也没有接受他要我评论电影《喜盈门》的任务。但是私心里,却一直对他怀有一种特殊的尊敬:他曾与我谈到过当时主要中央领导让他主持整个文艺界的情况。我知道,如果不是客家读书人秉性使然,像当时一些文坛要人那样跟着潮流改变自己的文艺观念,随波逐流,见风使舵,我的林伯伯是会担负更重要的职责的。
我深深感到无论读书还是不读书的客家人,似乎都有一股倔劲,爱认死理,面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不擅(更准确说是不愿)通融,随机应变。这是长期被封闭而艰辛的生存环境和民俗民风交融塑造的一种执着自恃的性格,积极与消极的发挥正如一种性情的两用,全看能否得到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从好的方面说,它是自信与定力,对心中认定的东西执着如一,不改初衷,不计得失。而在不经头脑的情形下,却是一种盲目的力量,拿客家话说是一种“蛮”力,或者安贫乐道,不思进取;或者热情与力量用错了方向。这就是客家文化要把“耕读传家”作为安身立命根基的原因,光是拳头硬、力气大、能吃苦会劳作是不够的,力气还必须用在正道上,因此必须通过知识和文化的力量训练我们的反应能力,用崇高的价值观指引我们的人生。
《梁野东风——武东印记》全面展现了一个客家乡镇的历史与现实,让我们能够更好了解自己的历史,看清未来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是新时代政通人和的见证,也是通过历史与现实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
是为序。
2019年7月18日于北京四季青
序 二
练良祥
仰望梁野山,沐浴东坡风。《梁野东风——武东印记》一书终于要付梓了,我们也终于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松了一口气。有点小欣慰,有点小欣喜。
武东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然地不广袤,人不众多,物产也尚欠富饶,但她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从这里走出去的文史专家、科技翘楚、革命志士,不胜枚举。
中华传统文化有句俗语云:盛世修志。我们国家正当盛世,我们的乡镇也躬逢前所未有的发展发达的时期。为此,我们镇的有识之士、旅外乡贤乡亲乡友们,向镇党委、政府建议:为存史、资政、团结、育人需要,为向社会各界展示武东的风物、风光、风情、风俗,亟须搜集武东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成一册,让我们镇的人民和诸生后辈捧读之后,知我武东、爱我武东,增强自信和自豪,激发爱家、爱乡、爱国之情怀;让镇外的贤达朋友们,披阅之后,对我们的家乡有所了解、有所钦敬、有所爱慕,并由此生发为其发展、发达施以援手,并为之鼓与呼之心。由此可见,其意义非凡。
戊戌年季冬,镇党委、政府动议编辑此书,历经半年多的动员征稿、田野调查、整理编辑,终于成书。力主史实、以史为鉴,是贯穿于本书的准线,由此而展开的是历史事件的起因、历史人物的况貌、历史真实的脉络,营造出浓郁的沧桑感、获得感。思想的锋芒与情绪的感染聚焦于历史,又生发出勃勃生机。这就是我们编写此书的初衷。在这里,我要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尽心尽力出版本书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鼓励支持出版本书的各级领导、镇里的有识之士、旅外乡贤乡友,向为本书出版付出巨大辛劳的编辑诸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由于时间仓促和编辑力量所限。本书肯定存在不足之处,也存在诸多缺点。在此敬请读者诸君见谅并不吝赐教指正。
是为序。
己亥年盛夏于寒舍
福建省武平县人,历任武平县中赤乡人大主席、永平镇人民政府镇长,现任武东镇党委书记,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注重乡村文化建设,致力于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积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红风
苏维埃时期武东的革命斗争 维文/003
苏维埃时期武平县革委会和中共武平县委驻地
——陈坑村古民宅“中书第” 何雪珍 饶稳祥/00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中间堂 王胜祥/009
追忆闽西义勇军武平支队活动片段 林日基 蓝大仁/012
中正区人民民主政府被匪袭击前后情况 林日基/014
红军标语,红色记忆
——武平县武东镇安丰村“竹阁流徽”厅堂红军标语历史背景简介
江禄全 何雪珍 廖镜生/017
开国将军林伟 建子/020
廖步云将军 毅八/022
廖步云将军走向革命的心路历程 刘勇汉/023
武平早期革命者邹济苍 刘勇汉/02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朱发古/029
革命烈士林营妹 维文/031
血洒湘江的勇士——王拔奇 进中/033
绝命后卫师幸存者——邹勇三 刘勇汉 林伟辉/035
女革命志士林客嫂/038
革命战争年代的林日基同志 王闻福/040
王嘉奇其人其事 王麟瑞/042
古迹追寻
武东镇建制沿革 练良祥/049
“袁畲”考 袁轲/051
客家名村,“双星”闪耀 林东祥/053
四维村的由来 王闻福/058
车头坪溯源 饶正英/060
远明的起源及历史沿革 王胜祥/062
梁野山南坡的生态福地——教文村 林承炎/064
藤岽岭上的古道 王麟瑞/066
安丰村官道和红色通道 廖海宏/069
武平古地图中的武东地理位置/070
陈坑仙人桥 饶志龙 饶亮金/071
鼎新桥 进中/072
上畲水口石拱桥 王天喜/073
安丰古建筑荫桥 廖海宏/074
武东丰田樟树桥 王毅元/075
青龙桥 维文/078
永济桥 王秋萍/079
远浆古道及其岭坳上的“安善亭” 王胜祥/080
上畲畲心亭 王天喜/083
四维饭罗塘乐成亭 维文/084
茶亭与施茶 饶稳祥/085
天马寨——云深不知处的千年民防设施 朱金昌/086
四姑寨传说 刘永启/089
桂花居 王华荣/091
安然居 进中/092
时阳居的今与昔 朱金祥/093
四维村贞节牌坊 维文/095
陈埔的文胜“贞节牌” 饶志龙 饶亮金/096
武东丰田王氏家庙 王麟瑞/097
廖氏安丰总祠简介——祠堂及堂号 廖祺道/099
漫说武东祠堂前的石桅杆 维文/101
王均德墓、王均德妣林氏太婆墓 王麟瑞/103
太平山妈祖庙 维文/104
白莲古寺 廖祺道/106
武东长安山庵庙 刘荣昌/108
丰田仙岩山古寺庙 王胜祥/110
四维雷公井华光宫 王闻福 王贵生 王天汉/112
凹堂庵的由来 朱福粦 朱耀胜/114
六甲邹屋天主教堂散记 温正恭/115
忆六甲三芳的妈祖庙 温正恭/117
四维左田三层宫 进中/119
村民的守护神——伯公/120
林氏家训家规/123
王氏祖训、族规/124
安丰廖氏族训族规——特具一格的族规 廖祺道/126
饶氏祖训十则/129
武东公社青年林场——金山塘 林建华/131
六甲湖今昔 王麟瑞 王闻福/134
四维阳阴角天然石井与瀑布 胡继红/137
古风今采
武东传统美食/141
腊猪肉/144
请客席位趣谈 王增能/145
流传武东的民间谚语、俚语、俗语、歇后语、歌谣/151
武东陈坑村流传的客家谚语 饶金胜/160
四维村悠远佛香 维文/164
斗笠的制造工艺/166
造纸术里的一朵奇葩——做草纸 建子/168
布鞋的制作 钟奇招 邹崇光 王文廿/169
话说“蓑衣”/170
漫话武东客家人的木屐 罗炳星/172
踏碓 四维/174
钉砻/175
编织谷笪的方法 兰成芳 兰李福 温兆福/177
编“簸箕”的技巧 邹崇光/178
“墭”的编织 饶加林 刘荣昌/179
圆木用具的制造 钟日风 蓝春彬/180
藤椅之乡——张畲村 朱金昌/181
龙灯 林曦/184
舞狮/186
武东船灯 吴子荣/187
马灯舞 刘国仁/190
方言竹板歌 王三妹 王福荣 温启坤/192
扑棋的玩法/194
忆儿时“扎马灯” 饶正英/195
漫说挖冬笋的苦与乐 林勇桢 林亮明/197
趣谈武东农村古时建新房习俗 野草/199
客家与畲族的关系 王增能/202
“上梁”习俗 刘志和 邹崇光/208
闲话武东民俗门、房、灶的“宜”与“忌” 四维/209
武东的禁忌习俗/212
武东婚嫁丧葬习俗 王闻福 王麟瑞/220
武东乡闹元宵习俗 温兆铭/226
武东民间的酿酒习俗 林玉声/227
三峙村求福山的打醮习俗 吴子荣/229
崇獐习俗 兰永福 兰胜生/232
听老人讲那过去的绒家 力夫/233
武平民间掌故二则 廖建安/235
文化之乡
林宝树先生传略/239
元初一/242
闽西客家话词汇宝库
——林梁峰著《一年使用杂字》 林建明/254
平民文化的赞歌——林宝树与《元初一》 林善珂/264
匍匐在文化巨人的脚下
——写在《图说元初一》出版之际 钟德彪/270
《元初一》所反映的闽西客家村落社会 刘大可/273
永远的村庄 邱云安/283
光泽县发现133年前的《一年使用杂字》 兰玺彬/285
文坛宿将林默涵 林曦/286
林默涵诗选/289
文艺理论家林默涵随访记 张惟/293
林默涵与福州林氏试馆 林东祥/297
常青馥郁的桂花树
——林默涵杂文集《狮和龙》印象 林东祥/299
知名学者朱大可先生 力夫/301
博士生导师王光明 四维八德/304
武东人的“信天游”——武东客家山歌 林善珂/306
武东山歌选辑(一)/309
武东山歌选辑(二)/315
武东山歌选辑(三)/320
武东山歌选辑(四)/322
武东山歌选辑(五)/324
武东山歌选辑(六)/326
教育之乡
古代武东书院概述及崇文书院简介 林善珂/331
培英书院 林建华/334
四维观成书院 王麟瑞 王闻福/336
三松书院话沧桑 饶稳祥/338
培英书屋 王贵生/340
文化学堂 王大仁/341
安丰新文堂书院 廖祺道/342
崇德又尚文 一村两书院 林福堂 林锦华/343
旧时的高小毕业典礼 吴瑞书 吴桥春/345
尊师重教 奠基未来
——武东镇打造教育之乡侧记 李永达/346
武东教育回眸 林建华/348
丰田中学,我少年梦的圣地 林谊华 王灵妹/352
忆母校六甲中学
——写在母校武东(六甲、丰田)中学50岁生日之际 林文峰/355
记印乡愁
武东镇最高山峰梁野山 袁轲/361
清康熙己卯科举人林光阶水口石屏题诗/365
福州林氏“试馆记”发现珍贵资料 林东祥/366
陈三姑妙手回春 周文根/367
杉树窿里扒出三担花边(银圆)的传说 饶志龙 饶亮金/369
萧满姑古墓的传说 廖祺道/370
“二百五”的来历 力夫/372
礼文古请先生吃鸭肉 蓝文肖 蓝盛田/373
乾隆与地理先生的传说 刘增添 刘荣昌/374
“不愿帮人,该苦” 林启生 林振声/375
蓝公玉田之盛德与机智 廖建安/376
从一张老照片想起的
——记盲人林嘉彬二三事 王麟瑞/377
远去的少年——诗与故乡杂忆 林德荣/379
爱犬“巴克” 郑文宽/382
乡愁 林亚狮/386
难忘的四维大窝里自然村 郑文宽/388
人物春秋
著名文史专家王增能 榕生/393
忆增能 谢重光/394
王增能先生二三事 袁轲/397
刘乾开 李永模/401
清华大学教授林福宗 林文峰/403
我岳母是潮汕“学佬嫲” 进中/406
外交部前驻外大使廖金城 王闻福/408
林上金 建子/410
人民信任的医生
——记神经外科专家林元相教授 朱榕/411
弄潮儿向潮头立
——记拓岩创始人朱田祥先生 力夫/415
编后记/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