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相互媲美。这44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十四行诗是勃朗宁夫妇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作者当时不愿公开发表情诗,诗集曾被命名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
20个月600封情书化为44首比莎士比亚更感人的十四行诗
伊丽莎白·巴雷特(Elizabeth Barrett)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1806年3月6日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显现了好学的天性和文学上的才能。蒲柏的荷马译本是她童年时代最好的伴侣。她读着希腊的史诗,有时候甚至忘了吃,忘了喝,晚上睡熟了,还在睡梦中和她崇拜的希腊英雄在一起。8岁的时候,就学着写诗了;14岁,“发表”四卷史诗(父亲特地给她印了50册私印本),模仿蒲柏译诗的格调,咏叹希腊的“马拉松战役”。
她从没受过正式教育——当时女孩子入学念书还很少见。1 她热爱希腊古典文学,凭着自修,精通了古希腊文,2后来她翻译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和其他古希腊诗人的诗篇。她颖慧,又很努力,还学会了拉丁文和欧洲好些国家的语言。
她在英国西南部乡间长大,本是个活泼的女孩子,爱好书本,也爱好大自然;浓荫如盖的林子里,映着垂柳的清溪边,都是她最爱的去处,她也爱骑着小马在绿原上驰骋——我们的女诗人是有过快乐的童年的。但是在15岁那年,她有一次骑马,不幸跌损了脊椎,从此就失去了可贵的康健,二十几年来一直是禁锢在床上的病人。
现在只有书本是她的天地,只有诗歌,能让她得到一点寄托和安慰。她的生命够悲惨了,然而苦难并不就到了尽头,她还得一次次遭受意外的打击。
......
伊丽莎白·勃朗宁(1806—1861),19世纪英国女诗人,维多利亚时代最受人尊敬的诗人之一,罗伯特·勃朗宁的妻子。1844年,凭借《诗集(1844)》一举成为英国诗坛上的明星,与丁尼生齐名。她个人的传奇经历和笔下哀婉动人的诗句使得她的爱情诗备受读者喜爱。她的作品涉及广泛的议题和思想,对后来的爱伦·坡、狄金森等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她的诗和她的爱情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