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经济史领域研究者对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掌握相对欠缺,这不仅有碍对经济史做深入的研究,也严重割裂了经济史与经济学之“源”与“流”的关系,更影响对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修正和补充。本书充分考虑从历史学领域迈过经济学门槛的难度,在满足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尽量通俗化,为非经济学专业背景的经济史研究者开一扇思路之窗。书中从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出发,分10章介绍国民收入核算、消费与储蓄、投资理论、货币供给理论、货币需求理论、利率理论、国民收入决定、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主要内容。
致读者
这本书是写给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经济史研究者的宏观经济学入门读物(这句话有点绕),对拥有经济学学术背景的同行用处不大。考虑到经济史研究者大多是文科生出身,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书中涉及高等数学的推理过程几乎都被我“屏蔽”了——或者合理绕过,或者用“可以证明”搪塞过去。现在书中用到的数学知识都是高中水平的,真的不难,有点耐心即可读懂。
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经济史研究者为什么要掌握经济学呢?在此谈谈我自己的体会,仅供参考。我是历史专业出身的,念了7年历史学专业。1995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读经济史专业,从此开始学经济学,如今已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毕业20多年了。南开大学的经济史研究是在经济学框架下做的,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当年我的导师刘佛丁先生总是叮嘱我,每当确定一个研究题目,就必须寻找一个基本合适的经济学理论框架,把这个合适的理论框架作为分析工具,而不是仅凭聪明才智对经济史上某一问题中的逻辑关系做朴素的解释。显然,导师是在对我提出要求:首先把经济学弄懂,然后才能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学经济史。当时虽然不能完全领会导师的意图,但出于对导师的尊重,还是拿出百分之百的劲头去学经济学。诚然,对于历史学专业出身的人来说,经济学确实不好学,花大力气也未必能真正学懂,且不说还有高等数学这一门槛的问题……
学习经济学的艰苦先按下不表,且说入门之后的受益。具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第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有了逻辑框架式的分析工具,分析思路清晰明了,避免了从前漏洞百出的尴尬。例如,研究某国经济史中的出口问题,首先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理论框架。理论告诉我们,出口的影响因素有三:外国收入(别人的购买力大小)、汇率(换算成外币表示的价格高低)和外国的进口关税(会在商品上加价多少)。这个逻辑关系的前提假设为:该出口国产能很大,供给没有问题,能成交多少取决于需求。前提不存在,逻辑关系就不存在。于是,只要能证明该国产能没有问题,就可以从外国收入、汇率和关税三个方面研究出口变化,经济中其他方面的问题只要不影响这三个变量,就可以不予考虑。第二,做数据估计不会再犯统计口径不规范的错误。例如近代中国的货币量数据,先前国内有很多学者做过估算,但算来算去基本上都算的是白银。从宏观经济学的统计口径来看,银币属于M0的主体部分(还应包括铜币),与宏观经济学统计口径下的M1(M0+活期存款)或M2(M1+定期存款)差了很多。近代中国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量数据长期缺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罗斯基估计了中国1910~1936年经济学口径的货币量,才有了这个时段的M0、M1和M2数据。虽然学界对这个数据有些异议,但毕竟比没有数据好了很多。
再深入一点说,掌握了经济学分析工具,经济史研究会更上一层楼。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曾说过,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而不是流。长期以来,经济史学界普遍赞同且经常有同行撰文时引用这一名言。但是,如果“源”和“流”无法对话,“源”对“流”一窍不通,这个源流关系还会存在吗?经济史研究的最高境界是修正、补充和发现经济学逻辑,如果经济史学人不懂经济学,肯定是达不到这个最高境界的。我在本书中对凯恩斯投资函数的质疑、对宏观调控政策有效空间和C-D生产函数有效性等的分析都是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虽然技艺不精,但有这方面的意向。
当年,我在学习经济学的同时补习数学。众所周知,“文革”使我们这代人在文化知识方面损失惨重,1977年恢复高考,数学试卷第一道题竟然是分数运算,从中可窥一斑。好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1995级的博士研究生中有好几个是理科专业出身,我就有了老师。我同寝室的原新(现在是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是物理学专业出身,帮了我不少忙。李军林(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是数学专业出身,我问了他许多“愚蠢问题”,他甚至见到我就想跑,至今想起来可笑。那时候我35岁,还算年轻,有时间和精力方面的资本,可以自己下功夫恶补。现在经济史学界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年轻同行不少,他们也有“资本”,但是,这个资本一定要用于“生产”,不然这个资本很快就会“折旧”,正所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说这些的意思是,只要下功夫,经济学是可以入门的。
为了让完全不懂经济学的文化人能看懂,我在写作时尽量通俗。我每写一章都请历史学专业出身的“经济学门外汉”来读一读,他们说哪里不懂我就修改哪里,改到他们能读懂的份儿上,这本书就算及格了。我请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关颖教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渤海上京城工作站的赵哲夫教授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诗人周志强先生读过书稿,他们都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1985届(81级)毕业生,我的老同学。据他们说,偶尔查查百度就可以看懂最后一稿,我很欣慰。写书期间耽误了他们不少时间,在此,我向老同学表示感谢。
闲话就说到这里,请读者进入宏观经济学的大门。
刘巍
2019年8月
于广州南沙区名苑别墅
刘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教授、经贸学院教授、国际贸易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第一章 基本范式:从前提假设到逻辑结论1
第一节 前提假设、前提与理论的适用性2
第二节 上位前提假设:总供求态势分类4
第三节 下位前提假设与技术性前提假设7
第二章 一本大账:国民收入核算12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14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22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32
第三章 收入的摆布:消费与储蓄39
第一节 需求约束型经济条件下的短期分析39
第二节 消费与消费函数42
第三节 储蓄与储蓄函数54
第四章 新产能形成的逻辑:投资理论60
第一节 凯恩斯学派的投资函数60
第二节 对凯恩斯学派投资函数的质疑与修正尝试68
第五章 货币供求:利率的决定80
第一节 货币供给80
第二节 货币需求102
第三节 货币与利率131
第六章 宏观经济运行:国民收入的决定过程138
第一节 需求约束型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简单模型138
第二节 需求约束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IS-LM模型145
第三节 需求约束型经济中宏观调控政策的空间156
第四节 供给约束型态势下的宏观经济运行168
第七章 经济学最基本的逻辑:总需求与总供给174
第一节 主流经济学的总需求曲线174
第二节 主流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177
第三节 供给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总供给曲线183
第四节 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总供给曲线189
第八章 与每个人都有关:通货膨胀与失业194
第一节 通货膨胀成因分析195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国际传散203
第三节 价格与失业——菲利普斯曲线208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经验性对策214
第九章 增长中的徘徊:经济周期220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定义与分类220
第二节 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223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者的“乘数-加速数”模型226
第四节 其他几种经济周期理论230
第十章 永恒的追求:经济增长234
第一节 经济增长的源泉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234
第二节 主要经济增长理论239
第三节 有效资本与无效资本:生产函数暗含前提假设研究245
参考文献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