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蒋维乔居士在日本学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纲》基础上撰写的一本从目录学角度探究佛教流变的优秀著作,对民国以后的中国佛教研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堪称经典。特点为简要系统,不乏卓识;语言畅达,不失曲雅风趣;资料丰富,存厥存疑。在今日仍不失为一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基本读物。
本书被视为国人所见首部以近代治史方法撰写的中国佛教简史,不失为一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基本读物,很有系统的建立了中国佛教史的架构。
蒋维乔(1873~1958)字竹庄,别号因是子,江苏武进人。著名教育家、养生家。早年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教育部秘书长、江苏省教育厅长、东南大学校长等职。后皈依谛闲大师,法名显觉,乃成为虔诚的佛教徒。后又亲随太虚大师学习因明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上海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著有《中国佛教史》、《佛学概论》、《佛学纲要》等。
邓子美,现任江南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并兼任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现代化及法律社会学研究,尤以运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佛教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简要系统不失风趣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导读邓子美 / 1叙言 / 1凡例 / 1第一章佛教东传之期 / 1佛教传来之年代《汉法本内传》佛教东传之事情迦叶摩腾竺法兰白马寺道佛二教冲突之传说关于《四十二章经》之疑问永平十年东传说之价值永平以前之中国与佛教永平前东传说之批评第二章佛经传译之初期 / 6四大翻译家罗什以前来中国之外人初期之译经与经录译经讹传之原由敦煌高昌等之译经者初期译经者所传之教义世高迦谶之弘传教义宾人传来之小乘教《四阿含》五大律之翻译大乘教传来之译经家密教之初传竺法护中国人之译经者僧侣之姓
第三章四大翻译 / 16鸠摩罗什般若部诸经之翻译朱士行《大般若经》与分品诸译之对照表《法华经》《法华经》之异译《提婆品》与《普门品重诵》之追加《法华经》与于阗《宝塔品提婆品》之疑于阗与大乘教《大般涅经》《小乘涅经》与《大乘涅经》《涅经》之发达《涅经》之异译法显译三卷本之疑《遗教经》为《涅经》之异译阙失诸译之《涅经》大本《大乘涅经》南本北本大本《涅经》原本传来之异说《涅经荼毗分》《大乘涅经》之根本教义翻译《涅经》影响于中国佛教《小乘涅经》与《大乘涅经》之发达上关系《小乘涅经》教义之中枢《华严经》之翻译佛陀跋陀罗之《六十华严经》《八十华严经》《四十华严经》《华严经》诸译之对照表四大译经与中国大乘佛教诸宗罗什派之学者与《涅经》之研究罗什与佛陀跋陀罗之二派第四章南地佛教之中心 / 36罗什时代北方佛教之隆盛罗什之世俗生活佛陀跋陀罗罗什佛陀二派之冲突庐山之慧远慧远之系统竺佛图澄释道安佛经注解之初道安所奉之教义道安与当时之佛教道安系持律严肃之风中国南方佛教之初南地佛教起源之诸说南人之气质与佛教关于慧远弘法之事迹白莲社
第五章佛教之弘传与道教 / 46佛教初传时代道佛二教冲突之疑点道教之起源古代神仙之信仰张道陵牟子《理惑论》《理惑论》疑非汉代之书道佛二教之接近后赵之排佛论北魏太祖太宗之信佛太武帝之排佛武帝崩后佛教之再兴北齐之道佛二教北周武帝之破佛《笑道论》《二教论》通道观周武破佛与净影之慧远北齐地方破佛与任道林之抗议周武殂后之佛教第六章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一) / 56隋唐以前之十三宗罗什时代《法华经》之研究成实宗之疑罗什时代之空论竺法雅康法朗等之格义本无说心无说即色说道安罗什系统道安系统表道安系诸高僧之南地布教慧持道汪等之巴蜀弘教罗什门下表罗什门下南北分派之端绪佛陀跋陀罗之翻译佛陀跋陀罗所传之教义佛陀跋陀罗诸经传译之事情小乘之因果论与大乘之缘起实相二大教义龙树世亲二教系与中国佛教之二大系统第七章隋唐以前之二大系统(二) / 68罗什系与《十诵律》卑摩罗叉与南方之《十诵律》佛陀跋陀罗所译之《僧祗律》佛陀跋陀罗系与《四分律》慧光僧统及其所承之律师翻译经典之关于禅者禅经中大小二乘之区别安世
高禅数之学罗什所传之禅经《思维略要法》之十种禅法《坐禅三昧经》要领《坐禅三昧经》之性质佛陀跋陀罗所传之禅经《达摩多罗禅经》之性质《达摩多罗禅经》之要领第八章禅之由来 / 81菩提达摩达摩之二入四行说达摩所承教系之疑达摩东渡之年代达摩与其他有名诸禅师达摩之著书南禅之起源罗什系与禅宗竺道生慧观与禅道生后之顿悟成佛说保志与傅翕大乘小乘之区别佛陀跋陀罗所传之禅业系统智严玄高佛陀禅师僧稠禅师第九章极乐往生与兜率往生 / 90真身观与应身观观无量寿佛法《无量寿经》之异译《观无量寿经》之异译《观无量寿经》之要领《阿弥陀经》称名念佛与观察念佛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经》之异译道安之《净土论》白莲社之念佛莲社之十八贤六朝时代念佛教之高僧阿弥陀佛报身化身之争极乐往生与兜率往生之争弥勒菩萨传译之经典第十章天台宗之起源及其开创 / 101达摩弟子昙琳之所传罗什系之南北二派慧文禅师与《大智度论中论》慧文时代北朝诸师之禅观罗什系之教义与天台之三谛说南岳慧思禅
师南岳之著书《大乘止观法门》之可疑南岳之教义南岳与天台天台大师天台之著书章安大师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五时八教之判释《法华玄义》之南三北七南三北七诸师之判教《五教章》之十家天台以前之诸说与天台天台以前之《涅经》研究《涅经》学者之南北二派关于《涅经》之著述第十一章嘉祥之三论宗 / 121罗什所传与嘉祥大师之三论宗古三论新三论嘉祥以前三论之系统三论宗之系统表僧诠门下之四杰法朗门下之繁荣明法师兴皇寺之法朗嘉祥小传嘉祥之著书嘉祥之门下唐以后三论宗之衰颓第十二章造像与石经 / 129北魏文成帝时之像教北魏凿石为庙之遗风石窟佛像之建造佛教上有价值之美术大同云冈之石窟洛阳伊阙之石窟开凿石窟始于昙曜云冈石窟所以无碑碣之理由石窟寺之规模魏帝之屡幸石窟寺伊阙石窟与云冈相似伊阙开凿石窟之始伊阙石窟始于北魏继续于有唐伊阙石窟之规模龙门造像不限于帝王慧思大师发愿刻《石经》静琬创刻石藏经板导仪暹法四公之陆续增刻自唐至辽所刻《石经》之数石经山之规模雷音洞藏经板之七洞辽道宗及通理大师之续刻善定善锐之募刊西峪寺石塔下之石经元代高
丽沙门慧月之继续佛教史上伟大之事业第十三章会昌以前之佛教概说 / 135唐太祖之奉佛太宗之保护佛教太宗之建立十寺太宗之造寺译经太宗之度僧诏高宗之信佛中宗、则天时代之佛教唐代之译经者唐代译经之盛时义净三藏菩提流志三藏新译时代音义经录之续出唐初诸宗之勃兴玄宗以后之佛教第十四章唐之诸宗 / 143(一) 念佛宗 / 143
慈愍三藏禅净合一说之端绪善导流之念佛关于极乐往生三种之见解《摄论》派之别时意趣说对于别时意趣说之反驳净影嘉祥之化身化土说善导一人二人之争善导舍身往生说之不确实善导之著书善导以前之系统善导《观经疏》之要旨善导以后之念佛教
(二) 法相宗及华严宗 / 151
罗什系与念佛教中国学者对于世亲著书之见解世亲教义三期之传译《六十华严》译后《华严经》之学者北地《华严》之学者《十地论》之二译于《十地论》译场译者意见之冲突二译之合糅慧光僧统及其系统表真谛三藏传译之经论真谛小传真谛以后《摄论》之研究玄奘三藏玄奘门下之名僧窥基与圆测二派窥基之
著书圆测之著书《俱舍》之三大家圆晖之《颂疏》及《俱舍》诸译家真谛之《旧俱舍》及其研究玄奘窥基以后之法相宗淄州慧沼之著述朴扬智周之著述世亲系之三派与阿赖耶识之解释空有之争与贤首之说《地论》学者与华严宗贤首大师所承之系统杜顺智俨贤首大师玄奘与贤首贤首之著书同别二教之判五教十宗之判十玄缘起相即相入六相圆融贤首以后之华严宗
(三) 律宗 / 178
律之三派及其系统《四分律》之诸疏新旧两疏之调和新旧两疏之戒体论南山宗之说道宣律师之著书
(四) 禅宗 / 183
六祖以前及六祖以后二祖断臂说之可疑禅之区别祖师禅禅风之相违宗密禅之派别说禅之五家禅之系统宗密禅之三种牛头禅南顿北渐六祖以后南顿之弘传五家之宗风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沩仰宗法眼宗五家名称之起源
(五) 密教 / 194
祈祷宗多神的佛教仪轨善无畏金刚智以前之密典翻译《韦陀》与密典之类似陀罗尼种子《大论》之四十二字观《华严经》之字轮观密教声字观之一例三摩耶形声字深义之一例印契曼荼罗善无畏三藏及其所传之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智三藏及其所传之曼荼
罗金刚界曼荼罗曼荼罗与密教教理之说明那烂陀寺佛教之一转法相宗之转识得智与密教之曼荼罗胎藏界《经》之四曼荼罗《疏》之六曼荼罗金胎两部之关系《金刚顶经》二十八会之说慈觉所传之一会曼荼罗绘曼荼罗彩色曼荼罗之起源金刚界之三十七尊金胎两部之称呼及印度之相承南天铁塔谈金刚界与华严之教义密教理论解释之一端不空三藏善无畏不空之二派金刚智不空之系统表善无畏之系统表惠果以后两部传统表第十五章华天之再兴唐武周世之破佛 / 215荆溪湛然荆溪之著书《金刚起信论》清凉澄观清凉之著书《四十华严》之翻译佛耶二教僧侣之共译佛经荆溪与清凉之位置慧苑之异义与清凉之复古清凉对于禅宗天台之意见清凉之性恶不断说对于《起信论》教理见解之变迁圭峰宗密宗密之著书宗密之禅教一致论唐代道佛二教之关系唐初道佛二教徒之激争唐之保护道教道佛二教徒论难之一例佛教隆盛之弊韩退之《佛骨表》玄宗时之度牒制武宗会昌之法难佛教以外外来之诸宗教周世之破佛吴越王之兴佛第十六章宋以后之佛教 / 232(一) 概说 / 232
太祖太宗之兴法雕刻《大藏经》之始宋代之译
经者译经之仪式赞宁宋之保护道教徽宗之排佛蒙古之勃兴世祖保护喇嘛教元代焚弃《道藏经》刘秉忠明太祖保护佛教明之僧道衙门永乐帝举兵与道衍南北板《大藏经》武帝之奉佛与世宗之排佛
(二) 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与律宗之再兴 / 242
吴越王与天台之兴隆荆溪以后天台之系统表山家山外之争山家山外论争之起源《金明玄》广略二本之争十不二门之争四明与山外诸学者之论争后山外四明小传四明派三家之学者山外之诸学者孤山智圆益与天台宗南山律之系统表灵芝寺元照律师
(三) 元以后之喇嘛教 / 255
西藏佛教之起源双赞王与其二妃端美三波罗钵因教与佛教乞双提赞王善海大师与莲华生上师中论瑜伽二宗之争徕巴胆王朗达尔玛王之破佛巴勒科尔赞王与大圣阿通沙西藏佛教教义之派别西藏佛教之宗派三大新派之系统图表根本四部与其分出诸派图表宗喀巴元朝与喇嘛教发思巴发思巴以后之喇嘛僧喇嘛教隆盛之弊明朝与喇嘛教红帽黄帽黑帽之三派达赖班禅之二喇嘛罗卜藏大喇嘛与达赖之尊称罗卜藏以后西藏之纷乱与清朝红教黄教二派之区别呼毕勒罕西藏二支蒙古二支
(四) 禅宗 / 267
沩仰宗之系统法眼禅师及其法系《宗镜录》
法眼宗系统图表云门禅师及其系统《碧岩集》明教大师云门宗系统图表曹洞宗芙蓉道楷《从容录》宋以后之曹洞宗曹洞宗系统图表临济宗之系统黄龙派之系统图表杨岐派之系统图表虎丘下之系统图表大慧下之系统图表元以后之禅宗憨山大师云栖宏紫柏老人《径山藏》
(五) 诸宗融合之倾向 / 287
宋以后之法相宗禅教讲长水子璇晋水净源华严宗与禅念佛与天台宗神照家念佛与禅庐山之遗风兴隆庐山遍融与云栖宏益智旭佛教与儒道二教憨山之三教一致说第十七章近世之佛教 / 297(一) 概说 / 297
近世佛教之界说黄衣派与青衣派清代佛教之全盛时期清代佛教之衰颓时期光绪变法之影响佛教民国以来佛教状况
(二) 清代之喇嘛教 / 298
喇嘛之官秩喇嘛之徒众京内外设置喇嘛之额数顺治时创建后黄寺雍正时修建雍和宫乾隆时议准喇嘛之额数前后藏寺庙之数及喇嘛之数
(三) 清代对于佛教之保护及限制 / 299
清初诸帝皆尊崇佛教寺观之建置僧尼之剃度皆有限制清之僧道官悉依明制私建寺观者有
罪不许私自出家雍正时度牒之制无形废弛限度出家亦成具文
(四) 清初诸帝之信佛 / 300
顺治帝之参禅玉林国师通溪森和尚憨璞聪和尚玄水杲和尚天童道和尚康熙帝之崇佛南巡时到处修建寺庙亲制题额及碑记雍正帝之参禅甚有深造章嘉呼土克图御选语录王大臣之参禅雍正帝兼提倡净土调和教禅净三宗拣魔辨异录乾隆帝之刻经事业《龙藏》之完成《清文翻译大藏经》《满汉蒙藏合璧大藏全咒》
(五) 嘉道以后佛教之衰颓 / 309
衰颓之原因太平天国之排佛洪秀全之耶稣教真言宝诰十余省之名刹皆遭焚毁《天条书》居士之勃兴清初之宋世隆毕奇周梦颜彭绍升郑学川之砖桥法藏寺杨文会之金陵刻经处高鹤年之行脚
(六) 民国以来佛教之曙光 / 324
中华民国佛教总会敬安和尚以身殉教佛教居士林佛教净业社观宗讲舍华严学院佛学院闽南学院华严大学内学院《佛学丛报》《海潮音》《林刊》《净业月刊》《内学》北京刻经处天津刻经处频迦精舍翻刻小本《大藏经》商务印书馆影印《续藏经》佛教复兴之三种动机
(七) 敦煌石室唐人写经之发见 / 326
唐人写经发见之时期莫高窟英人斯坦因与法
人伯希和京师图书馆搜藏之经卷黎端甫之校勘语江杜之专任校勘《大乘稻芊经随听疏》《净名经集解关中疏》沙门法成第十八章近世各宗 / 329(一) 律宗 / 329
南山宗之重兴宝华山律宗于近代佛教之影响古心律师三昧律师见月律师定庵律师文海律师宝华律宗分支于京师法源寺宝华山律宗系统表
(二) 禅宗 / 333
临济宗之兴衰圆悟圆修二派之繁衍道禅师之遇合圆悟一派流传京师之由来玉林国师之两次入京圆修一派所以并传京师圆悟门下之三峰派邓尉法藏灵隐弘礼灵岩弘储愿云显禅师原直赋禅师楚奕豫禅师雍正帝之严斥三峰派太平天国乱后仅存圆修一派金山高天宁三大丛林西天目之禅源寺箬庵通问金山之系统表铁舟行海大晓实彻观心显慧大定密源融通禅师高开山祖师实彻高之系统表了凡际圣昭月了贞宝林达珍天宁寺之重兴天宁之系统表达如真嵩真禅冶开清熔西天目禅源寺之重兴西天目之系统表宁波天童山之弘法禅寺本皙与本昼净心法师之重兴敬安和尚江浙各丛林之重兴皆金山高天宁之支派法忍和尚密融和尚清一禅师曹洞宗之兴衰圆澄慧经之二支焦
山古樵禅师焦山之系统表福毅澄洮了禅大须诸禅师净挺禅师博山鼓山二派博山之嗣法子孙罗峰大师弘丽博山之系统表鼓山元贤道霈大振曹洞宗风鼓山之系统表遍照禅师之重兴古月禅师
(三) 华严宗 / 352
清初柏亭大师柏亭大师之著述华严宗之系统表沙门大义云中来舟达天通理雪浪法师之门人读彻苍雪杨文会之重兴贤宗《贤首法集》之编辑月霞法师
(四) 天台宗 / 358
天台宗之灵峰派清初宏传天台教观诸师灵椉灵耀两师之著述高明寺之传授法脉灵峰派之系统表谛闲法师
(五) 净土宗 / 361
省庵法师梦耒禅师红螺山之净土道场沙门达默古昆比丘省元法师印光法师
(六) 法相宗 / 366
窥基慧沼智周之论疏自日本取回居士研究法相较沙门为多内学院研究法相之成绩北京之三时学会
(七) 三论宗 / 366
三论宗之盛衰嘉祥大师之论疏自日本取回三论宗重兴之希望
(八) 密宗 / 367
密教在唐以后仅存瑜伽焰口明太祖禁止传授密
教红教喇嘛及黄教喇嘛喇嘛教于民间影响颇少桂念祖赴日本研究密教沙门显荫、大勇、持松先后赴日研究大勇冒险入藏王弘愿程宅庵东密藏密之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