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上海东方电视台名牌栏目《可凡倾听》2018年访谈节目精选本,共收入郑愁予、叶兆言、徐根宝、宗福先、柳云龙、李蔷华、祝希娟、贾樟柯、王小帅、张纪中、许鞍华、李少红、谢飞、关牧村、朱明瑛、俞灏明、陈冲、孙俪、唐嫣、丹布朗等中外文化艺术界名人访谈28篇,分为雅士勇士高士谋士斗士奇士六个部分。《可凡倾听》栏目是一档以传播精英文化为主旨的文化名人访谈类节目,主持人曹可凡以自己的知性和风趣,倾听智者的声音,用他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访谈中智慧火花的迸发交锋。曹可凡访谈的特点是事先准备充分,提问时重点突出、挖掘深入、词锋犀利、语言幽默,比其他同类型的访谈更具有深度。成书时每篇访谈都增添了提纲挈领的串联词和被访者的8-12幅照片,使文章更具整体感和可读性,也更便于读者了解一些名人的幕后故事。
采访对象多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社会名人,可读性很强,从倾听的角度,通过主持人循循善诱的提问,让这些公众人物自己来回答一些在某种程度上已形成社会热点的问题,让百姓走进社会名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鲜为人知的与凡人一般的悲欢苦乐,实现更多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很好的看点。格调清新、雅俗共赏、不媚俗。文稿中多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话题,同时,针对不同对象,也时有偏重哲理、人生和对社会的思考。滚滚红尘中透露着清醒,花花世界里流露出真情,可以给读者带来些许启示。
《可凡倾听》读后感姑且当做序
书太厚了,本不该掀开扉页的
沙滩太长,本不该走出足印的
可凡兄让我给他的《可凡倾听》新的集子写序,这着实让人诚惶诚恐,尽管对于人物访谈类的节目我是倾注过感情的,说说心中对于语言类的节目能坚持到今天的感慨尚可,然而做序这等看重,区区的一个访谈节目的爱好者哪承受得起?这本书,对我来说真的太厚,这些文字铺成的人生领悟的沙滩,我又何敢留下自己的足迹?序言不敢,就当是此集的读后感吧,也算是对可凡兄的坚持有个交代。原本在做人物访谈策划的时候,你对人物研究的越深,你越有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一来希望早早地见到这些人物,满足一下纸面上的他和眼前的他是否一样的好奇;一来却希望访谈的邀约落空,让他们永远地停留在书本上,或者在你的想象里。人生的这本书,打开自己的,认真读一读,不难发现,其实对一幕幕的遗憾经历的恐惧要远超于对一件件自满体验的喜悦;而面对面打开他人的,更为不易,有时候你真的不知道拿什么去填补想象与真实的距离,或者有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如何派遣神一般的对象结束访谈后瞬间告别的落寞。可凡是有勇气的,他不介意把现实装进理想,也不会近乡情怯。读这一集《可凡倾听》,我似乎能够感受到现场的灯光的温度,自己与其说是一个读者,不如说是一个场记,在访谈的现场静静地坐着、听着和记录着。艺文人生,是这本集子的最大的特点。集子收录了二十六篇访谈记录,绝大部分的访谈对象都是艺文领域的佼佼者,有文学家、有歌唱家、有戏剧表演艺术家、有演奏家、有演员,光是导演就有十三位。最后一篇对足球教练的采访,让人感觉是对一个闯入者的访谈记录,这多少让这本集子有了一点不同的风味。这本集子收录的访谈,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演唱曲目和电影剧目背后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之外,最吸引我的还是这些人物的人生感悟。也许是因为可凡先生深厚的采访功底,亦或是可凡和王冠的巧妙搭配,几乎每一个受访者都非常配合,仿佛都愿意让自己的心灵沐浴在出于礼貌和尊重的那些春风般的问题里,没有闪躲,没有扭捏,几乎所有人的表达都有一份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酣畅淋漓。过去做访谈策划的时候,我常常回避针对名人提这样的问题,如成名之后,你的生活是不是因此而得到改变?这种提问题的套路,让人觉得策划的水平永远停留在初中生的水平。不过,现在我的看法完全变了,我逐渐发现,玩套路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问题的回答。我特别喜欢阿米尔汗看待此类问题的角度,即喜欢那种成名的感觉,成名代表着大家对其工作的认识,成名代表着大家对其工作的认可,尽管失去了某些自由,但他宁愿要这种生活。我见过许多对类似问题的回答,大多都谈到成名之后的困苦,也都谈到看待成名不成名的围城心态,相比之下,阿米尔汗的回答来得更加直接,接受成名和对工作的肯定这一一体两面的事实,恐怕是一种更为自然的心态。同样的问题对于陈冲来说,就略显复杂一些。她一方面觉得成名的影响并没有带到异域,但她遭遇无人可以分享思想心得的孤独。围观下的抒发,和台灯下的喃喃自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滋味,人心之间的共振的需求得不到回应,使得孤独成为一种痛苦。不过生活就是一种舍得的游戏,总有一种力量让你获得平衡,没有众星拱月,换来的却是恣无忌惮逛街的自由,这种不必在意别人眼光的自由,真的让人开心。当陈冲说出这层意思的时候,我都能想象已然中年的她,那笑容里一定会有十几岁刚出道时天真的影子。话又说回来,今天,无论你在纽约、巴黎,还是孟买、或曼谷,无论你在异域怎么包裹自己,街坊邻里很容易遇到自己的同胞,热情的粉丝已然成为散在世界各地的星星,怕是不管你是西方还是东方的月亮,都有不期而遇的粉丝把你当成神并热情地拱着。有些成名相关的问题,命运可以替你回答。祝希娟在事业最为辉煌的时候,毅然选择离开上海,到当时还一篇香蕉树和水塘的深圳。这是一种命运的选择,当电视冲击电影的时代已经到来的时候,舞台的迁移,也就意味着人生的转场;当自然年龄的增长抵不过艺术的规律的时候,与其被动离开,不如主动求变。从众星拱月到一碗泡面、一份沙丁鱼罐头换来的是15年的电视事业和20层的广电高楼大厦。24小时决定了放弃别人24年的积累不了的名气,祝希娟让命运很smart地决定了成名后的生活。如果说成名是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那么这个肯定的大多时候不是一瞬间,而是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过程。艺文的成就,就像酿制一壶老酒,除了自身的素质有所考究,经验的沉淀也十分重要。步入艺文专业的学生,估计都会受到这样的教育,那就是艺文的秘诀无他,唯说好一段故事尔。说好故事被认为是艺文作品及其表现的第一原理,这个道理,在苏乐慈看来,则有另外一分的强调,那就是最最重要的是创作令人难忘的人物和角色。与其把导演是为现代艺文作品及其表现是否成功的不二圭臬,不如回到戏剧的根本即塑造好令人难忘的人物,无论怎样的创作手法,都要以人物的塑造为中心。好莱坞可以说是艺文事业发展的一个模板,对于广大艺文作品的受众而言,好莱坞大说特说的故事的具体恐怕不一定有多少人能够复述,更不用说导演的作用有谁能够详解一二,而其中的人物形象则经年不衰,其作为艺文作品衍生品的价值也大大超过了作品本身,这也是对苏乐慈对塑造人物看法的一种印证。人物与角色的重要性,用苏乐慈的表述,是后来越来越领悟到的一个艺文创作的要领。后来,这简单的两个有关时间的字,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概念。27岁贾樟柯拍了第一部电影,到了44岁,他发现时间这个概念对他创作的重要性。时间对有生命的东西才有意义,正如约翰洛克所说,时间是一维的,也正如歌词里唱到的,没有岁月可回头。不过贾樟柯认为,不是所有的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能够体会到时间的这种特性,对时间的不自知、对岁月留在人生变化上的痕迹无言以对和五味杂陈。这就让如何表现漫长时间里的人的故事,显得很有意思。贾樟柯似乎有这样的想法,故事的魔力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时间。然而有意思的是,贾樟柯觉察到了人对时间特性不自知,但他还是在40岁的时候获得终身成就奖时写信提醒电影节的主办方问他们是不是把他的年龄搞错了。时间在贾樟柯这里,有别人的忽视,有自己的警惕,也许正是这样才会有他镜头里时间与人的关系的表述方式。无独有偶,李少红和许鞍华也都认同,人在时间面前的渺小。在李少红眼里,自己的进步的节奏是和时代同步的,她甚至觉得是时代在推着他们往前走。许鞍华的看法更是直接,她说,时代永远比人大,因为时代变化的很快,适应时代能够继续自己的事业,是一种幸运。俗话说,盛名之下,见好就收。徐根宝然道不知道完全可以在自己辉煌的时候适可而止吗?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将荣辱和毁誉置之度外,这样的一个大智慧,用根宝的话说,恰恰是因为经历了十八年的醒悟与觉醒而得之。与时代同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到。如果从生命的角度去看,时间终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不能尽可能多的填装更多的人生阅历,选择权则在人自己,也就是说在一般眼里的一生时间里有的人完全可以选择经历了二种人生的体验。不是吗?爱好音乐的地球人都知道的莎拉布莱曼竟然在莫斯科星城的宇航员培训中心接受严格的宇航员的培训。采访中,她对此解释道,即便没有上成太空,但是培训的体验让她换了一种角度看待事物,看待地球、看待自己、看待家庭、进而看待自己所身处的方位。越是体验一种生命的危险,越是能够了解什么是母亲的奉献,越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深入的思考。很少有人将自己的人生作为对象进行关照,在莎拉布莱曼的人生哲学里,将自己处于一个危险的处境,也许是获取这种关照的最好的办法。关照本身不止于一种反省,更是她口中的焕然新生。如果说逆境的挑战只是一瞬间的话,其激发起的觉悟足以让你立刻振奋。如果让人沮丧的困境十分漫长,漫长到让你觉得仿佛堕入无底的深渊,你如何能够燃气希望执光前行?俞灏明的觉悟除了来自于对外界的屏蔽,专心自己的康复之外,就是直面自己的处境。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常会说起往事不堪回首,但是俞灏明竟然重回事故的现场,直面灾难,让自己不能有半点的退缩。他说逆境教会了他如何宽容、如何平和对待人和事,如何珍惜每一次机会。我特别喜欢在访谈中,俞灏明引用胡歌的那句话:皮囊是没有办法修复的,但是我们可以也能够思想去填满它。的确,一种觉悟一句话往往定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一句话改变的不仅仅是俞灏明,还有周蕙。同样在艺文界的周蕙,在最艰难的时间里,她连安慰周边亲友的能力都没有,她不能说出伤悲的结尾、她不愿意感知被人的关爱、她无心歌唱、也不愿走出户外,但是她终究还是找到了走出抑郁的钥匙,就为了这样的一句话:你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伤害你,你就忘了我们这么多人爱着你?周蕙对人生的反省,并不在于让自己有可能塔上一个不归路的方式来获取,也不在于她要遭遇不测来得到,而是通过勇敢地追回曾经属于她的快乐时光,做回真正属于她的自己来赢得。对人生的领悟,在周蕙看来并不一定要经过静思禅修,交通路口苏芮这一天后穿着黄背心指挥交通,从众星拱月的天后降为家庭主妇和孩子的母亲,这种平实的场景更容易让周蕙找到现实生活的乐趣。人间的修行,其实不在于成箱成捆的教义和喋喋不休的教诲,生活中的带有烟火气的一个剪影足以让你的人生开启敞亮。每个人的觉悟都带有自己的特性,艺文的创作更是如此,每一件伟大的艺文作品都能透露出其创作者的强烈个人主张。王小帅非常确定他在长达一二十年大创作中,从来没有改变创作过的路数。他相信每个人所做的东西都会有自己的气场、不同的氛围、不同的格局以及不同运气。作品首先要说服自己,让自己舒服,让自己觉得正确,就是值得去做的事情。于是,王小帅认为跟不跟主流跟创作无关,主要看你能不能把埋藏在人们心里的那份情感表达出来。他指出这里所指的情感不是一种个性特别强的情感,是一种大多数都有的,却默默存在在那里的情感,作品的创作是及时表达这种情感,而不是等待这种表达成为主流。叶兆言似乎与王小帅有同样的感受,他认为真正的创作先锋与否并不在于随波逐流、从众从多,而在于是否独立。这种辩证的先锋观集中体现在他对新潮的保守的理解上,叶兆言在访谈中说,大家都在玩时髦的新潮的,这个时候保守就是先锋。先锋的最大特点在于与众不同,在于特立独行。当然,叶兆言也敏锐地看到先锋和孤独其实是一体两面。文学创作不应该有团伙现象,而应该是孤军深入,单数前行,是一个具体的你、我和他,而不是一伙人,这便是先锋的意义。毛卫宁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主张让作品本身说话,作品本身如何做好了,不论它属于怎样的类型,不应该受到歧视,它应该有它应有的高度。丹布朗何尝不是这样认为,他一直贯彻着老师简洁即美的审美观,这种审美观让他的作品一直带有留下可呼吸的空间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真正洞察到一个作品的魅力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怎么讲好一个故事。这种艺文对独特性的强调在王之炅那里也得到了共鸣。艺文的表达,最关键的是讲述自己的故事,乐器的演奏也是如此。同样的乐器种类,同样的曲子,不同人演奏,若是大师的话,你很容易标识出他发出的琴音、甚至揉弦的特点。王之炅不甘于在同辈中找知音,他要找的是能够说自己的故事、能够向自己的思想靠近且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声音的那种艺术发展方向。他认为能够被称为大师的主要不在技术,而在于能不能通过音乐百分之百的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说到表达,诗歌就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有人说诗歌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无怪乎袁枚《随园诗话》有这样的一段表述: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郑愁予先生回应人们喜欢把的诗歌改变成歌曲的时候指出,好的诗歌在于他的音乐性,要能吟出来音律声律。他继而指出,诗歌的创作不在于求巧而造出好的句子,这只能是一种造句派。好的诗词在生活中的位置是以看不见的能量存在着,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诗词,很好地继承了中国诗词的传统,进而也延续着中国文化的脉流。究其奥妙,郑愁予归纳起来无非两字:性灵!性灵来自于自然界的共生共存,来自于人际间的诚字,诚是忠孝仁爱的基础。歌源于本性,而灵带来了日月盈仄。亲情其实最能够反映性灵。访谈节目,其宏达叙述的内容固然让你心潮澎湃,但家长里短的铁骨柔肠更能够让你为之动容。孙俪的访谈让我印象深刻,究其原因,倒不在于访谈中有多少的至理名言或者人生智慧,而是她每一次的应答,你都能感觉到一幅幅画面扑面而来,一下子就把你带入进她所描述的生活场景。邓超与女儿十日别过的重逢的桥段,让我忍俊不禁,一个十足的汉子,在外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寒冷,还是炽烈酷暑的烘烤,我相信,他的感情不会因为这样的艰难而奔泻,当女儿的一句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催出的那一份邓超的男儿泪,真切地让你感受到为什么人们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孙俪对此的口述,让你仿佛就在她家的门口,真切地看到了这一幕。尽管孙俪四两拨千斤的用好一场感情戏解构这一父女相见的场面,但我仍然能从中读到,一个妻子感受到自己的丈夫儿女情长的那种欣慰。两辈人的感情如此,同辈的手足情也应是如此。我原本以为,对弟妹的警觉只有在独子的社会氛围里才有,不曾想到,莎拉布莱曼对于自己弟妹的到来,也存有疑惑,她也曾经问过,既然生了这么可爱的我,为什么还有生弟妹呢?父母的回答让人印象深刻,生弟妹的原因,要让你懂得什么是分享。的确,有一种幸福是分享得来的。分享的要义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陈冲做得特别好。一般来说,家长都希望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希望孩子尽自己未尽的事业,事实上,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命运,对孩子来说是极不公平的。陈冲则是顺着还是的天性与能力,即便到了孩子反叛的年龄,她依然对孩子有所溺爱。虽然陈冲认为该严格的时候是不是来得太晚,我倒是觉得,答案就在陈冲对自己的女儿的夸奖中,她认为女儿个个长的比她好看,熟不知这种好看,恰恰来自于一种分享、一种尊重、一种母亲的慈爱。慈爱能够带来美丽,但唯有严师才能出高徒。昆曲表演艺术家岳美缇在谈到师傅俞振飞先生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先生的严字当头。是八个字的扑朔迷离、风流蕴藉也好,还是演爱而畏之的教喻,若不是先生如此这般的严格,《惊梦》的传承恐怕要失了真,《跪池》的接续也会走了样。并不是所有的严师都愿意手把手的教,李蔷华对自己老师就有这样的评价。那就是看到程先生如火纯情的表演,恨不程先生能够对自己手把手的教,不料,程先生却是一个不肯教戏的先生。真的是这样严酷的老师吗?我们没有办法去讨教个中的原因,但可以推断出,程先生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不就是最好的教材吗?艺术天分,一来靠勤奋滋养,二来要靠悟性浇灌。佛家还有见性成佛一说,更何况艺文的造就,很多时候是靠领悟得来的。从李蔷华老师的访谈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场景,那就是,当学生问先生如何表演得更好的时候,老师对舞台呶呶嘴,这不,舞台就在这!有多大的舞台,就有多大的造就,反过来,我们不妨一问,那什么奉献给造就自己舞台呢?答案并不难,那就是拿出最好的作品奉献给这人民的舞台。柳云龙在访谈的末了点出了自己的责任,他看到了一个优秀的作品之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她是民族凝聚力的来源,她是民族带动力的来源,也是民族向心力的来源。勿怪乎柳云龙判断一个好的作品标准就要看她是否能够激发民族的热血,鼓舞民众的士气和倡导无私的奉献。他的想法也得到了谢飞导演的认同,谢飞认为电影及时精神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娱乐商品和技术产品,但她一定要有价值,这种价值关照,不仅仅拍留得下的电影,也同时是艺文创作者自己的人生享受。这反映了谢飞导演的一个人生观,那就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身为演员的唐嫣不也是这样做的吗?密密麻麻的剧本的标注,就是对自己负责,就是对作品负责,瞬间感受的遗漏,与其说是一个创作上的大意,不如说是人生的一个闪失。这种对自己的不放过,吴钧陶先生才不会将白日依山尽的翻法草草停留在The sun is down behind the mountain这样的水平,才有可能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一千古流芳的诗文翻译成意境和韵味与原文几乎一致,即The mountain is eating away the setting sun,while seawards the Yellow River is on the run这样的绝世佳句。同样,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推敲的精神,在滕俊杰的眼里,怎么会有《曹操与杨秀》意浓戏浓的四字概括,也不大会有尚长荣和言兴朋圆梦三十载。作为曾经的访谈策划,我知道当访谈对象离开的时候,留给我们的那份惆怅,于是我们愿意奋力留下他或她方才留在身边的那种气韵与灵魂。可凡是幸运的,他能让这些定义这时代的娇子从他身边经过,敞亮着自己的灵魂,放飞着自己的领悟。但反过来说,可凡之于这些娇子,何尝不是转瞬即逝的身影?人生的趣味就在于,我们彼此转瞬即逝,但相互的情谊又因灵魂默契的意会而永存。
请允许再次请出郑愁予的诗作为本篇读后感的结尾: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曹可凡,1963年出生于上海,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电视节目主持人、同济大学客座教授。1987年在上海电视台及东方卫视主持《我们大学生》。199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5年正式调入东方卫视担任主持人。
《可凡倾听》读后感姑且当做序 /蒋昌建 / 001
雅士
背着乡愁的游吟诗人郑愁予专访 / 003
旧影秦淮 刻骨铭心叶兆言专访 / 013
纸囚一世 诗意人生吴钧陶专访 / 026
舍得之间 张弛有道王之炅专访 / 036
勇士
足球家国梦徐根宝专访 / 051
一声惊雷四十年宗福先、苏乐慈专访 / 063
从泥泞走到美景周蕙专访 / 075
信仰无价柳云龙专访 / 088
高士
水磨情深话振飞俞振飞专访 / 103
立雪程门李蔷华专访 / 118
一朵琼花分外红祝希娟专访 / 130
谋士
江湖再见贾樟柯专访 / 143
走过冬春的追梦人王小帅专访 / 156
平凡世界 侠义江湖张纪中、毛卫宁专访 / 168
女人比男人更凶残许鞍华、李少红专访 / 179
追溯1978·我的电影梦谢飞、江海洋、张建亚专访 / 191
目录目录
斗士
岁月之河汇成歌关牧村专访 / 207
往事并不如烟朱明瑛专访 / 214
其实我很好俞灏明专访 / 220
奇士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陈冲专访 / 235米叔的电影世界阿米尔·汗专访 / 247月光女神造星计划莎拉·布莱曼专访 / 260
与幸福同行孙俪专访 / 272
时间都知道唐嫣专访 / 286
圆梦三十载 国粹焕新姿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剧组专访 / 302
破译丹·布朗密码丹·布朗专访 / 313