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生态难题,我国也深受其害。中国社会科学院荒漠化治理课题组经过20年的跟踪研究,填补了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缺席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空白。全书以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1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的结项成果为基础,分为总论、分论和展望三个部分,深入分析了我国荒漠化现状态势、成因机理、治理举措与治理成效,系统梳理了我国主要荒漠化地区的治沙经验,并全面展望了未来我国荒漠化治理面临的挑战、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和保障政策。
前 言
荒漠化是全世界关注的生态难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干旱危机加剧,土地荒芜的速度也在加快。在中亚、非洲、澳洲和北美等全球主要沙漠及其周边广大地区,荒漠化已经严重威胁到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尽快遏止荒漠化迅猛蔓延的趋势,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把治理荒漠化作为一项全球性的重大环境和社会经济议题列入了《21世纪议程》。随后,有100多个国家于1994年在巴黎签署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治理荒漠化的公约》。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治理荒漠化的统一行动。
我国也是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尤其是在北方和西部广大地区,荒漠化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荒漠化引发的沙尘暴天气愈演愈烈,不仅使北方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也对当地及周边区域,包括首都北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特别严重时,我国北方的沙尘暴还向东波及韩国和日本等东亚邻国,甚至影响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损。因此,治理荒漠化及沙尘暴不仅是一项重大的生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
为了探讨荒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本书研究人员先后于2001年、2002年和2013年三度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和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资助,历经近20载,从荒漠化及沙尘暴形成机理和治理政策角度进行协作攻关和系统跟踪研究,开了我国社会科学学者参与荒漠化治理研究的先河。本书就是这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书中提出的 “人地关系恶性反馈”荒漠化机理学说与“禁牧移民还草”荒漠化治理政策,得到了20年来实践的验证。近期卫星照片显示,我国原有荒漠化地区植被大面积恢复。有关统计表明,北方地区沙尘暴也明显减弱。中国荒漠化治理成效举世瞩目,这归功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及地方有关部门的积极投入、广大沙区人民的不懈努力,同时也凝聚了一大批科研人员包括本书课题组成员的辛劳与智慧。希望这一成果的出版有助于推进我国荒漠化防治与可持续发展,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范例。
本书分为三篇共二十一章:第一部分为总论篇,主要阐述我国荒漠化总体现状、过程机理、治理模式等;第二部分为分论篇,主要阐述我国荒漠化主体地区现状、治理措施与成效等;第三部分为展望篇,着重阐述我国今后荒漠化治理目标、路径与政策等。撰写分工如下。刘治彦:前言、第四章、第五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及后记;黄顺江: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九章、第十章及附录;宋迎昌: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样本三、第三节和第四节)、第八章和第十一章;李红玉:第六章(第一节)、第七章(第二节样本五)和第十三章;袁晓勐:第七章(第二节样本一);侯京林:第七章(第二节样本二);于怡鑫:第七章(第二节样本四);盛广耀:第七章(第二节样本六);寇子明:第十二章;李萌:第十四章;张莹:第十五章;黄育华:第十六章;梁尚鹏:参与第九章撰写;王京:参与第十三章撰写及制图。
由于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角度系统研究荒漠化与沙尘暴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本书只是初步的探索,且研究时段较长,各章节是在不同时期完成的,难免存在一些不妥之处,希望得到同仁和社会各界的批评与指正!
著 者
2019年8月于北京
刘治彦,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党委委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迎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黄顺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治理、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理论。李红玉,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城市政策与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第一部 分总论篇
第一章 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
一 自然环境条件
二 地区开发进程
三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
第二章 荒漠化现状与演变态势
一 荒漠化土地面积与结构
二 荒漠形成与发展过程
三 荒漠化演变动态
第三章 荒漠化影响因素分析
一 荒漠与荒漠化的本质
二 影响荒漠化演变的基本因素
三 影响荒漠化演变的主导因素
第四章 荒漠化机理分析
一 荒漠化机理学说评述
二 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三 不合理农牧业经济活动与荒漠化形成的关系
四 荒漠化与生态环境退化的恶性反馈
第五章 荒漠化治理策略
一 制定治理对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 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总体策略
三 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转型及调控途径
四 荒漠化治理的技术途径
五 荒漠化治理的政策体系
第六章 荒漠化治理模式
一 国外荒漠化治理模式综述
二 国内荒漠化治理模式总结
三 国内荒漠化治理模式述评
第七章 荒漠化治理样本
一 样本点选取的依据
二 样本点实地调研分析
三 荒漠化治理样本的系统总结
四 警惕我国北方荒漠化治理中的生态破坏
第八章 北京沙尘暴成因及治理途径
一 北京沙尘暴的形成及源地变化
二 北京沙尘暴的成因及趋势判断
三 北京沙尘暴治理的经验教训及治理新途径
第九章 荒漠化治理措施
一 政策措施
二 治理工程
第十章 荒漠化治理成效
一 治理效果
二 治理成效综合分析
第二部分 分论篇
第十一章 科尔沁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一 区域概况
二 荒漠化基本态势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五 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呼伦贝尔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一 区域概况
二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五 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 浑善达克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一 自然状况
二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三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四 主要措施及治理成效
五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第十四章 毛乌素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一 区域概况
二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 政策建议
第十五章 库布齐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一 区域概况
二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 政策建议
第十六章 阿拉善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一 区域概况
二 荒漠化现状及态势
三 荒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四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政策建议
第十七章 柴达木及长江源地区荒漠化态势与治理成效
一 区域概况
二 荒漠化演变过程与现状特征
三 治理措施与成效
四 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第三部分 展望篇
第十八章 荒漠化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系统治理规划,各项举措衔接欠佳
二 治理任务仍然艰巨,治理难度将会加大
三 治理成本快速增加,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四 后期管护有待加强,治理效果亟待巩固
五 农业用水过度扩张,生态用水问题凸显
六 生态经济发展滞后,高层专业人才匮乏
第十九章 荒漠化治理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 新时期荒漠化治理的总体思路
二 新时期荒漠化治理的基本原则
三 新时期荒漠化治理的总体目标
第二十章 新时期荒漠化治理策略
一 因地制宜规划,分区系统治理
二 收缩农牧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三 整合治理工程,构建治理体系
四 完善市场机制,发挥社会潜力
五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永续发展
第二十一章 完善荒漠化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 理顺荒漠化治理组织机构设置
二 制定荒漠化地区系统发展规划
三 完善草原产权林权制度
四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
五 加强水资源“开源节流”
六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
七 加快发展沙产业
八 大力发展风光发电产业
九 着力提高教育科技水平
十 控制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规模
十一 建立荒漠化防治特区
十二 强化对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管理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会议合影
附录二 野外考察照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