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湖南省作家协会与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编撰,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高校、研究机构、文联、作协的文学评论家撰写。本书以“新时代湖南文学发展研究”为主题,分析了2018年湖南文学的发展形势,以及湖南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关系和状况。通过对湖南作家、批评家、文化专家的成果的总结、分析与评价,在历史性和现实性双重观照之下,较为全面系统地观察和反映湖南文学成就和发展状况。
文学蓝皮书的新“视界”
2019年“湖南文学蓝皮书”以2018年湖南作家、评论家出版和发表的重要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重点评点、综述、目录等形式,尽可能悉数纳入,文学蓝皮书的编写方法也还在探索之中。我们编写湖南文学蓝皮书的初心,是对湖南文学现状进行整体观察,为湖南文学发展提供某种依据,更重要的是从资料整理的角度考虑,使其具有史料价值,希望能给未来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参照。
我们在做资料整理和作品评论时,多多少少存在着某种“视界”,甚至有一个文学史的观念性的东西高悬于我们的头顶。文学资料的收集、汇编、评价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客观标尺,编纂者不可避免地带有“选家”和“史家”的眼光,尤其在重点作品评价环节,这一特点更加明显。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有关文学史的问题。文学史作为一种经典的标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时期以来,在短短几十年内,文学史写作问题就经历了四次大挑战,即“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的挑战。这种挑战毋宁说是一种观念上的冲击,每次面对新一轮的理论冲击,文学研究者都有必要调整策略和视野。最开始是接受美学方法的挑战。对于接受美学的冲击,文学史书写不得不考虑读者的因素。传统的文学史书写以文本和作家为主体,主要考察作品的思想性(历史性维度)和艺术性(审美性维度),两种维度很难中和,常常形成两极或者对立的状态。以姚斯为代表的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将视线转移到读者,认为读者作为中介,起到连接历史性维度和审美性维度的作用,读者也成为文本的建构者之一。接下来是新历史主义方法的挑战。新历史主义的冲击使文化研究逐渐抬头。新历史主义采取多种批评视角和阐释方法,其批评实践基础建立在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互文性等理论和方法上。在视野上把政治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纳入文本阐释。审美性维度被肢解,历史性维度被扩充。在新历史主义方法挑战之后是比较文学方法的挑战。比较文学的冲击主要来自国外汉学家书写的中国文学史策略。美国学者宇文所安、李欧梵、韩南、王德威等人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成果,将中外文学文本汇集,进行比较分析和阐释,视野开阔,方法新颖,影响了国内文学史撰写,引起重写文学史的大讨论。之后是文化研究(或文化批评)方法的挑战。以种族、阶级、性别、生态为考察对象的文化研究刚刚兴起。文化研究边界的无限宽泛,方法的无限庞杂,外延的无限广阔,使文学内涵本身被掏空,只剩下文化外壳。文学的本质被弱化。旧经典将面临各种后理论的重重考验,“新经典”通过考验却与人们的期待相违背而遭到质疑。文化研究这一方法本身也在接受考验。
多种观念影响下的文学史书写,直接干预文学经典化过程。本土经验与世界性交融之后,文学史书写会面临视角和观念的难题,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偏重于历史性,西方偏重于宗教性。文化研究方法(如种族、阶级、性别、生态问题)是对两种传统的挑战,同时作为文学史的研究对象被泛化。研究主体(研究者)谁的声音最大?谁最有说服力?由谁来评判?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在这件事上一锤定音。
文学机构和文学团体在文学史书写上可以算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有文学世家、写作家族化的传统。许多大工程是子承父业,师生相授。比较典型的是西汉。西汉是文献经典化的关键时期,“秦火”之后经籍的整理、修订工作量巨大,有文献整理和意义阐发双重任务。西汉的馆藏制度和文献整理提升了汉代官方意识形态建设的效率。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文献分类也拓展了学术的深层次发展。对“六艺”的研究以及“五经博士”的文化体制化,使朝廷掌握了话语资源。官方学术机构与民间学术团体形成共建的繁荣局面。被康有为批评为最大“伪经制造者”(钱穆驳斥了这一说法)的刘向、刘歆父子,他们通过校书建构了西汉文献谱系,重新构建了先秦的知识系统,使各类文献(经典)各归其位。
近代以来一大批文化大家在文学史书写上不断地刷新观念,如王国维、刘师培、鲁迅、胡适、郑振铎、郭绍虞等,都有里程碑式的文学史著作。当代文学史书写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果,又与汉魏六朝时期类似了,也是在团体、流派的通力合作下进行,也需要国家、部门、地方性的基金资助。团体协作的好处是评论者个体独识参与到公共话语之中,在这种交融汇通中形成一种具有公共理性的讨论。在世界性视野与后现代理论的双重夹击下,文学史书写处在一个重大变革的时代。学术研究本身需要深层拓展。传统和现代,本土与西方,多种观念的融合之后,“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需要同时兼顾。新的文学史书写体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运用新理论,打开新视角,采用新体例。第二,文学史扩展到文化史,文学审美同经济社会结合起来评判考量,将当前流行的多种理论和方法综合考虑(如前文提到的接受美学、比较文学、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等理论和方法)。第三,打破统一论调,强调多元化,重点关注边缘化(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文学,并发掘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对作品的本土经验和世界性进行双重观照。更在意跨文化交流中的功能。文学文化化将转移到文学历史化情境。社团、编纂、生产、传播、文学体制等,将文学审美纳入文学与思想文化、文学与经济活动、文学与地域文化等大的环境之中,重新定义,如《剑桥中国文学史》对于女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说唱表演、口头文的关注;《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对民间文学十分重视(第七编专门介绍民间及周边文学,如贵州傩戏唱本、江永女书梁祝故事的改编、爱情故事改为说教性的女德故事。地方性口头艺术列举了长江三角洲的弹词、广东的木鱼传统、北方鼓词和满族的弟子书等)。民间文学实际上与精英文学形成对应和互动,民间文学历来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探索偏僻资源和偶然性现象,形成去中心化、边缘化研究趋势,文学谱系建构也重视偶然性因素。这一改革思路打破了原先因循守旧的文学史书写模式。
文学史料、文学汇编,以及文学发展报告等书写模式的革新,也给非中心体裁的文学作品带来机会。当中心和权威被解构以后,任何一种有质量的文学作品——无论它以何种体裁呈现,将在文学史中获得同等重要的位置。
卓今
2019年7月22日
Ⅰ 总报告
.1 2018年湖南文学发展报告 龙昌黄/001
一 年度文情述略/003
二 创作基本趋向/005
三 问题与建言/009
Ⅱ 分体综述篇
.2 小说:探寻小说艺术的多样与可能 陈进武/014
.3 诗歌:潮涌与静水流深的写作 黄雨陶/030
.4 散文:悲悯情怀下的个体情感观测 刘知英/044
.5 报告文学:“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黄菲蒂/056
.6 儿童文学:向深处开掘,向高处攀登 谭群 邓攀/072
.7 网络文学:从“规模扩展”迈向“品质为王” 贺予飞/086
.8 电影文学:展现湖湘风采,注入新锐力量 陈爽/096
.9 电视文学:流量为王,漫改剧的高光年份 陈爽/117
.10 文学评论:在日常工作中不懈砥砺的评论事业 龙昌黄/139
.11 湘籍作家:文本内外的极致人世 佘晔/158
Ⅲ 力作评说篇
.12 2018年小说之力作评说 王瑞瑞 等/172
.13 2018年诗歌、散文之力作评说 赵飞 等/218
.14 2018年报告文学、儿童文学之力作评说 胡良桂 等/243
Ⅳ 附录
.15 附录一 2018年媒介概览/256
.16 附录二 2018年市州文情/279
.17 附录三 2018年成果汇总/314
.18 附录四 2018年文学大事记/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